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書開頭即設「問云,二乘永不成佛之教可許菩薩作佛乎」之設問,以降則依各經之引文來作回答。回答之要旨,於嫌二乘為永不成佛、一闡提亦不能成佛之爾前經,菩薩「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不能實現故,所以也就不能成佛,而示爾前之無得道。並引『涅槃經』、『一乘要決』、『注金錍論』及『速証佛位集』之文作為証文。
再者,本書末尾『速証佛位集』之引文只到中途,想也許是後欠或未完歟。
[年系]
正元元年。『境妙庵目錄』年系為康元年中,『日諦目錄』、『日明目錄』、『縮冊遺文』、『定本』、『新定』為正元元年。
從二乘作佛來解明爾前得道之有無,應是非常早期的階段,故視為與「1259. 守護國家論」同時期之正元元年應是妥當也。
[對告]
不明。
[真蹟]
身延久遠寺曾存。
[寫本]
山梨縣身延文庫藏日朝寫本。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正元一年 三八歲
問云,二乘永不成佛之【諸經之】教可許菩薩作佛乎。答云,楞伽經第二云「大惠【菩薩】,何者無性乘(佛性),【大惠云】謂一闡提。大惠,一闡提者無涅槃性(無得悟之可能性)。何以故,於解脫中(成佛之法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悟之境地)。大惠,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而作『盡一切眾生界【皆欲令其成佛】』之願。大惠,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菩薩之教)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經典)毘尼(戒律)解脫(而求成佛)之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惠,憐愍眾生而作『盡眾生界』之願者,是為菩薩。大惠,菩薩方便(為了救濟人人以方便之手段變成一闡提之姿)而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而權且成為一闡提之姿】。大惠,是名二種之一闡提。【而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必取捨善根之行為)。大惠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惠,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菩薩之一闡提】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本來就具有入悟之可能性),是故【諸眾生若不入悟之境地則自己亦】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一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二
不入涅槃,非【為】捨一切善根之闡提【也】。何以故,大惠,彼【縱為】捨一切善根【之】闡提,若值諸佛【及】善知識等,而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能】証涅槃」。此經文云「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法華經以前之】前四味之諸經不許二乘作佛。以之思之,四味諸經(爾前諸經)之四教(藏通別圓)菩薩【因誓願救濟一切之人人,而今四味諸經不許二乘作佛,故自身之】作佛【亦】難有歟。華嚴經云「眾生界不盡【成佛】,則我願亦不盡」。一切菩薩必發四弘誓願,其中「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不滿之(不實現),則「無上菩提誓願証(同「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又難成。以之案之,四十餘年之文(爾前經)限二乘【不許作佛】者,則菩薩之願又難成歟。
問云,二乘成佛無之,則菩薩成佛亦無之,其真正之証文如何。答云,涅槃經【第】三十六【卷之迦葉菩薩品】云「雖信佛性是眾生有,【然】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這樣思之人)名為信不具足(沒有徹底地相信此事)」〈三十六本三十二〉。如此文者,則前四味之諸菩薩皆一闡提人也。【爾前經】不許二乘作佛,此非只令二乘不能作佛,將又菩薩之作佛亦不許之者也。以之思之,四十餘年之文不許二乘作佛,則菩薩之成佛又無之者也。【惠心僧都源信之】一乘要決之中【卷】云「涅槃經第三十六卷云『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三十六本三十二〉。第三十一卷說『信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名菩薩【修行】十法中第一之信心具足』〈三十六本第三十〉。【涅槃經】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非是少分(並非只限於一闡提以外之人人)。若猶堅執少分之一切(一闡提以外之一切人人),則非唯違【涅槃】經亦信不具(成無信心之人)。何因樂作一闡提耶。由此應許全分有性(一切之人人具有佛性),理亦應許一切成佛。慈恩【大師】心經玄贊云『約大悲邊常為闡提(菩薩起大慈悲時,為了救濟一切人人,常成為闡提),約大智邊亦當作佛(菩薩起大智慧時必成佛)』。寶公(玄奘之弟子法寶)云『大悲闡提是前經所說(因大慈悲而成為一闡提,是楞伽經所說),不可以前說難後說(涅槃經之說)也』。諸師釋意大途(大体)同之」。【傳教大師】金錍論之注云「境謂四諦(菩薩起四弘誓願之要因者,苦、集、滅、道之四諦也)。百界三千生死即苦(反覆生死之苦即苦諦也),【体】達『此生死即是涅槃』,名眾生無邊誓願度(則可成就「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百界三千具足三惑(具足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即集諦也),【体】達『此煩惱即是菩提』,名煩惱無邊誓願斷(則可成就「煩惱無邊誓願斷」之願)。生死即涅槃【故】証圓之佛性(滅苦之原因之煩惱而証得悟之境地,滅諦也),【此】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三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四
『惑(煩惱)即菩提』無非般若(此即佛之智慧,道諦也),【則】即法門無盡誓願知。惑智無二【故】生佛(眾生與佛)同体。苦集唯心(苦諦、集諦之煩惱及滅諦、道諦之悟唯於一心),四弘融攝(融攝菩薩之四弘誓願),一即一切,斯言有徵」。慈覺大師之速証佛位集云「第一、唯今經(法華經)之力用,滿佛下化眾生之願。故出世說之。所謂,諸佛之因位【立】四弘【誓】願,而利生斷惑,【令】知法作佛。然因圓果滿【故】後三願滿,【但】利生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甚為難滿。彼華嚴力不能【令】十界皆成佛道。阿含、方等、般若亦爾。後番五味(即涅槃經,指於涅槃經再次說五味之教,以教化法華會座上因機根未熟而不能得道之眾生)【亦】不能【成就】皆成佛道之本懷。【但】今此妙經十界皆成佛道分明。彼達多墮無間授天王佛記,龍女成佛,十羅剎女悟佛道,阿修羅受成佛總記,人天、二乘、【藏通別】三教菩薩入圓妙之佛道。經(法華經方便品)云『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眾生界不盡(數量無限)故,雖有未入佛道眾生,然十界皆成佛,唯在今經力。故【法華經成就佛之】利生本懷」。又云「第一、明妙經(法華經)大意者,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只是】聞法【或】觀行(有行觀心之修行)皆當作佛。抑佛以何因緣說十界眾生悉有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天親菩薩佛性論緣起分第一云『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種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謂五種過失者,一下劣心、二高慢心、三虛妄執、四謗真法、五起我執。五種功德者,一者正勤、二者恭敬、三者般若(佛之智慧)、四者闍那(照九界之智慧)、五者大悲。疑無生,故不能發大菩提心,名下劣心;謂我有性(謂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具有佛性),能發菩提心,名高慢;於一切法無我(無實体)中,作有我執(固執有我這個實体),名虛妄執;違謗一切諸法之清淨智慧與功德,名謗真法;意唯存己,不欲憐一切眾生,名起我執。翻對(改正)此五【過失】,知定有性(覺知定具有佛性),而發菩提心」。
日 蓮 花押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五
爾前二乘菩薩不作佛事 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