[解題]
本書之要旨可歸納為下列四項:
1.爾前經不說二乘作佛故,立「眾生無邊誓願度」之誓之菩薩亦不能得道。
2.此故,爾前之圓與法華之圓並不同義。
3.華嚴、真言盜取天台一念三千性惡之法門,而立「與法華之圓同等」之義,誠謬誤之事也。
4.然而當世天台宗之人中有心懷爾前之圓與法華之圓為同義之思者,而許爾前得道,結果墮於華嚴宗,而同於法然成為師子身中之蟲矣。
[年系]
『定本』、『新定』年系為正元二年〈公元一二六〇年〉,但文中有華嚴宗、真言宗盜取天台一念三千性惡之法門之記述,故當可作為相當於「1273. 八宗違目抄」之文永十年頃歟。
[對告]
不明。
[寫本]
1.山梨縣身延文庫藏日朝寫本,2.山梨縣身延文庫藏『延山錄外』。
二 乘 作 佛 事 文永一〇年頃 五〇歲
【若示】爾前得道之旨之文,則經(於法華經之譬喻品舍利弗舉方等之時)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
而我等不預斯事 甚自感傷】」,又【於涌出品佛指著前於華嚴會座之菩薩們】云「【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 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 學小乘者】」等。如此等之文者,則可見到【法華經以前之】菩薩有登【別教之】初地及【圓教之】初住【之位】而成佛之事。然而「見諸菩薩」之文之下有「而我等(我舍利弗等)不預斯事」之文,又「始見【我身】」之文之下有「除先修習【學小乘者】」之文。【相對於爾前經有成佛之菩薩】此為爾前無二乘作佛之【証】文也。
問,顯露定教(指化儀四教中之頓教[謂不使用誘引之手段之教化方法,相當於華嚴部之教]及漸教[謂漸次誘引眾生來教化之方法,相當於阿含、方等、般若諸部之說法];定者,得益明確之意)許二乘作佛耶,顯露不定教(即化儀四教中第四之不定教,同一會座之眾生雖聽聞相同之說法但因各各之理解力不同而有不同之得益)許之歟,秘密【不定教】(即化儀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佛考慮到眾生之理解力不同,
二 乘 作 佛 事
一
二 乘 作 佛 事
二
而在聞法之人人彼此不察覺下,秘密地給與各各人不同之利益)許之歟,爾前圓(爾前經之圓教)許二乘作佛耶,別教許之歟。答,總之雖有重重之問答,然皆不許之也。總歸若不許二乘界作佛,則菩薩界之作佛亦不許歟。此乃因欠「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故也。因而有釋文云,消【爾前】經文所見菩薩得道之許也。結果華嚴、方等、般若之圓教之菩薩不能登初住之位,又凡夫二乘更勿論也。此事可依【法華經方便品】「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之經文來意得也【只有依法華經,凡夫、二乘、菩薩才得以成佛也】。
問,爾前經之圓教有向菩薩說二乘作佛歟。答,不說也。【天台大師法華文句對法華經信解品之】「未曾向人
說如此事」【之經文】之釋,分明也。
問,華嚴經「【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之文,可說是十界互具之正証乎。答,【華嚴經】次下之經文云「如來智慧
大藥王樹 唯除二所 不得生長。所謂聲聞、緣覺」,其言不許二乘作佛之事分明也。若爾,則本文雖看似十界互具,然實無二乘作佛,故亦不許十界互具歟。而且爾前經之說可以法華經來判定,【而法華經】既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故】華嚴向菩薩云無二乘作佛之事分明也。方等、般若又如此。
總而言之,爾前圓應意得之事有二。一、阿難集結經典以前,佛一音必含別圓二教之義,一一音必含四教、三教【之義】也。故純圓之圓【教】,爾前經無也。故【爾前經之圓教】雖云為圓,然若相對於今【純圓】之法華經,則乃攝【入】於別【教之中】也。於籤十(玄義釋籤第十卷)【妙樂大師】「又一一之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普賢者「圓融相即」之義,配當於圓教;行布[行列分布]者「次第差別、次第隔歷」之義,配當於別教),故知兼用圓門而攝於別【教】」這樣釋也。依此意,則是在云爾前【經】無得道也。二、阿難集結經典之時,注多羅葉(書記於多羅樹之葉),一段純別、一段純圓這樣書。方等、般若亦如此。此時,以純圓所書之爾前經之部分,粗似法華【經】。【玄義釋籤第十卷】「住(十住位)中多明圓融之相」這樣釋者此意也。天台智者大師得此道理故,華嚴【宗】等他師於是思為是心得了總爾前經之教而作的解說,然其實並非如此。此二法門究竟是如何呢,若一探天台大師之心得,則以法華經信解品等【之教】,可以体得一一之文字皆為別、圓菩薩之教,且含有四教三教。又得此智慧之後,見向彼等之經時,則可分別出此處專言別教、此處專說圓教。可以清楚識知此乃阿難集結經典後之所作也。
天台一宗之學者中不得此道理,思爾前圓與法華圓為始終(始自華嚴經終至法華
二 乘 作 佛 事
三
二 乘 作 佛 事 四
經、涅槃經)同義,見到只一處有說圓教之義之經,就認為一卷二卷等【全部】存有純圓之義故,而於彼經等許【其有】成佛往生之義理之人人,是多也。於華嚴、方等、般若、觀經等本文,阿難集結而書「圓教之卷」時,見為有「即身成佛」、「即得往生」等,而認為一生乃至順次生得遂往生成佛。若依阿難集結經典以前從佛口所出之說教來思案其真意的話,則可知「即身成佛、即得往生」之裏實含「歷劫修行、永不往生」之心。法華文句第三卷引攝大乘論(月氏無著菩薩之著作)之文云「了義經(佛真實之教)【可】依文判義(佛之意)」者,正是此意也。【換言之】即是在云,爾前經若如文判者,則當會乖(背)佛意。記三(法華文句記第三卷)云「法華以前【之經典】不了義(非真實之教)故」,這樣云者正是在釋此文之心也。籤十云「唯此法華說前教意顯今經意」這樣釋者,正是此意也。
抑若云他師與天台之意之殊之樣如何,則可謂他師對一一之經經【勤於解釋而】得彼經經之意。但天台大師則是依法華經,對佛四十餘年所說之經經之真意,給與確切之解釋故,雖看似有違阿難尊者所書之諸經之本文,然實相合佛意也。且如觀經之疏(天台所著觀無量壽經疏),雖不見於經說,然於一字釋四教。本文(經文)雖似一處說別教,一處說圓教,一處說通教,然釋(疏)以四教來解釋者,以法華之意而知佛意故也。阿難尊者集結之經,一處書純別,一處書純圓,而一字含別圓之義則書於法華經。此乃於法華經令知爾前經之意【故】也。若爾,則一代聖教雖反覆研讀,然若無法華經的話,則諸經之心一字亦不可知也。又讀誦法華經之行者,若不知此意,則非為讀法華經也。爾前經,云深經故淺經意不顯,云淺經故不含深義,這樣說者都是錯誤的。法華經之意,一一之文字皆顯爾前經之意,亦顯法華經之意。故讀【法華經】一字即讀一切經,不讀【法華經】一字則不讀一切經。
若爾,則無法華經之國,雖有諸經,然得道可難也。佛滅後讀一切經之方法應是,讀華嚴經時必以法華經來顯彼經之意,讀觀經時必以法華經來顯其義。諸經又以如此。而月支末【流】之論師及震旦人師不辨此意,講【述】一經而各謂我得【此經之意】,又成超過(勝過)諸經之謂(思),非只不曾得一經之意,還墮謗法之罪歟。
問,天竺論師、震旦人師中如天台一樣,對阿難集結經典以前從佛口所出之諸經,有如此得意之論師人師歟。答,無著菩薩之攝論以四意趣(平等意趣、別時意趣、別義意趣、眾生意樂意趣)釋諸經,龍樹菩薩之大論以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悉檀者,成就、宗、理等之意)得一代【之意】。此等雖似粗釋此意,然不見如天台之分明。天親菩薩之法華論又以如此。於震旦國,天台
二 乘 作 佛 事
五
二 乘 作 佛 事
六
以前五百年間一向無此義。玄三(法華玄義第三卷)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
【問】籤三云「一家(天台宗)章疏附理憑教,凡所立義,不同他人隨其所弘偏讚其典。若弘法華偏讚尚失,況復餘耶」。何者(若說何故)【則】既言開權顯實,何可一向毀權。【又】華嚴經「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之文,華嚴人師【澄觀】於此文立「一心、覺、不覺」三義【者】,乃源借【馬鳴之大乘】起信論之名目來釋此文也。而南岳大師在釋妙法二字時,借此【華嚴經之】文而存(立)三法妙(心法妙、佛法妙、眾生法妙)之義,且天台智者大師依用之。於此,天台宗之人存華嚴、法華同等之義歟。又澄觀於「心佛及眾生」之文,非只存「一心、覺、不覺」之義,還存「性惡之義」。即澄觀之釋云「彼宗謂此為實(天台宗謂此「性惡之法門」為真實),此宗立義【與彼】理無不通」。此等法門可許不哉。答云,弘一(止觀弘決第一卷)云「若無今家(天台宗)諸圓文意,【則】彼經偈旨(華嚴經偈文之旨)理實難消(其理完全無法解釋)」,同書第五卷云「不解今文(法華經之文)如何消解(解釋)【華嚴經之】『心造一切』、『三無差別』【之文】」。記七云「【天台宗以外】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如此等文者,若不得天台【大師】意,則彼經(華嚴經)偈意難知歟。又震旦人師中天台【大師】之外無明性惡之名目者歟。又若非法華經,則談一念三千法門之事不可得歟。天台【大師】以後之華嚴末師及真言宗人,以性惡為自宗依經之詮(重要法門)者,傳自天竺歟,自祖師傳歟。又(還是)偷天台名目而云為自宗之內証歟。應好好驗之。
問,性惡名目只限天台一家,諸宗無之。若不立性惡者,則九界因果如何現於佛界之上。答,【妙樂大師之止觀】義例云「性惡若斷【普現色身
從何而立】」。
問,【天台宗】於圓頓止觀之証據與一念三千之証據,引華嚴經「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之文,則彼經說圓頓止觀及一念三千歟。答云,天台宗之人中有存爾前圓與法華圓同義者。
問,六十卷(天台「法華文句」等三十卷及妙樂「法華文句記」等三十卷)中,引前三教(藏、通、別三教)之文來釋圓【教之】義【之事】,心得為借文;而引爾前圓之文來釋法華圓之義【之事】,存(心得)為不借乎。若爾,則三種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之証文引爾前諸經中,圓頓止觀之証據引華嚴「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 深廣無邊際】」等之文,對此妙樂釋云「還借教味 以顯妙圓」。此文不是在解釋借諸經之圓【教之】文乎。若爾,則於一念三千之証據引「心佛及眾生」之文之事,當有借之(華嚴經之文)。答,此
二 乘 作 佛 事
七
二 乘 作 佛 事
八
是在云當世天台宗不出華嚴宗之見【解】歟。華嚴宗之心,於法華、華嚴存同、勝二義。同者,法華、華嚴所詮之法門(肝要之法門)同之;勝者有二義,古華嚴宗談【若相比】教主【之佛】與對【告眾之】菩薩眾【則華嚴經】勝之義。近代華嚴宗則云於華嚴與法華有同、勝二義,於其(華嚴宗)勝又有二義。
【法華經】迹門與華嚴經相比有同、勝二義。即華嚴之圓【教】與法華迹門之相待妙之圓【教】同也,彼圓(華嚴經之圓教)判粗(相對於方便之教而判別真實之教)此圓亦判粗故也。籤二云「故須【法華經之相待妙與絕待妙之】二妙以妙【華嚴經之心法、佛法、眾生法之】三法,故諸味(爾前經)中雖有【說】圓融【之義】,【然】全無【相待妙與絕待妙之】二妙」。【智雲之法華文句】私志記云「昔八中圓(法華經以前所說之化法四教、化儀四教中之圓教)與今【法華經迹門之】相待圓(相待妙之圓教)同」,是【為華嚴經與法華經】同也。記四云「以法界論之無非華嚴(則於華嚴經言盡),以佛慧論之無非法華(則於法華經言盡)」,又云「應知華嚴【經之】『盡未來際』【者】,即是此經(法華經)【之】『常在靈山』」。此等之釋,爾前之圓與法華之相待妙同之釋也。
但迹門之絕待開會(絕待妙)則與爾前之圓【教】永異也。籤十云「此法華經開權顯實、開迹顯本(開垂迹身而顯久遠之本地身),此兩意永異餘經」。記四云「若以佛慧為法華[之特點]【則始終(華嚴經與法華經)俱有,若以會歸(開會、歸一)為法華[之特點],則終(法華經)有始(華嚴經)無】」。此釋在明,佛慧亘爾前、法華,而開會【之法門】則唯限法華。是勝也(此法華經迹門之絕待妙為勝諸經之地方也)。爾前無得道之事分明也,其故,以二妙(相待妙、絕待妙)妙一法(心法、佛法、眾生法等各各之法)也,爾前圓既欠絕待一妙,【此即】眾生不可成妙佛【之】故(原因)也。籤三云「妙變為粗」等之釋是也。云華嚴【經之】圓【教】變成別【教】之意也。
【法華經】本門之相待絕待二妙,爾前俱無分,又迹門亦無之。爾前【經】與【法華經】迹門雖異,然云二乘斷見思【惑】、菩薩斷無明【惑】之事,則共同一往許之、再往不許之。【但】本門壽量品之意,則可意得為於爾前、迹門,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俱一向未斷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不辨此道理之間,天台學者但見爾前與法華一往同【等】之釋【文】,而忘【再往於真實之立場】永異之釋【文】,結果雖名為天台宗,然其義分則墮於華嚴宗矣。墮華嚴宗故,墮於方等般若之圓矣,結果終不出善導等之釋之見。結果,後與謗法之
二 乘 作 佛 事
九
二 乘 作 佛 事 一〇
法然(日本淨土宗之開祖)同而「如師子身中之蟲之自食師子」【一樣破滅正法矣】。仁王經下卷云「大王,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諸小國王、太子、王子乃是任(信)持護三寶者,轉更滅破三寶,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非外道,【正是我弟子】多壞我佛法,得大罪過」。籤十云「【修行之位階中】始從【十】住【以】前至登【初】住【以】來,【經文之意】全是圓【教之】義。從第二住至次第七住,【經】文【之說】相次第又似別【教之】義。於【第】七住中又辨一【與】多【乃】相即自在(互相融合而自由自在)。次【十】行、【十回】向、【十】地又是次第差別之義。又一一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故知【華嚴經】兼用圓門攝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