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書如題名所示,在示俱舍宗、成實宗、律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淨土宗之八宗,尤其是真言宗、華嚴宗之「本尊觀」及「成佛論」之錯誤,而論述與天台宗之差別。開頭圖示「法報應三身」與「三因佛性」者,當是為了示,於「佛身論」只有『法華經』以「三身相即」之教主釋尊為本尊,又於「佛性論」則只『法華經』具有「三因佛性」,他經未說齊全。其次,配主師親於三身,對不以主師親之三身相即之教主釋尊作為本尊之宗,依『五百問論』、『古今佛道論衡』示彼等之宗同於不知父之禽獸也,而破折各宗之本尊觀。其次,另具体地指摘華嚴宗、真言宗之成佛論乃盜取天台之一念三千論而成立者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也引用了『蓮華三昧經』(推測或為智証大師圓珍之作,其文於中古天台文獻中常被引用)「本覺讚」(「歸命本覺心法身
常住妙法心蓮台○還我頂禮心諸佛」為『蓮華三昧經』開頭之文,通稱為「本覺讚」)之文作為華嚴宗用一念三千之証據。此事或可間接說明了於宗祖之認知中是將華嚴、真言以及中古天台本覺思想視為是同根的。
再者,日隆對本書述云「諸門流及沒有放入目錄之日像門流秘傳之八宗違目抄,將開目抄之意略而釋之」〈『本門弘經抄』〉。的確本書可說是立基於「開目抄」之本尊論、一念三千成道論而要約地破折華嚴、真言之御書也。
[年系]
『本滿寺錄外』為文永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三寶寺錄外目錄』為文永九年十二月,『境妙庵目錄』為文永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刊本錄外』、『日諦目錄』、『日明目錄』、『高祖遺文錄』為文永九年,『定本』、『新定』為文永九年二月十八日,『對照錄』為文永十年。
『定本』、『新定』似將真蹟末尾之「二月十八日」視為真筆,並採用從來之文永九年說,但『對照錄』認為含日期署名花押之最末四行乃他筆而沒有採用「二月十八日」之日期。從內容來看,想文永九年、十年都可以,今尊重『對照錄』之筆跡鑑定作為文永十年。
[對告]
不明。
[真蹟]
真蹟二十四紙完,京都府妙顯寺藏。
八宗違目(差別、差異)抄 文永一〇年 五二歲
【法華文句】記九云「若其未開則法報非迹(若不說壽量品釋尊之永遠性,則法身、報身非迹)。若顯本已則本迹各三(若顯「久遠實成」已,則本門、迹門之三身明確)」。【法華】文句九云「佛於三世,等有三身(三身互相融合)。於諸教中(於法華經以外之諸經中),秘之不傳」。
|--- 法身如來
|--- 正因佛性
佛---|--- 報身如來 眾生---|--- 了因佛性
|--- 應身如來
|--- 緣因佛性
|--- 於小乘經不論佛性之有無
眾生佛性---|--- 於華嚴、方等、般若、大日經等,眾生本有正因佛性,無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 於法華經自本(本)有三因佛性
【法華】文句十云「正因佛性〈法身【佛】之性也〉,通亘本當(本來通三世並
八 宗 違 目 抄
一
八 宗 違 目 抄
二
具於眾生)。緣【因】了【因】佛性之種子【亦】本有。非適今也(非今始生也)」。
法華經第二【卷之譬喻品】云,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主【之德】、國王【之德】、釋尊【之德】也〉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親父也(親之德也)〉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導師(師之德)〉
壽量品云「我亦為世父」文,
主--- 國王--- 報身如來
師----------- 應身如來
親----------- 法身如來
【妙樂大師之】五百問論云「若不知父壽之遠,復迷父統之邦,徒謂才能,全非人子」,又云「但恐才當一國(才能足可匹敵一國之人人),【但卻】不識父母之年【紀】」。古今佛【教】道【教】論衡〈唐朝道宣作〉云「三皇以前未有文字,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於禽獸〈鳥等也〉」〈惠遠法師詰周武帝之語也〉。
俱舍宗---|
成實宗---|----- 一向以釋尊為本尊,雖爾但限應身。
律 宗---|
華嚴宗---|
三論宗---|----- 雖以釋尊為本尊,【然】法身是無始無終、報身是有始無終、應身是有始有終。
法相宗---|
真言宗----------- 一向以大日如來為本尊。
有二義。一義云,大日如來是釋迦法身。一義云,大日如來非釋迦法身。但於大日經似可見到大日如來乃釋迦牟尼佛。【說三道四者】人師之僻見(偏見)也。
淨土宗-----------
一向以阿彌陀如來為本尊。
法華宗以外之真言等七宗並淨土宗等,不知以釋迦如來為父,例如(恰如)三皇以前之人,同於禽獸。鳥中【從極小之】鷦鷯鳥【至極大之】鳳凰鳥【皆】不知父。獸中兔也好師子也好皆不知父。三皇以前,大王也好小民也好共不知其父。天台宗以
八 宗 違 目 抄
三
八 宗 違 目 抄 四
外之真言等諸宗,【其】大乘宗如師子、鳳凰,小乘宗如鷦鷯、兔等,共不知父也。
華嚴宗立十界互具、一念三千,澄觀之【華嚴經】疏有之;真言宗立十界互具、一念三千,大日經疏出之;【此等】與天台宗之同異如何。於天台宗以前,有立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乎。【答云】【法華文句】記三云「然攢(聚集)眾釋,既許三乘及以一乘,三【乘】一【乘】俱有性相等十(「如是相」、「如是性」---「如是本末究竟等」之十如是),何為不語六道【亦具】十【如是】耶」〈如此釋者,天台【大師】以前五百餘年,人師三藏等依法華經者,不立一念三千之名目歟〉。問云,華嚴宗用一念三千之義乎〈華嚴宗,唐則天皇后朝代立之〉。答云,澄觀〈清涼國師〉之【華嚴經】疏三十三云「【天台大師之】止觀第五,明十法成乘(即十乘觀法,第一為「觀不思議境」,是十乘中最重要之觀法,觀眾生之一念具足三千之諸法,為其他九乘之觀体)中,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起慈悲心)。○釋曰,然此【華嚴】經上下發心之義,文理【雖】淵博,【但】見其攝略(簡單扼要)。故取而用之,引而証之」,【又】二十九云「法華經【方便品】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諸法實相】等。天台云○便成三千世間。彼宗以此為實○一家(華嚴宗)之意理,無不通」文。華嚴經云〈舊譯,功德林菩薩說之;新譯,覺林菩薩說之;【妙樂大師之】弘決引為如來林菩薩〉「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亦稱五蘊,陰、蘊者聚集之意,即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以五種聚集來分析眾生之身心),一切世間中 無法(指一切事物)而不造。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法華經【方便品】云〈此略開三【顯一】之文也,佛之自說也〉「所謂諸法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又云「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 開佛知見」。蓮華三昧經(或為智証大師圓珍之作)云「歸命本覺心【之】法身
常住妙法【之】心蓮台 本來具足三身德 三十七尊〈金剛界三十七尊也〉住心城。心王(心之本体)【是】大日遍照尊(大日如來) 心數(心的作用)【是】恒沙諸如來
普門塵數諸三昧(普救眾生之三昧功德) 遠離因果法然具(本來具)。無邊德海本圓滿 還我頂禮心諸佛」。佛藏經(鳩摩羅什譯)云「佛見一切眾生心中
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文。
問云,真言宗用一念三千乎。答云,大日經義釋〈善無畏解釋,金剛智、不空及唐之一行聽聞之,一行執筆〉云〈此文有五【版】本,十卷本,傳教、弘法未曾見之,【後】智証渡之〉「此經是法王秘寶 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 因舍利弗慇懃三請 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秘處故。【法華
八 宗 違 目 抄
五
八 宗 違 目 抄 六
經】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乃至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者,即此宗(真言宗)瑜伽(悟)之意耳。又因補處菩薩(彌勒菩薩)慇懃三請【釋尊】方為說之(佛之久遠之壽)」,又云「又此經之宗【旨】橫統一切佛教。如【住心品】說『唯蘊無我(一切之物皆自五蘊成立,故不存在不滅之我,只存在五蘊之法)
出世間心 住於蘊中』【者】,即【是】攝諸部之小乘三藏。如說『觀蘊【之】阿賴耶(唯識說之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一切萬有緣起之根源,即萬法之本体)【而】覺自心本【來】不生』【者】,即【是】攝諸經之八識、三性、無性之義。如說『極無自性心與十緣生之句』者,即【是】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
名一切種智』【者】,則佛性〈涅槃經也〉一乘〈法華經也〉如來秘藏〈大日經也〉皆入其(大日經)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毘盧遮那經疏(大日經疏)〈傳教、弘法見之〉第七下謂云「天台之誦經是圓頓數息【觀】」,是此意也(正是在示真言宗用天台之一念三千也)。
大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之含光傳云「代宗【敬】重【含】光〈唐玄宗、代宗之朝代真言渡【漢土】,含光是不空三藏之弟子也〉,如見不空,勅委往五台山修功德。時天台宗學湛然〈妙樂是天台第六之師也〉解了禪觀(止觀禪法),深得智者〈天台也〉膏腴。嘗與江淮僧四十餘人入清涼境界(清涼山,即五台山)。湛然與【含】光相見,問西域傳法之事。光云『有一國僧体解空宗(空理之教旨),問及智者【天台大師之】教法,梵僧云,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之法】功推第一。再三囑光,或(若)因緣重至,【請】為翻唐【文】為梵【文】附來(而持來),某願受持。屢屢握手叮囑』。之所以詳述此事,乃因其南印土多行龍樹之宗見,故有此之願流布(希望流布天台之學說)也」。菩提心義(不空弟子潛真撰)三云「一行和上(高僧之意)元是天台一行三昧(以常坐之一行觀法界平等之實相謂一行三昧)之禪師,能得天台圓滿宗趣,故凡所說文言義理動合天台。不空三藏之門人含光歸天竺之日,天竺僧問『傳聞彼國有天台教,理致(道理)可須(無論如何請)翻譯將來(帶來)此方乎』。此【不空】三藏之旨亦合天台。今或(某)阿闍梨云『欲學真言,先共學天台』,而門人皆瞋」。
問云,華嚴經明一念三千乎。答云【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等。【摩訶】止觀一云「此一念心,不縱不橫,不可思議。非但己爾,佛及眾生,亦復如是。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當知己心具一切法矣」。弘(止觀弘決)一云「華嚴下引証理齊(引用華嚴經下之經文,來証明理齊等)。故華嚴【稱】歎初
八 宗 違 目 抄
七
八 宗 違 目 抄
八
住【之菩薩】心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若能如是解,彼人真見佛。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自在【之身與心】未曾有。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作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若無今家(天台家)諸圓文意(指法華圓教之教理及一念三千之法門),【則】彼【華嚴】經【之】偈旨,理實難消(解明)」。
小乘四阿含經
|--- 三藏教------- 心生六界--- 不明心具六界
大乘
|--- 通
教-------- 心生六界--- 亦不明心具
|--- 別
教-------- 心生十界--- 不明心具十界
思議十界
爾前華嚴等圓
|--- 圓
教-------- 不思議十界互具
法華圓
止五(摩訶止觀五)云「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陰者,如前十法界之五陰也」,又云「又十種(十界)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十如是」也】」,又云「夫一心具十法界,【每】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故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故】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種世間】在一念【之】心」。弘五云「故【天台】大師於覺意三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文(諸多述觀心法門之文中),但(只)以自他等【之】觀【心】【示】推於三假(法假、受假、名假)【之方法】。並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只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自生心、他生心、共生心、無生心),亦不涉於一念三千。唯四念處中略云觀心之十界而已。故至止觀【第五卷】正明觀法,並以三千【之觀法】而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之極說。故【章安之】序中云『說己心中所行法門』,良有以也。請尋讀(讀學)者,心無異緣」。
止五云「此十重觀法(十境十乘之觀法,即十乘觀法),橫豎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判斷)境【之】真偽,中則正【行】助【行】相添,後則安忍【內外之障礙】無著(離執著而前進於真之法性)。意圓法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成為初心行者之規範),將送行者到彼薩雲(佛之智慧)〈初住【之位】也〉。非闇証禪師、誦文法
八 宗 違 目 抄
九
八 宗 違 目 抄
一〇
師所能知也。蓋由如來積劫之所懃求(慇懃究求),道場之所妙悟,身子(舍利弗)【於方便品】之所三請,法、譬【因緣】之所三說,正在茲(此觀法)乎」。弘五云「遍於四教一十六門,乃至八教一期始終,今皆開顯束入【法華】一乘,遍括諸教備(收於)一實【之法華】。若當分者尚非偏教(指小乘教、大乘內之權教)教主所知。況復世間暗証【之禪師】者○蓋如來下(指「蓋由如來積劫之所懃求」以下之文)稱歎也。十法既是法華所乘(十乘觀法既是基於法華教理之修行),是故還用法華文【稱】歎。迹說(迹門),即指以大通智勝佛時為積劫(積劫之因分之修行),以寂滅道場(此指菩提樹下)【之成道】為妙悟(果分之悟)。若約本門,則指以我本行菩薩道時為積劫,以本成佛時(五百億塵點劫之昔之成道)為妙悟。本迹二門【之教】只是求悟此之十法(求依十乘觀法而能有所得悟)。身子等者(舍利弗於方便品三度請願於佛者),寂場欲說(佛於寂滅道場[此指釋尊說華嚴經之場所]雖欲說),物機未宜(然眾生之機根未熟故),恐其墮苦(恐其反因謗法之罪而墮於地獄),更施方便【之說法】,四十餘年,種種調熟,至法華會,初略開權,【舍利弗等】動執生疑(動搖執著小法之心而生疑),【因此】慇懃三請。【其時有】五千【之四眾】起去,【會座之眾】方無枝葉【唯有諸貞實】。點示四一【開會】(教[教法]一、即指法華經方便品「舍利弗 如來但以 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之文,行[修行]一、即指同品「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示悟眾生」之文,人[修行者]一、即指同品「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之文,理[法理]一、即指同品「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 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欲示眾生 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眾生 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眾生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之文)演五佛章(指法華經方便品廣開三顯一之正說段,五佛者總諸佛、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及釋迦佛,五佛章在明此五佛必先說權教,最後才說實教之法華經,而會三乘令歸入一佛乘,此教化方法乃同一也,亦即「五佛同道」是也),被上根人名為法說(先說一佛乘義之法理,令舍利弗得悟,即法說周),中根未解猶希譬喻(次以三車火宅之譬,令迦葉等開悟,即譬說周),下根器劣復待因緣(最後說大通智勝佛之因緣,令富樓那等得悟,即因緣周)。佛意聯綿,在茲十法(十乘觀法)。故十法文末,皆譬大車(故天台大師明示十乘觀法後,譬此於大白牛車)。今文(指摩訶止觀)所憑,意在於此。惑者未見,尚指華嚴,唯知華嚴圓頓之名,而昧彼部(指華嚴經)【乃】兼帶之說(權教之說)。全失法華絕待【開會】之意,貶挫妙教獨【開】顯之能。驗迹本二門【之經文】檢【一代】五時之說,【法華】圓極(圓教至極之理)不謬,何須
八 宗 違 目 抄
一一
八 宗 違 目 抄 一二
致疑。是故【天台大師】結曰『正在茲(此十乘之觀法)乎』」,又云「初引華嚴者,重牒(記)初引【之華嚴經】示境相(對境之相)之文。前(指華嚴經)云心造,即是【摩訶止觀所說之】心具,故引造文(華嚴經心造之文),以証心具【之意】。彼【華嚴】經第十八中,如功德林菩薩說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作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不解今文,如何消偈之『心造一切,三無差別』」文。恐恐謹言。諸宗之是非,以之可糾明之也。
二月十八日 日 蓮 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