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書如題號,是循著宗教之五綱來示法華經信仰之正當性之書也。開始先示「教、機、時、國、教法流布之先後」之大要,後半則更以現實的、具体的條項互相交織而再次說明此五綱。
第一關於教,法雲、惠光云『涅槃經』,澄觀云『華嚴經』,弘法云『大日經』勝於『法華經』,而只有天台山之智者大師立一切經中『法華經』最勝,對此相違能清楚分辨者,云知教者也。
第二關於機,日本國一切眾生自桓武皇帝歸依傳教大師以來四百餘年,一向為法華經之機,於日本國知此事者才是知機者也。
第三關於時,如來滅後二千二百一十餘年之今世,正當後五百歲末法之世,正是妙法蓮華經廣宣流布之時刻也,知此方是知時也。
第四關於國,日本國一向大乘國,而大乘中又可為法華經之國也,知此才是知國也。
第五關於教法流布之先後,知日本國佛法渡來以後至今日之教法流布之先後,看清從小乘至實大乘之『法華經』之次第,並說應信仰法華經者,才是知教法流布之先後者也。
最後,「不辨此次第之邪法徒,成為三類之強敵而現前,而忍彼等之難之自身正是法華經之行者也」示這樣之確信。
[年系]
『境妙庵目錄』年系為「康元之頃」,『日諦目錄』、『高祖遺文錄』為弘長二年,『日明目錄』為「弘長二年二月上旬」,『日騰目錄』為文應元年,『縮冊遺文』、『定本』、『新定』為「弘長二年二月十日」。本「御書体系」依『定本』之年系。
文中有二度之「今世入末法二百一十餘年也」、「日本國今世,如來滅後二千二百一十餘年」,又有「建仁以來至今五十餘年之間」,等有關年系之記述。若將此兩者合起來思考的話,則其重疊之年代為正嘉二年至弘長三年頃。
但是,若從思想面來看的話,則文中可見到真言宗之破折,且可見到「本朝沙門」之自稱。若以確實之真蹟御書來看,則前者為文永六年頃以後,後者為文永九年頃。從這樣的轉折,則雖『日祐目錄』〈寫本之部〉亦有本書,然其成立當有檢討訂正之必要歟。
[對告]
不存在。有「本朝沙門日蓮注之」,為論文著述之体裁。
[寫本]
山梨縣身延文庫藏日朝寫本。
教 機 時 國 抄 弘長二年二月一○日 四一歲
本朝沙門 日 蓮 注之
一、教者,釋迦如來所說之一切經、律、論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古時裝書的套子並用以數其數量的單位)者也。天竺流布一千年,又相當於佛滅後一千一十五年佛經渡震旦國(漢土)。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六七年]至唐玄宗皇帝開元十八年〈庚午〉[公元七三〇年]六百六十四年之間一切經渡畢。此一切經律論中有小乘、大乘、權經、實經、顯教、密教故,所以就此等一定要辨別清楚。此【等】名目不從論師、人師出,乃起自佛說也。十方世界之一切眾生都應當用此「教」;不用之者,可知其乃外道也。說阿含經為小乘之事,乃出自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大乘經。法華經說「若一向說小乘而不說法華經的話,則佛當墮慳貪【之罪】」。又涅槃經云「一向用小乘經而云佛無常之人,舌當爛於口中」。
二、機者,弘佛教之人必須知機根。舍利弗尊者對金師(鍛冶師)教不淨觀(五停心之一,觀察肉体滅去之不淨的樣子而去除貪欲之心),對浣衣(洗衣)者教數息觀(五停心之一,數出入息[呼吸]之數而靜心之觀法)之間,經九十日,所化之弟子(金師、浣衣者)不但沒有覺知一分之佛法,還起邪見而成一闡提矣。【相對於此,
教 機 時 國 抄
一
教 機 時 國 抄
二
知機根之】佛,教金師數息觀,教浣衣者不淨觀,【此】故【二人】須臾間得覺。【連】智惠第一之舍利弗尚不知機,何況末代之凡師,難知機也。但不知機之凡師可一向(只管)教所化之弟子法華經。問云【若這樣的話】,【那麼法華經譬喻品】「無智人中莫說此經」之文,【該】如何【來領解才好呢】。答云,知機乃智人說法【時】之事也。又向謗法者,一向可說法華經;為成毒鼓之緣【而救之】也;例如不輕菩薩【之行也】。又【如】知【其人有】可成【為】智者之機【根的話】,【則】必先教小乘,次教權大乘,後當教實大乘【之法華經】。【若】知是愚者【之機根的話】,【則】必先應教實大乘;【因】信、謗共為下種【故】也。
三、時者,弘佛教之人必須知時。譬如農人秋冬作田,種(播的種)和地和人之功勞雖不違(和春夏無異),然無一分之益還【成】損【失】;作一段者少損也,作一町二町等者大損也。春夏耕作者,隨上中下(各各之耕作面積)皆分分有益(有相應之利益)。佛法亦復如是,【若】不知時【而】弘法【則】無益上(不但無益),還墮惡道也。佛出世必欲說法華經,然縱有機而無時故,四十餘年不說此經。故經(法華經方便品)云「說時未至故」。佛滅後次日正法一千年,持戒者多破戒者少。正法一千年次日像法一千年,破戒者多無戒者少。像法一千年次日末法一萬年,破戒者少無戒者多。正法【時代】應捨破戒、無戒而供養持戒者。像法【時代】應捨無戒而供養破戒者。【至於】末法【這個時代則】應如【對】佛【般地】供養無戒者。但謗法華經者,亘正像末三時(從正法到像法到末法三個時代),無論其是持戒者、無戒者、還是破戒者,共不可供養;【若】供養,【則】國必起三災七難,【而人人】必當墮無間大城也。法華經之行者謗權經,就如同主君、親、師之罰(教諭)所從、子息、弟子等;【反之】權經之行者謗法華經,就如同所從、子息、弟子等之罰主君、親、師一樣。又今世入末法二百一十餘年也,是權經、念佛等之時歟,還是法華經之時歟,應好好地勘時刻(時節)也。
四、國者,佛教必依國而弘之(決定應弘何法)。國,有寒國、熱國、貧國、富國、中國、邊國、大國、小國、一向【做】偷盜【之】國、一向【行】殺生【之】國、一向【只有】不孝【者之】國等;又有一向【只持】小乘【之】國、一向【只持】大乘【之】國、大【乘】小【乘】兼學【之】國。而日本國一向小乘國歟,一向大乘國歟,大小兼學國歟。應好好地勘之也。
五、教法流布之先後者,有未渡佛法國未聽佛法者,有既渡佛法國信佛法者。必須先知道其國法已弘否,是弘何法,再決定其後應弘之法;若已先弘小乘、權大乘,
教 機 時 國 抄 三
教 機 時 國 抄
四
則其後必應弘實大乘(法華經);若已先弘實大乘,則其後不可再弘小乘權大乘。應捨瓦礫而取金珠,勿捨金珠而取瓦礫。以上。
知此五義而弘佛法,則可成日本國之國師歟。所以知法華經乃一切經中第一之經王,是知教者也。但【漢土】光宅【寺】之法雲、道場【寺】之惠光等云涅槃經勝於法華經,清涼山之澄觀、【日本】高野【山】之弘法等云華嚴經、大日經等勝於法華經,【漢土】嘉祥寺之吉藏、慈恩寺之基法師(慈恩大師)等云般若、深密等二經勝於法華經。【這樣的情形中】只【漢土】天台山之智者大師一人,非只立一切經中法華經最勝,還諫曉「有勝法華經之經」這樣說之人,【勸諫其若】不止【誹謗的話】現世舌爛口中,後生則當墮阿鼻地獄。此等【天台大師和諸師之說示之】相違能清楚分辨者,【云】知教者也。當世千萬之學者等,一一【皆】迷之歟。若爾者,【則】知教者少之歟。【若】知教者無之,【則】讀法華經者【亦將】無之。【若】讀法華經者無之,【則日本國又將】無國師者也。【若】無國師者,【則】國中諸人【將】迷於一切經之大小、權實、顯密之差別,【若這樣迷於教則】無一人能離生死,最後成為謗法者,依【錯誤之】法而墮阿鼻地獄者多於大地微塵,依【正】法而【得】離生死者少於爪上土。應恐應恐。
日本國一切眾生自桓武皇帝【歸依傳教大師】以來四百餘年,一向【依】法華經【而離生死】之機也。例如(舉例來說就如同)靈山八箇年【說法華經之會座之眾生一樣】為純圓之機。〈此事,天台大師、聖德太子、鑑真和尚、根本大師(傳教大師)、安然和尚、惠心【僧都】等之記有之〉。【於日本國知此事者才】是知機者也。而當世之學者【卻】云,日本國一向是稱名念佛之機(依唱念佛而遂極樂往生之機根)。例如舍利弗迷於機【而說不合於機根之教】,致所化眾成【了斷善根之】一闡提也。
日本國今世,如來滅後二千二百一十餘年,正當後五百歲【末法之世】妙法蓮華經廣宣流布之時刻也。【知此方】是知時也。而日本國當世之學者,或拋法華經而一向行稱名念佛,或教小乘戒律而蔑叡山【持大乘戒】之大僧,或立教外(禪宗)而輕法華之正法。此等【之學者】,迷於時者歟。例如勝意比丘謗喜根菩薩,德光論師蔑彌勒菩薩,而招阿鼻之大苦也。
日本國一向法華經之國也。例如舍衛國(釋迦在世時中天竺之一國)一向大乘【之國】也。又【於】天竺,一向小乘國、一向大乘國、大小兼學國等有之。日本國【則】一向大乘國,【而】大乘中【又】可為法華經之國也。〈此事,瑜伽論、肇公記、聖德太子、傳教大師、安然等之記有之〉【知此才】是知國者也。而當世之學者,對日本
教 機 時 國 抄
五
教 機 時 國 抄
六
國之眾生一向授與小乘之戒律,一向使成念佛者等,【就】「譬如於寶器入穢食」【一樣】。〈寶器譬在傳教大師之守護章〉。
日本國欽明天皇之御宇(朝代)[公元539~571],佛法自百濟國始渡,至桓武天皇二百四十餘年之間,此國弘小乘權大乘,雖有法華經但其義未顯。【就】例如震旦國,法華經渡來三百餘年之間,雖有法華經然其義未顯【一樣】。【這樣的情形中】桓武天皇御宇[公元781~806,有名的佛教外護者]有傳教大師【出現】,破小乘權大乘之義而顯法華經之實義以來,又無【唱】異義【者】,【全國】純一信【奉】法華經。設即使有學華嚴、般若、深密、阿含等大乘、小乘之六宗者,但也皆以法華經作為所詮(諸經之肝要)。況天台、真言之學者乎。何況在家之無智者乎。【就】例如【全由寶石形成的】崑崙山無石,【住有不老不死之仙人之漢土之】蓬萊山無毒【一樣】。【雖然如此但】建仁[公元1201]以來至今五十餘年之間,大日房、佛陀房卻弘禪宗,法然、隆寬卻興淨土宗,破實大乘而付權宗,捨一切經而立教外【別傳】。【這就】譬如捨珠取石,離地登空【一樣】。此【等之人人】,不知「教法流布之先後」者也。【對此】佛誡云「【縱使】值惡象,【也】不值惡知識」。
法華經勸持品,佛記置(預言)云「當後五百歲【我滅後】二千餘年【時】,當有三類法華經之敵人【出現】」。今世正當後五百歲,日蓮勘佛語實否【之際】,三類敵人有之(確已出現)。隱之(逃避彼等的話)非法華經行者,顯之(正面阻止的話)身命定喪歟。法華經第四【卷之法師品】云「而此經者
如來現在 猶多怨嫉 況滅度後」。同第五【卷之安樂行品】云「一切世間 多怨難信」,又勸持品云「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同第六【卷之壽量品】云「不自惜身命 」。涅槃經第九【如來性品】云「譬如王使善能談論,巧於方便,奉命他國,寧喪身命,終不匿王所說言教。智者亦爾。於凡夫中(雖為凡夫)不惜身命,要必宣說大乘方等」。章安大師釋【此涅槃經之文】云「寧喪身命不匿教者,身輕法重,【所以當】死身弘法」。見此等本文,不顯(現)三類敵人非法華經行者。顯之(因弘法而出現三類敵人),【方是】法華經行者也。而必喪身命歟。例如師子尊者,提婆菩薩等。
二月十日 日 蓮 花押
教 機 時 國 抄
七
教 機 時 國 抄
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