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1260.5.28 唱法華題目抄


 

[解題]

『日朝目錄』本抄有「於鎌倉名越書畢」,似在名越之草庵執筆。大約與「立正安國論」同時期執筆。是了解當時宗祖之法義的貴重御書。

本書由十五番問答構成。從第一至第九是在破折問者之淨土信仰。首先於第一到第五之問答,對問者之「『法華經』是為了上根之聖者而說之經,對下根者來說,最多也只能靠結緣而免三惡道,但卻不能離六道之生死,相反地淨土教乃易行之教,即使是下根也能往生」之主張,反駁云,於『法華經』連下根之五十展轉之隨喜者,其功德都勝爾前之上根上智之功德,誹謗這樣的『法華經』是重罪也,受三類之惡知識所騙信淨土教而誹謗『法華經』乃墮獄破國之因也。

自第六至第九之問答則從「依法不依人」之精神依教判述云,『法華經』乃真實經且是連下根都救之經,淨土教則是爾前權經,而權實雜亂之法然『選擇集』更是大謗法也。在此應注意的是,於示教判之段,雖然將『法華經』置於中心,可是『涅槃經』、『大日經』、『法華經』是被置於同列的,此與「1258.2.14 一代聖教大意」、「1259. 守護國家論」相同也。

其次,於第十番問答示,信『法華經』者之本尊,及常之修行。本尊為『法華經』之題目,行儀則是唱題,但並未像後來之御書一樣徹底地明示,又獎勵有能力之人可造立佛菩薩之像,並讀誦法華經,且應習學一念三千之觀法。

在第十一番問答則示下根唱題之功德,並示『法華經』之肝心—方便品之一念三千和壽量品之久遠實成之法門乃納於「妙法」二字中。

第十二番十三番問答則是在示弘教之方軌。即為了「本已有善」之眾生,應如佛一樣以悲而將護之,但對今末代「本未有善」之眾生,應像不輕菩薩及喜根菩薩一樣,強說令聞法華經而令結毒鼓之緣,要以此為本義。相對於「立正安國論」之依國主之勢力來折伏,此方軌在示,對含國主在內的一切眾生,宗祖及門下於弘教時應該有的樣姿,此通於後來之「1272.2 開目抄」所示之「不輕品之折伏」。

最後在第十四番十五番之問答,對問者之「唐土奇特之人師何故不辨權實,不尊重法華經呢」之疑問,答云彼等於權經有宿習故,所以不能入實經,彼等即使再怎麼示奇特也不可為其所惑,事物之判斷不可依利根和通力,一定要但以法門來辨別邪正,而結束本抄。

[書名]

『日祐目錄』〈寫本之部〉有「唱法華題目抄」,以降古來無異稱。

[年系]

『日朝本』末尾有「文應元年庚申五月二十八日」,『刊本錄內御書』、『境妙庵目錄』、『日明目錄』、『高祖遺文錄』、『日蓮聖人遺文全集』為「二十六日」,『縮冊遺文』、『定本』為「二十八日」。今尊重『日朝本』末尾之年次記載,作為「二十八日」。

[對告]

不明。

[寫本]

日朝寫本

 

       文應元年五月二八    三九歲 

        

【第一問】有人問予云,世間之(出家)(在家)即使不辨(不能深知)法華經之文義,然受持法華經一部或其中之一卷、四要品(方便品、安樂行品、壽量品、普門品)、自我偈、一句等,或自己讀寫,或使他人讀寫,或雖不讀寫,然向經典合掌禮拜並供養香華,或即使無如上之行事之人,見他人有這樣之行而縱使僅起些微之隨喜之心,又對法華經弘通於國中之事覺得喜悅。由於是体(像這樣)些微之事而不引世間之罪,而引彼之功德,而和小乘之初果之聖人度度生於人天(人界及天界)而不墮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一樣,常受生為人天,終成心得法華經者,而往生十方淨土,又於此土娑婆世界即身成佛之事可有乎,願聞其詳。

【第一答】答云,以法華經、涅槃經並天台大師、妙樂大師之釋之(意)來推量,則對法華經之文義不是那麼理解之人,儘管僅是一時稍微信心法華經而不生謗,也可不受餘惡所引而墮惡道。但對所謂惡知識(惡佛道師)之僅知些許之方便權教之人,以其乃智者之由,而思其所說「法華經乃不適合我等劣惡機根之深奧之教」之話為誠然也,而捨棄好不容易才有的法華經隨喜之信心而移往餘教,一生都沒有再歸入

                                                 

 

                                                 

法華經之人,則墮惡道之事當有吧。

【第二問】對於剛才之御回答,有疑問。確不確實呢雖不知道,但此乃法華經所說,智者語給之事「昔三千塵點劫之當初,有申大通智勝佛之佛。其佛還是凡夫之國王時有十六個王子,父王出家成佛,說給一代聖教故,十六個王子亦出家,成為其佛之御弟子。父大通智勝佛法華經說畢並入禪定故,十六個王子沙彌在其前輪流講說法華經。聽聞其所說之人數幾千萬亦未可知,當座(當場)得悟之人入不退(不退轉)位。又也有只是略為聽聞法華經,只是和法華經結了緣之眾,此等之人人當座不用說,其後得悟入不退位之事亦不可能,這樣經過了三千塵點劫漫長的時間。其間又輪回於六道四生,今日又好不容易值遇釋迦如來說法華經,終於能入不退之位。是即所謂舍利弗、目連、迦葉、阿難等是也。又猶有信心淺薄者,彼等過去不用說,即使現在(指佛在世之時)亦不能覺故,未來無數劫之間也一定續迷(表疑問、反詰的語尾助詞)」。果真如此,則我等亦是因大通智勝佛之十六個王子之講說而和法華經結了緣之人歟,如何呢。天台、妙樂兩大師,「此大通結緣之眾生該當六即位中之名字即及觀行即」這樣定給。此名字即及觀行即之位者,理解一念三千之義理,熟習十乘觀法,善得法華經之義理之人所至之位也。又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所說之「一念隨喜五十展轉」之義,如天台、妙樂之釋,「皆觀行即五品(五種之修行位階)之初隨喜之位」這樣定給,非博地凡夫之事也(下劣之凡夫無論如何也難及之境界也)。

可是如末代之我等,只是法華經一字一句結緣之眾生,一分之義理都不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得悟之事,豈非經無量世界之塵點劫之長時間而續迷者歟。此完全是因為漢土之道綽所說之「理深解微」之故也,教至深,(機根,領悟佛法的能力)實淺,兩者不適合也。這樣的我等,不如只唱彌陀名號,順次生(下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得不退之無生忍(入不退轉之位),待阿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說法華經時,聞而得悟,這樣才是最適合的。而此彌陀之本願,不擇有智無智、善人惡人、持戒破戒等,只要一念唱名號,則臨終之時,彌陀如來本願之故必來迎。以是來思,「捨棄於此娑婆世界與法華經結緣而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想者,乃是為了可決別未來永遠之迷,不必經億千世界之塵點之長時間而疾悟法華經之故也。不能理解法華經深奧之教之人,在多苦之娑婆世界費時於法華經之修行,若一向不唱念佛,則要得法華經之悟之事不用說,往生極樂之事亦不可能,全都成為中途半瑞(半途而廢)之事,結果不是反而變成待慢法華經之人歟,這智者所說也。此如何呢。而且今承所說,若僅有法華經之結緣的話,則只是不墮三惡道而已,並不能出六道之生死。而念佛之法

                                                 

 

                                                 

門,即使什麼義理也不知,但謂奉唱彌陀名號則往生淨土故,聽起來似乎彌陀之名號是遠遠巧妙於法華經,如何呢。

【第二答】答云,您的問話誠出色之話上,智者之言故,雖思其誠然,但若如您之話,則有些許疑問之事。首先關於大通結緣之人,您雖將其粗略地解釋為得名字即、觀行即之位之人,然實際上天台大師是將其定為名字即之位之人。然而彼等之中卻可見到「言退大取小,捨法華經而移權教,終墮惡道」上,此等之人的確是誹謗法華經並捨之者也。設即使像是理解義理者,但只要是誹謗法華經之人,別說三千塵點劫,就算是渡過無量塵點劫也是在惡道中經巡吧。又五十展轉、一念隨喜之人人,解釋為觀行即之初隨喜之位之人,並說下劣之凡夫不能到達,如果是那樣,那麼是不是就是在說「末代之我等對法華經所起之一念隨喜,不入法華經隨喜品所說之一念隨喜之中」了。又您謂「天台、妙樂兩大師將此一念隨喜解釋為觀行即之初隨喜之位」,如果是那樣,那麼兩大師是不是非捨名字即之解釋不可囉。總之,詳案所說之御義,雖惶恐,但總覺得其似乎有些謗法之罪歟。其故,說法華經難適合我等末代之機這樣的理由,不是就是在說「末代之一切眾生於此穢土娑婆世界信行法華經是沒有用的」歟。若是這樣,則末代之一切眾生之中聞此御詞,迄今好不容易才信法華經之人捨去此信心,而未信行之人當不敢思信行了。又若對法華經存有隨喜之心的話,亦難免於謗法之分。若一切眾生成了謗法者,則無論如何唱念佛也不可能往生吧。又唱彌陀名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說者,是以何經典及論疏為証據而說的呢。有正確之証文歟。若無則念佛往生之義不可賴。如您前之所說「法華經只要信就可以,即使沒什麼大的理解,也可不墮三惡道。只是出離六道之事,一定要有幾分之悟才可以吧」。但是,值惡知識而破了法華經的隨喜之心,則三惡道及六道之出離當有疑問了歟。

【第三問】聞今之談話,又覺得驚也。其故,「法華經不適合末代之凡夫之機,此智者所說故,而『原來如此啊』這樣認為,然若依今之御說明,則即使唱彌陀名號,但誹謗法華經時,往生亦不可能上,反而會墮惡道,此乃不可置若罔聞之大事也」。抑,於大通智勝佛之昔和法華經結緣者,因謗法之故而輪廻六道者乃名字即之位之淺者也;又於佛滅後聞法華經而一念隨喜、五十展轉者,皆同是名字即及觀行即之位之人這樣說之解釋,於何處有呢,願聞其詳。又所言之「不知義理只是信法華經者,因惡知識之教而捨法華經而移權教者除外,不會被世間之惡業所牽引而墮惡道」之事,有証據歟。又所問之「無智者唱念佛而往生者,何處有說歟」之事,此又世上少見之質問。無量壽經等淨土三部經,及善導和尚等之經釋書中可明見故,有何可疑

                                                 

 

                                                 

的呢。

【第三答】答曰,首先,大通智勝佛之時,儘管結緣,然後來退大乘取小乘之謗法者,(說,稱)其為名字即者,非我個人之義也。天台大師法華文句第三卷云「雖聞法然未度(未悟),而後之世世儘管相值(值遇佛),於今猶有住聲聞地者,此不外即彼大通佛時結緣之眾」這樣釋給,妙樂大師疏記(文句記)第三中重述此釋之(意)云「但未入觀行即五品之位者,俱名結緣者故」。文心,大通結緣者,名字即之位之人也。又天台大師法華玄義第六釋大通結緣者云「若信若謗(信也好謗也好)俱成佛。這就是因倒因起(倒地者又從地爬起來),如同雖謗喜根(誹謗喜根菩薩之勝意比丘雖一度墮地獄),然後(必)得度(成佛)」。此文之心就是在解釋「於大通佛時結緣者之所以會經三千塵點劫之原因乃謗法也,就如同勝意比丘之誹謗喜根菩薩一樣」。

關於五十展轉之人,有作五品之初之初隨喜位之解釋,又也有作初隨喜位之前之名字即之解釋。妙樂疏記第十云「初於法會聞者,容是初品。第五十人必在隨喜位之初之人也」。文心乃在解釋「於最初之會座聞法之人必入初隨喜位之內,而次第展轉之第五十人,初隨喜位之前之名字即之位也」。又法師品所說之五種法師中,受持、讀、誦、書寫之四人,自行(為了自己之修行)之人,乃涅槃經所立之九人(九品)之位之中之前四人,乃(未)理解深義者也;而解說乃為了教化他人之修行,乃九人中之後五人,証為有解之人也。疏記第十釋五種法師云「或全未入觀行五品之位」,又釋云「一向未入凡位」。文心雖在解釋五種法師乃觀行五品之位,然又在解釋乃五品以前之名字即之位。若如此等之釋文,則可知不知義理(不理解教之內容)之名字即之凡夫,聞法華經而起隨喜之心之功德,與法師品所說的聞一偈一句而一念隨喜者之功德及隨喜功德品所說的五十展轉隨喜者之功德是一樣的。

何況,不信此經之謗法者之罪業,譬喻品有詳細之說明。又誹謗持法華經者之罪,法師品有說。另一方面,信法華經者之功德,說於分別功德品和隨喜功德品。謗法者違背之義也,隨喜者隨順之義也。設雖不知義理,然一念喜法華經之貴之人,是入違背和隨順的哪一邊呢。又末代之無智者僅稍微對法華經有供養隨喜,其之功德,經文沒說歟,如何。又天台、妙樂兩大師,以「說於法華經中的童子遊戲用砂作佛塔之功德、聞一偈一句隨喜之功德、五十展轉之功德,他宗之人師以此等皆說於法華經以前之諸經而解釋爾前(法華經以前之意)諸經同為上品之聖者之修行」之由,將他宗之人師定為謗法者。然而淨土宗者作自己之解釋時,卻指摘「法華經機根不高者不能修行」,而說「念佛是為了末代愚痴之凡夫」,然其實是在迷惑彼等,因其前後之說詞

                                                 

 

                                                 

不是自語相違(自相矛盾,指前述之「爾前諸經同為上品之聖者之修行」)乎?故妙樂大師文句記中釋五十展轉之人云「恐人(誤)解者,不測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謂功德乃上位之聖者之事)蔑此初心故,今於隨喜功德品示(初心)之行淺(功德)深以顯(法華經)力」。文心,佛恐人們誤解法華經是為了利智精進、上根上智之人而說的,因此為了顯「末代無智之下根下智者僅是對法華經起淺薄的隨喜之心」其功德即勝過四十餘年之諸經所說的大人上位之聖者修行之功德,而說五十展轉之隨喜功德。

故天台大師這樣說明「從外道至小乘、權大乘全部來比較,法華經最下之五十展轉、一念隨喜之人之功德勝過彼等所說之上位之聖者之功德」。所以阿竭多仙人十二年之間恒河之水留於耳,耆兔仙人一日之中吸乾大海之水,如此得(神通力)之仙人,比行小乘之阿含經所說的三賢之淺位之修行之一通都沒有之凡夫還劣百千萬倍;又得所謂三通六明之不思議之力之小乘之舍利弗、目連等,比只「聞而信受」華嚴、方等、般若等諸大乘經之一偈一句而未斷三惑之一通都沒有之凡夫還劣百千萬倍;雖為極習華嚴、方等、般若等諸大乘經之等覺之大菩薩,然比「只是稍微聞法華經而結緣之未斷三惑無惡不造」之末代之凡夫還劣百千萬倍;天台大師解釋之文顯然也。而今世之念佛宗等之人,我身權教之機,是無法信實教(真實之法華經)之人,此就如同方等、般若之時之二乘一樣,覺得自身非常地羞愧,這雖是當然之事,但其實絲毫不必這麼認為。然今世之念佛者不僅自己這麼認為,若世間之道俗中有即便只是讀法華經之觀音品及壽量品之自我偈等,偶爾為了父母之追善供養而修法華經之一日書經之人,還干擾其修行說「善導和尚稱於念佛摻雜法華經而信仰之事為雜行,百人時能往生者希得一、二,千人時希得三、五,乃至實際千中無一這樣說。何況稱智慧第一之法然上人批判末法之世修行法華經之人就如同小孫穿祖父之大鞋或如群賊等」,而要人們「捨棄法華經吧」,所以我云「如是說之師也好弟子也好將共同招阿鼻之焰」。

【第四問】問云,彼等究竟是用何種姿態及言語來勸人令捨法華經的呢。覺得非常的可怕。

【第四答】答云,一開始之「智者之所申」這樣說者,正是要人們疏遠法華經之惡知識之言語也。末代亡法華經者,雖認為自己心中知一代聖教,然實不辨權實二經。身帶三衣一鉢,或隱身阿練若(居於閑靜之寺院之奧裏),或世間之人認為是巧妙之智者,而且人人覺得其是善知法華經,世間之道俗將其貴如三明六通之阿羅漢,然實

                                                  

 

                                                  一○

(滅失)法華經之人吧,此可見於經文。

【第五問】問云,其証據如何。

【第五答】答云,法華經勸持品八十萬億之菩薩立末法此經之弘誓云「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之文。

勸持品之原文如下:

唯願不爲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説。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初一行)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爲得,我慢心充滿。(次一行)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眞道,輕賤人間者。(以下七行)

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説法,爲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說是經」。

常在大衆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衆,誹謗説我惡,謂是邪見人,説外道論議。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

○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説法,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妙樂大師文句記釋此文之心云「初一行,通明邪人,即俗眾也」。文心,此一行之經文在說「在家之俗男俗女受權教之比丘等之欺騙,對法華經之行者如同敵人一樣地迫害」之意。

(勸持品)云「惡世中比丘 邪智(惡賢)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之文。妙樂大師文句記釋此文之心云「次一行,明道門增上慢者」。文心,此一行之經文在說「惡世末法之權教之諸比丘,『我得法』這樣慢心,而敵對行法華經者」之意。

(勸持品)云「或有阿練若(修空寂之行者) 納衣(僧衣,意即穿著僧衣)在(清靜之處)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白衣(世俗人)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議 自作此經典(指法華經)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分析辯別)說是經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婆羅

                                                  一一

 

                                                  一二

門、居士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議」以上。妙樂大師文句記釋此文云「第三之七行,明僭聖增上慢者」。經及釋之心在說「末法惡世中,有諸多比丘,身帶三衣一鉢,居於阿練若(居於靜寂之寺院內),行儀有如大迦葉等之三明六通之羅漢,為在家諸人所景仰,隨便吐一言即仰如如來之金言,為了亡行法華經之人,向國王大臣等『此人邪見者也,法門邪法也』等這樣誹謗」之意。上之三類人之中,比起第一之俗眾之毀謗,第二之邪智之比丘之毀謗更難耐;又比起第二之比丘,第三之大衣之阿練若之僧(宛如高僧居於大寺院之內之出家人)之毀謗更甚。

此三類人指「一,以今世之權教為標準之「文字之法師」(只執着於今世之方便權教之經文之法師);二,(及)相信諸經論之所謂言語道斷(見於諸經論之「佛之悟非言語及文字所能表現」)之文之暗禪(只拘泥於坐禪)之法師;三,並信彼等(指前二類人)之在俗(在家之弟子)等」。此等之人人,不辨四十餘年之諸經與法華經之權實之文義故,權經華嚴、方等、般若等之時所說之「心佛眾生」、「即心是佛」、「即往十方西方」等之經文,和見於實經法華經之「諸法實相」、「即往十方西方」之經文,以其語之相同而不知義理之不同;或見諸經之「言語道斷 心行所滅」(佛之真實是超越言語,而於心行之所滅處有)之文,而起「佛之一代聖教非宣如來之實事(真實)等」這樣的邪念。故惡鬼入此三類人之身而(加害)末代之諸人並破滅國土。故勸持品云「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乃至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文心在云「濁惡世之時之比丘,不知自己所信之教乃佛方便隨宜之法門,而一旦辨權實之人出來,則必破罵之吧。此完全是不知惡鬼入身也」。

所以末代愚人應恐之事,不是刀杖、虎狼、十惡、五逆等,而是帶三衣一鉢之暗禪(輕蔑經文及教理之禪僧)之比丘,及貴「信權經之比丘」而憎「信行實經之人」之(在家)(出家)等也。故涅槃經第二十二云「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乃至,為惡象殺不至三趣,為惡友殺必至三趣」之文。此文之心,章安大師宣云「諸惡象等(只)是惡緣,不能生人惡心。惡知識者甘談詐媚、巧言令色牽人作惡。以作惡故破人善心,名之為殺,即墮地獄」。文心,申惡知識者,巧於使用甘甜的話語來詐媚,而取愚痴之人之心,而破其善心之事也。總之涅槃經之心,比起十惡、五逆者,謗法、闡提者更要恐也,這樣告誡者也。申闡提之人者,唆使人人嫌惡法華經及涅槃經之人也。

今世之念佛者等,用因緣及譬喻來宣傳自己盡知法華經之事,於世間之人人被騙而充分認知此事(指其盡知法華經之事)時,然後「此經巧妙故,末代之機之愚者所

                                                  一三

 

                                                  一四

不及」這樣述,「強弓重鎧柔弱者是無法立其用的」等這樣申故,無智之道俗認為然也(正是那樣),而心其實已為無利益之權教所奪,僅稍微結緣法華經之人人又完全翻轉其心了,又他人行法華經不隨喜故,師弟俱成謗法者矣。其結果,謗法之眾生充滿國中,縱使偶有想奉修佛事,供養法華經,修祖先之追善,然行念佛等之謗法之邪師之僧來,表示法華經難適末代之機;於是,施主信其說為真實之間,所追善之父母、夫婦、兄弟等之聖靈徒彌增地獄之苦,孝子(追善之子)成為不孝、謗法之人,聽聞之諸人也因隨喜邪法而成了惡魔之眷屬。日本國中之人人似在行佛法,然實不行佛法也。

偶有知佛法之智者,然為國人所見捨(離棄),守護之善神不得法味(法華經之妙味)故,失威光,止利生(不能實現對眾生之利益),捨此國去他方,惡鬼得便(趁機)入替國中,動大地興惡風,惱一天(令世間混亂)損五穀(妨害五穀之成長)。於是飢渴(飢饉和乾旱)不斷出來,邪惡之鬼神入人之五根(身体)而奪其精氣,是名疫病。一切諸人無善心,多分(大部分)墮惡道,此完全是因信惡知識之教故也。仁王經云「諸惡比丘多求名利(名聲及私欲),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之】因緣(成為破戒佛法之原因之教)、破國【之】因緣(成為滅亡國家之原因之教)。其王不(辨別)信聽此語,橫作法制不依佛戒,是為破佛破國因緣(原因)」。文心在云「末法之諸惡比丘,於國王、大臣之御前裝成令國安穩之樣而終損國,又裝成弘佛法之樣而還失佛法;又國王、大臣不深知此由而信受此言故,遂破國並失佛教」。此時日月失度(無法正常地運行),時節亦錯亂,夏寒冬暖,秋吹惡風,赤色之日月出,非望朔而日月蝕,或二、三個日並出;又起大火、大風、慧星等,並見到飢饉、疫病等。像這樣損國並落人於惡道者,無超過惡知識之事歟。

【第六問】問云,一開始所提及之智者之話,全是因對後世(後生)之事有疑問,而想聞其善惡之故也。以貴方今之御話語,終於知道彼智者之義是可怕的。可是如一文不通(連一文都不理解)之我等者,該如何才能有法華經之信心呢,又內心應持有何樣的定思(心得)呢。

【第六答】答云,怎麼此身所申之事(我的話)您一直都不能認為其乃確切之事呢。或許您在懷疑此可能是天魔波旬、惡鬼等入我之身來破他人之善法門吧;又您亦認為,一般說來,若(聰明)則皆智者歟。

【第七問】問云,若有那樣的疑,我身愚者故,懷疑(眾多)之智者之御語,以致什麼人都不信,那豈不是白白過了一生歟。

                                                  一五

 

                                                  一六

【第七答】答云,佛之遺言說「依法不依人」故,沒有(照)經文來說的話,則不管是如何巧妙之人,也不可信用吧。又「依了義經(佛之真實之教),不依不了義經」這樣說故,愚痴之身故,不辨一代聖教之前後之順序及教理之淺深者,不從了義經之說是不行的。但即使言了義經、不了義經,也有各式各樣之了義經、不了義經。阿含之小乘經「不了義經」,則華嚴、方等、般若、淨土之觀經等成為「了義經」。又四十餘年之諸經相對於法華經則「不了義經」也,法華經「了義經」也。涅槃經相對於法華經,則法華經「了義經」也,涅槃經「不了義經」也。大日經相對於法華經,則大日經「不了義經」,法華經「了義經」也。故應捨棄四十餘年之諸經及涅槃經,請以法華經御憑為師匠吧。

思法華經如同國王、父母、日月、大海、須彌山、天地吧。另一方面,應思諸經如同關白(有權勢的人)、大臣、公卿、乃至萬民、眾星、江河、諸山、草木等。我等之身末代造惡之愚者、鈍者、非法器者(無足夠接受佛法之能力者)也;國王是比臣下還能助人之人,父母是比他人還(憐愛)子者,日月是比眾星還照暗者;這樣的國王、父母、日月之法華經若不適合末法之機根的話,則何況餘經,猶更難助(難救末代之我等)了,要這樣思考啊。又釋迦如來及阿彌陀如來、藥師如來、多寶佛、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一切之諸佛菩薩,我等慈悲之父母;此之佛菩薩教化眾生之慈悲之極理唯法華經耳,要這樣理解啊。法華經以外之諸經未說顯救惡人、愚者、鈍者、女人、欠根(欠可成佛之機根)等者之秘術,要這樣思。法華經勝一切經之理由,但此事(說顯救一切眾生之秘術)耳。然而當世之學者一面「法華經勝一切經」這樣讚,一面又「可是不合末代眾生之機根」這樣申,而人人皆深信故,則彼等豈非謗法之人耶。請只管對此錯誤之說法斷念吧。總之,即使破、切法華經之文字,也不能破法華經之心。又縱使拿世間之惡業來和法華經之教比較,而唆使人嫌惡法華經,人人也不會用之;但若只以相似於法華經之權經之義理來誹謗這誹謗那的話,則當思人不知不覺中就受騙了。

【第八問】問云,有智者申「四十餘年之諸經和八個年之法華經,若以成佛而言,則爾前難行道,法華經易行道,雖是這樣,然若就往生而言,則雙方同樣都是易行道。讀、書法華經也可往生十方之淨土及阿彌陀佛之國;而跟從觀經等之諸經,唱彌陀名號之人亦可遂往生。此只隨人之(能力)(因緣)之有無,沒有此也彼也之諍之問題。但是,彌陀之名號每個人都認為容易修行,日本國中之人慣行之事故,而說比法華經等之餘行容易」,這樣之事如何呢。

                                                  一七

 

                                                  一八

【第八答】答云,智者所說之法門確實是如你所說的這樣嗎?又世間之人亦好像大多認為其是道理(正確的)。但我自身對此義則有疑問。其理由已如前所申,末代之凡夫基本上是愚痴的,就是呼智者之人再怎樣也無法及於上代之智者,所以是不可信賴的。寧可如所謂的愚者之人,即使有所說,只要經論之証文顯然,則決不可輕蔑。抑,無量義經,為了說法華經之「序分之經典」也,然而始自寂滅道場之華嚴經至今之常在靈山之無量義經,詳計其年月日則四十餘年也。若舉其間所說之經則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也,而所談之法門則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前三乘再加上人、天)所習之法門也。於無量義經定修行之時節時則云「宣說菩薩之歷劫修行」,分別佛之教說是隨自意、還是隨他意時則宣「是隨他意」,又定四十餘年之諸經和八個年之法華經所說之「語同義替」(用語雖同然意義不同)之事時則「文詞雖一而義各異」這樣解明。所以決不能認為兩者在成佛方面有別(有頓悟、漸悟之不同)而往生方面則一是相同的。而無量義經說華嚴、方等、般若雖是究竟最上之大乘經,於其中可見頓悟(即座得悟)、漸悟之法門,然「皆未顯真實」。如此大部(大部頭之著作或書籍之意)之諸經猶未顯真實,何況淨土三部經等所說之極樂往生可獨漏於未顯真實之內乎。而且不僅說出經經,還道出年月日數為四十餘年,因此其間之一切教皆定為未顯真實矣。所以華嚴、方等、般若等諸經所說之「依阿彌陀佛之稱名可往生極樂」之所謂彌陀往生之說,既已是未顯真實之事無疑,則豈有只限觀無量壽經之彌陀往生可不入多留難故(說「多苦難之修行之道」之未顯真實之諸經)之內乎。

若定隨自意之法華經之往生極樂和隨他意之觀經之往生極樂同為易行道,而易行之中更主張觀經之念佛往生猶為易行的話,則乃權實雜亂之大謗法之過失也。而且就如一滴之水漸漸流可成大海,一塵逐漸積可成須彌山一樣,漸漸地,捨權經而信實經之人沒有增加,相反地信實經之人反而墮於權經,若權經之人次第充滿國中,則聞法華經隨喜之心將停止。於是,如國中無王,如人之失神,法華、真言之諸山寺荒廢,諸天善神、龍神等一切聖人捨國而去,則惡魔、鬼神得便而入亂,國土惡風吹而五穀不成,疫病流行而人民亡矣。

於七、八年前,念佛以外之諸行永不能往生,此善導和尚之往生禮讚「念佛以外之諸行千中無一能往生」這樣定給上,法然之選擇集又「念佛以外之諸行拋吧,行者群賊也」這樣來放話,但此四、五年來,日蓮「如選擇集來勸人者,經文有說因謗法之罪師檀共墮無間地獄」這樣之主張當有影響吧,剛開始念佛者皆認為有疑問,而「唱念佛者墮無間地獄這樣申之人,惡人、外道也」等這樣來非難,但為「念佛者

                                                  一九

 

                                                  二○

墮無間地獄」之話所催使,各人越是重新詳讀選擇集越是能認識其乃謗法之書吧,於是止千中無一之惡義,而成為每個念佛者都主張即使念佛以外之諸行亦可往生;雖然如此,可是只是口頭上承認,心中猶本來之(依然)千中無一之思也。在家信徒之愚人不知念佛者這樣的內心之謗法,為只是口頭上的話語之「諸行皆可往生」所欺騙,而認為「念佛者並沒有謗法華經,聖道門之人批判說有謗法華經是錯誤的」。然而,此等之人們謗法之心(謗法之罪)比一向都申「諸行千中無一」之人還重。雖然一面吹噓自己們沒過失,一面卻只更加弘念佛,這樣來欺騙故,所以此全是天魔之計謀也。

【第九問】問云,依據天台宗中之人所傳,天台大師,爾前和法華相對時嫌爾前(爾前經)之事有二義。一,約部(約於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之五部時),自華嚴至般若之四十餘年之諸部與法華經之部相對(比較時),立爾前(粗惡之教)也,法華(妙善之教)也。二,約教(約於藏、通、別、圓之四教時),於教立麁妙;華嚴、方等、般若等之中亦有圓頓速疾之法門,歎為妙;華嚴、方等、般若等之中也有三乘歷別(一階一階分別漸進)之修行之法門,名藏、通、別之前三教,嫌為麁。像這樣,即使同為法華以前之諸經之教,因不嫌圓頓速疾之一方,故此部分和法華經是同一味之法門,這樣認為者如何呢。

【第九答】答云,關於此事有這樣之疑問,想是非常當然之事。因自天台大師、妙樂大師以來,迄今有諸多之議論故也。天台之三大部六十卷及五大部之章疏中,約教之時無嫌爾前之圓教之文,但只約部之時有嫌爾前之圓教。又古來於日本有二義,園城寺基於智証大師之釋,即使約教之時也嫌爾前之圓教,而山門(叡山之延曆寺)則不嫌。互有文釋,俱有了見(互出經文及釋義來加判斷),然尚未見解決。但我認為予流之義則可清楚此疑問(我日蓮門流則此問題有著落)。其故,天台大師立藏、通、別、圓之四教來判釋佛之一代聖教時,設了四個筋目。第一個筋目,只於爾前經立四教,而不言及法華經;第二個筋目,法華經和爾前相對,兩者之圓教為同一,而嫌剩下之爾前經之藏、通、別三教;第三個筋目,爾前之圓教,因兼帶其他之三教故而攝於別教之中,而當作藏、通、別之前三教來嫌,而立只有法華之圓教為純粹之圓教;第四個筋目,爾前之圓教雖同於法華之圓教,但此乃同於法華經二妙中之相待妙(此與彼相對之上所立之圓妙,即當其與藏通別相對時為圓教),而不同於絕待妙(開會為內實之絕待之圓妙)。若對照此四個道理來思維天台大師六十卷釋文之意義的話,則狐疑冰解矣。一一之証文且秘且繁故,不載之(今省略之)。又於法華經之本門,爾前之圓和迹門之圓共嫌之事,無疑惑者也(無異論之餘地也)。如前所言及的,

                                                  二一

 

                                                  二二

約教之時,爾前之圓教是攝於別教之中,而云「前三為麁,後一為妙」;此時,爾前之圓教進入了無量義經所說的歷劫修行之內矣。又傳教大師之注釋中,舉爾前之八教(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及頓、漸、不定、秘密之化儀四教)而將其列入無量義經之「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之內或立爾前之三教為迂回道,云爾前之圓教為直道,云無量義經為大直道;委細可見其注釋。

【第十問】問云,信法華經之人,本尊及行儀(行為舉止之形貌),又(日常)之所行(修行)應如何呢。

【第十答】答云,第一,本尊為法華經八卷,又其內之一卷、一品,或可書法華經之題目定為本尊,此可見於法師品及神力品;又能夠之人,可造釋迦如來、多寶佛之畫像或木像奉立於法華經之左右;又更加能夠之人,可造十方諸佛、賢菩薩等之畫像或木像。次之行儀,必須於本尊之御前坐、立、行;出了道場則怎樣行住坐臥都可以。最後,常之所行,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之題目。又能夠之人應奉讀法華經之一偈一句。南無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十方諸佛、一切之諸菩薩、二乘、天人、龍神、八部等可隨心念誦,作為助緣(助行)。愚者多之世故,一念三千之觀法不作前(雖不怎麼勸持),然有其志之人必須習學而觀之。

【第十一問】問云,只唱法華經之題目之日常修行之功德如何。

【第十一答】答云,雖說釋迦如來是為了說法華經而出世,然成道後四十餘年間隱法華經之御名,自御年三十至七十餘專心致志說「為了法華經」之方便之教,於七十二歲始呼出法華經之題目,故諸經之題目不能與此法華經之題目相比。又,法華經之肝心,方便品之一念三千和壽量品之久遠實成之法門,乃納於妙法二字之中。天台大師造法華玄義十卷,於第一卷略宣妙法蓮華經五字之意。自第二卷至第七卷,又廣宣(詳述)妙之一字;自第八卷至第九卷,釋法蓮華之三字;第十卷(說明)經之一字。最後之經之一字總收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涅槃等一代諸經。就妙法二字,於法華玄義說給百界千如、心佛眾生之法門,而於摩訶止觀十卷則立給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妙法二字(不納)一切之諸佛、菩薩、十界之因果、十方之草木瓦礫等之事無也。華嚴、阿含等四十餘年之經經之中,小乘經之題目不收大乘經之功德;又大乘經中,說往生之經之題目不收成佛之功德;又雖有呼為王之經典,然非王中之王之經典。佛又各隨其經故,不收他佛之功德;雖以平等意趣(佛之意趣乃平等)而說他佛自佛一樣,或拿法身平等而說自佛他佛一樣(雖以佛之意趣平等也,或拿法身平等也之理由,而有所謂諸佛同樣也之意見),然

                                                  二三

 

                                                  二四

一佛(爾前諸經之佛)不收一切佛之功德。今法華經,四十餘年之諸經,一經收,又集十方世界法、報、應三身圓滿之諸佛,而談為釋迦一佛之分身諸佛故,一佛即一切佛而妙法二字諸佛皆收。故唱這樣的妙法蓮華經之五字之功德莫大也。諸佛之名號及諸經之題目之功德,法華經之所開也(完全是因法華經之開會之力始顯也),妙法是能開也,應這樣放於心上而唱法華經之題目。

【第十二問】問云,至此所聞之法門又尋問於念佛之智者時,有如下之說云。即,「法華經之巧妙是不待言的。但,器量之人有才能之人唯我身可然(自己可這樣來修行唱法華經之題目),可是此相對於沒有能力之末代之凡夫,不辨其機根,就直接要其停止爾前之教而(修行)法華經,捨棄多年來熟悉之念佛,又法華經尚未入功(新的法華經之信仰亦尚未達喜好之程度),結果當變成搖擺不定了。又不知(不考慮)機根之善惡,而說給法華經,信者暫且不談,若有誹謗者則定墮地獄吧。更且佛四十餘年之間,不說給法華經,乃因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若只讚佛乘的話,而眾生誹謗此,將沈於苦界)之故也,連在世之機猶然也,何況末代之凡夫耶。因此譬喻品云佛告舍利弗言,無智人中莫說此經」念佛之智者這樣言。此等之道理該如何來思考才好呢。

【第十二答】答云,剛剛聽聞智者所說的話,總之是在說「對末代之凡夫要鑑其機根而說法,如隨便就說法華經而誤使人謗法之事是不可以的」。若如彼人之言,則如下之文恰好可當成御返事(御回答),「抑,彼既提出方便品若但讚佛乘乃至譬喻品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等之經文故,則又於同一經之常不輕品,常不輕菩薩凡有所見(向一切所見之人),我深敬汝等這樣言,而雖為杖木瓦石所迫害仍續行禮拜,此經文為什麼不考慮呢」這樣答申。

【第十三問】問云,同一經之內像這樣相違之事,實在無法心得(納得,理解)故,此事願聞其詳。

【第十三答】答云,於方便品等見到「鑑機而說此經」;於不輕品見到「即使有誹謗也唯強說之(就是硬說也要說)」。雖為同一經之前後,然兩說如水火般相違(不同)。關於此,天台大師於法華文句中會云「本已有善(釋尊在世之眾生,於過去持有聞法華經之善根故),釋迦以小而將護之(釋尊說小乘及權教之教,邊守護邊教化);本未有善(不輕菩薩當時之人,於過去未持有聞法華經之善根故),不輕以大而強毒之(不輕菩薩直接強說讓其聞法華經,下成佛之種子)」這樣來解釋。文心,「有本之善根(於過去有聞法華經之善根),今生之內可得(解脫)者,可直接為其說

                                                  二五

 

                                                  二六

法華經;然其中若有聽了法華經猶會誹謗之人,則一定要暫時說權經來調機根之後,才可說法華經。另一方面,無本之大善根(於過去無所謂聞法華經之善根),今亦不信法華經之眾生,其即當墮惡道故,所以但強說令聞法華經,令謗之而令結逆緣,以備將來之成佛」這樣解釋之文也。依此釋,則末代無善根者多,有善根者少;故大部分之人墮惡道之事無疑也;既然同樣是墮惡道,則當「強說令聞法華經而令謗法而成毒鼓之緣(反而可因此之逆緣而終成佛)」這樣來教化歟。然,則末法之今,的確是強說令聞法華經令可結謗緣謗法之逆緣之時節也,此事乃無諍者吧。

又法華經方便品有五千之上慢(增上慢之人),聽完略開三顯一(從方便品開頭至「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唯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為止之半品)之教,要續說廣開三顯一(從方便品接下來之「爾時世尊 告舍利弗 汝已慇懃三請 豈得不說 汝今諦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 分別解說」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七品半)之教,佛以御(神通力)令彼等退座,後因涅槃經及佛滅後之四依之菩薩之教導,而令於今生得悟。另一方面,諸法無行經中有說到「昔喜根菩薩對勝意比丘強說令聞大乘之法門,令謗而令結逆緣」這件事。關於此二事之相違,天台大師(解釋)云「如來(釋迦如來)以(悲心)故,發遣(令退座);喜根(喜根菩薩)以(慈心)故,強說(強說令聞)」。文心,佛悲故,擱後之樂(將成佛之樂往後推);對增上慢之人,如立即說法華經令聞,則彼等必誹謗此法華經而墮地獄,悲其當遭長苦,而特地讓其退座。這就譬如,母雖知子有病,但悲當時(灸治當時)之苦,而不立即加以灸治一樣。另一方面,喜根菩薩這一方,則不考慮當時之苦痛,只思所謂後之成佛之樂,而強說法華經令聞之。這就譬如,父慈故,見子有病,不考慮當時之苦,思後之樂故,而直接加灸治一樣。

又佛在世,佛秘法華經故,四十餘年之間,連佛之次位之等覺之菩薩及不退之位之菩薩亦不知其名。又壽量品,法華經八個年之內秘其名,好不容易於最後才令聽聞。「何況末代之凡夫如何可容易令聽聞呢」或許人們有這樣的認為,然而妙樂大師對此有這樣的解釋「佛世當機故簡(佛在世之人人,可成佛之機根故,所以立順序而說教),末代結緣故聞(末代之眾生,令結「聞法之緣」之機根故,直接令聽聞)」。文心,「佛在世中,佛一生之間,大多數之人都能登不退轉之位之時故,所以即使(說)法華經之名義(法華經)也不會誹謗,是以好好地調機根後說之。與此相對的,佛滅後當機之眾少而結緣(必須結緣)之眾多故,對大多數之人來說,無論如何應說法華經讓其能夠結緣」是在說這樣之意之文也。是体有多品(此必須結緣者又有很多之種類)。又末代之師大多數都不能辨機根;機根無法辨明時,但當強說實教(法華經)歟。所以天台大師法華文句釋云「等是不見(機根之類別不能判然時),(只)說(大乘)無(過失)」。文心,「若不知(不能分別)(機根)則說(大乘之教)無

                                                  二七

 

                                                  二八

(過失)」這樣云之意也。又亦有善見其時代之機根而說法之方法,就是國中之諸人皆信權經而強謗實經而不信用時,以彈呵(叱責)之心當說實經歟。應依時而選擇用否。

【第十四問】問云,唐土之人師中,一分(一部分)一向(執着)於權大乘而未入實經者,是何故呢。

【第十四答】答云,佛出世成道先說四十餘年之小乘及權大乘之諸經,後說法華經,於方便品言「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文心在說:「佛若只說爾前之諸經而不說法華經,則佛有所謂吝惜正法之慳貪之失」。後至屬累品,佛伸出右之御手三摩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八方四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土來集之諸菩薩之頂而諫曉云「於未來當必說法華經,若機根不適合法華經之教時,則說其餘深法之四十餘年之經來調機後應說法華經」,可見到此文。最後於涅槃經再重說此事「佛滅後雖有教導眾生之四依之菩薩,而說法又有法之四依,但直到最後不弘實經者,當知其乃天魔也」這樣說。故,如來滅後五百年至九百年之間出世之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雖廣弘如來之聖教,然天親菩薩先以小乘之「說一切有部」之人之身分,造俱舍論宣阿含十二年之經之心,而一向不說出大乘之義理,接著造十地論(十地經論)、攝大乘論之釋論等而宣四十餘年之權大乘之心,最後造佛性論、法華論而粗宣實大乘之義。龍樹菩薩亦然也。天台大師,唐土之人師,分辨一代諸經為大小、權實(大乘、小乘及權經、實經),明示各各之義理。餘之人師雖僅少許說諸經之義理,然亦不清楚,又証文也不確實。又月氏後代之論師及譯者與唐土之人師中,雖有分大乘小乘,然於大乘沒有更進一步分權實二教,或於語雖言分,然心不出權大乘之(意趣)。此等之人,佛於方便品所說之「不退(居不退轉之位)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亦復不能知(雖一心求佛之智慧,亦復不能知佛之意趣)」之菩薩歟,這樣認為。

【第十五問】疑云,唐土之人師中,慈恩大師,十一面觀音之化身,牙齒放光;善導和尚,彌陀之化身,口中出佛。此外之人師,現通(現不思議之神通力)施德(利益眾生)發得三昧(得悟)之人,世多也,為何說其不辨權實二經,不尊重法華經呢。

【第十五答】答云,昔印度之外道阿竭多仙人,十二年之間恒河之水留於耳中;婆籔仙人變為自在天,而現三眼。就連唐土之道士中,張階可以招霧給人看;鸞巴可以吐雲給人看。涅槃經中可以見到「第六天魔王於佛滅後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阿羅漢、辟支佛之形而當說四十餘年之經」之文。像這樣單以通力(神通力)是無法得知智者或愚者的歟。唯如佛之遺言,一向弘權經而從未弘實經之人師,乃於

                                                  二九

 

                                                  三○

權經有宿習(過去世強盛之因緣)而不能(歸依)實經者也,或惡魔入其身而現通力者歟。總之一定要但以法門來辨別邪正,不可依利根(出色的機根)和通力。

 

文應元年太歲庚申五月二十八                 花押

 

於鎌倉名越書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