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書就如開頭所述的「中昔有邪智上人稱為末代之愚人來破一切宗義而造選擇集一卷。假借漢土淨土教之祖師曇鸞、道綽、善導之名而將釋尊一代之聖教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二門,錄實經而入於權經,閉法華真言之直道而開淨土三部之隘路-----予歎此事間,造一卷之書來顯選擇集謗法之緣起,名號『守護國家論』」,乃為了体系地破折法然之淨土教而著之書也。
本書由七章大文所構成。
大文第一以宗教之五綱之「教」為焦點,明一代說法中『法華經』最勝,而淨土教乃權經也。再者,以「法華經、涅槃經、大日經」作為「了義經」者,與「1258.2.14 一代聖教大意」同樣也。
大文第二以「時」為焦點,述說救濟末法濁惡之世之真實久住之經乃『法華經』,而淨土三部經非久住之經也。
大文第三以「機」為焦點,對淨土教之「法華真言乃聖道門難行道,為不相應於末代惡機之眾生之經,而淨土門易行道之淨土三部經才是相應之經」之主張加以破折,而倡言『法華經』正是末代惡機相應之經也。
大文第四則述弘教之方軌,先以法付囑國主,後國主以威力影響四眾而退治謗法,示所謂「涅槃經之折伏」。
大文第五在論述「依法不依人」、「爾前得道之有無」、「一念三千論」。
大文第六以「明示依法華經和涅槃經來修行之行者應注意之事」來述說「國」及修行論。
大文第七則借問答對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禪宗等諸宗進一步地來加以破折。
本書可說是對「立正安國論」提供理論性的支持之論書也,特別是大文第四所示的國主之「涅槃經之折伏」,成為「立正安國論」上奏幕府之理論根據,想應是依此確信乃至期待而化成具体之行動者歟。
又本抄之章節如下:
序論
本論
第一章 明「於如來之經教定權實二教之區別」
第一節 釋尊一代聖教中主要經典之說時
第二節 諸經教理之淺深
第三節 大乘和小乘之區別
第四節 擱(捨)權經(權宜方便之經)而就(用)實經(真實之經)」之事
第二章 於佛滅後之正像末三時流布之教法之興廢
第一節 爾前諸經與淨土三部經之末法利益之有無
第二節 法華經、涅槃經和淨土三部經之久住、不久住
第三章 選擇集謗法之理由
第四章 應對治謗法者之經文之証據
第一節 明【示】以佛法付屬國王大臣並四眾之事
第二節 正出(切實明出)謗法之人處王地應予對治之証文
第五章 善知識和真實之佛法難值之事
第一節 人身難得、佛法難值之事
第二節 「儘管出生為人並值佛法,然因惡師而墮三惡道」之事
第三節 就末代凡夫而言之善知識
第六章 修行法華經及涅槃經之行者應注意之事
第一節 「在家之人人應護持正法」之事
第二節 「唱法華經之題目而離三惡道」之事
第三節 「涅槃經乃是為了法華經之流通之經典」之事
第七章 回答問難
可依上之章節尋得本抄之要點。
[書名]
『日乾目錄』有「身延曾存本書表紙之外題有『守護國家論』」之記述,但是否為宗祖自筆則不明。文中有宗祖自號之「守護國家論」,『日祐目錄』〈寫本之部〉、『日意目錄』等古來無異稱。
[年系]
正元元年。『境妙庵目錄』年系為「正嘉二年之冬」,『日諦目錄』、『日明目錄』、『高祖遺文錄』、『縮冊遺文』、『定本』、『新定』為正元元年。
文中有「正嘉元年大地大動,同二年大雨大風失苗實」、「正嘉元年大地大震,同二年春大雨失苗」,正嘉二年並未作為「今年」故,所以乃正元元年以降明白也,且除了這兩件事外並沒有提到後來之「1268.4.5 安國論御勘由來」中所述及的「正嘉三年之大飢饉,正元元年之大疫病」,故應可推定為此年 = 正元元年〈正嘉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因飢饉、疫病改元為正元〉之大飢饉、大疫病以前之時也。
[對告]
不存在。本書從其內容來看,想並非寫給特定之個人。
[真蹟]
真蹟十八紙半,身延久遠寺曾存。
[寫本]
千葉縣平賀本土寺藏『平賀本』所收。
守 護 國 家 論 正元一年 三八歲
序論
夫以偶脫十方微塵三惡身(夫今世偶然之間得脫離多如十方世界微塵數之三惡道之身),稀受閻浮日本爪上生(而能於此閻浮日本受生為稀如爪上土之人身)。可是,於來世卻捨棄此好不容易才得來之閻浮日域(閻浮提之日本國)爪上生而受生為十方微塵三惡身之事又無疑者也。然於來世捨人身而墮惡趣(惡道)之緣非一。或依對妻兒、親屬之哀憐(執着),或依殺生、惡逆之重業,或依成國主不知民眾歎,或依不知法之邪正,或依信惡師。於此中,執着、殺生等世間之善惡在眼前故,愚人亦可分辨之;然於佛法之邪正、師之善惡,連証果(得悟)之聖人尚不知之,何況於末代之凡夫乎。加之,佛日(釋尊)隱西山(於西國之月氏入滅)餘光照東域(其教流布於東方之諸國)以來,四依惠燈日減(教導眾生之四依之論師其智慧之光亦日日衰減),三藏法流月濁(三藏法師翻譯經典而傳漢土之法流也月月渾濁起來)。迷於實經之論師加迷闇之雲於真理之月,執着於權經之譯者碎實經之寶珠而成權經之石。何況【受四依之論師及三藏法師之誤導之】震旦(漢土)人師之宗義,無其誤乎。更何況是邊
守 護 國 家 論 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二
土日本之末學,難到不會是誤多而實(真實)少者歟。隨而學其教之人,雖數多於龍鱗,然得道者卻稀於麟(麒麟)角。其原因,或依【信用】權經故,或依時機不相應之教(不適合於末法之時機之教)故,或不辨凡聖(凡夫及大聖)之教故,或不辨權實(方便及真實)二教故,或依權教謂實教(將權教錯看成實教)故,或不知位之高下(所修行之佛道之位階之高下)故。
凡夫【之悲哀就是為了出離生死而】習就佛法,【然而卻反】增生死【輪迴】之業,其緣非一(其因緣就如上面所述的,形形色色也)。中昔(距今不遠之昔)有邪智上人稱為末代之愚人來破一切宗義而造選擇集(選擇本願念佛集)一卷。假借漢土淨土教之祖師曇鸞、道綽、善導之名而將釋尊一代之聖教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二門,錄實經而入於權經,閉法華真言【成佛】之直道而開淨土三部之隘路。然而其亦不順(違背)淨土三部之義(本來之主旨)【而雜亂權教和實教】而成權實之謗(成共謗權實二教故),乃可永斷四聖之種而沈阿鼻之底之僻見(錯誤之教導)也。而世人順之譬如大風之吹小樹枝,門弟重此人似天眾之敬帝釋。為了破斥此【法然之】惡義,前人亦著有多書。所謂【園城寺公胤之】「淨土決疑鈔」及定照之「彈選擇」,又明惠高弁之「摧邪輪」等是也。造此等書之人皆碩德(高德之僧),名雖彌(滿)一天,然恐(可惜)未顯選擇集謗法之根源,故還增(助)惡法之流布。譬如盛旱魃時若降小雨則草木【反而】彌(越發)枯,兩軍對峙之時若先出弱兵則強敵倍(益發)得力焉。予歎此事間,造一卷之書來顯選擇集謗法之緣起,名號「守護國家論」。願一切之道俗,止一時之世事(暫時停止手邊之世事)【來閱讀此書】,而種永劫之善苗。今以經論【之証文】直邪正(來明佛法之邪正),信謗任佛說(全憑佛說),無敢存自義。
本論
【本書】分為七門(七章)。一、明(說示,明示)「於如來之經教定權實二教【之區別】」,二、明正像末【三時流布之教法】之興廢,三、明選擇集謗法之緣起(由來),四、明出「應對治謗法者」之証文,五、明難值善知識並(及)真實法,六、明依法華涅槃之行者之用心(依法華經和涅槃經來修行之行者應注意之事),七、明隨問而答矣(設問答而加說明矣)。
第一章 明「於如來之經教定權實二教之區別」
首先,就明「於如來之經教定權實二教之區別」一章下又設四節。一、明出【約於說時而分之】大部【類】經之次第而攝流類(於其中收一切之經典),二、明諸經之淺深,三、明定大小乘【之區別】,四、明且應捨權【教】就實【教】。
守 護 國 家 論 三
守 護 國 家 論 四
第一節 釋尊一代聖教中主要經典之說時
第一節主要在說明依序提示之「約於說時而分」之釋尊一代聖教之大部類,而於其中收一切之經典。
問云,佛【成道後】最初說何經乎。答云,華嚴經也。問云,其証如何。答云,舊譯之六十卷本之華嚴經之世間淨眼品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次,於法華經之序品,放光瑞時,彌勒菩薩見十方世界諸佛五時【說法之】次第時,問文殊師利菩薩云「又覩(看見)諸佛、聖主、師子【王】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萬億」,有這樣之文,示最初說華嚴經之事。又方便品佛自說初成道時云「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乃至,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此亦同樣,於法華經示華嚴經之說時之文也。故華嚴經第一云「毘沙門天王…月天子…日天子…釋提桓因(帝釋天)…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這樣舉聽眾之名。又於涅槃經卷二十七之師子吼品說法嚴經之時云「既成道已,梵天勸請,唯願如來當為眾生廣開甘露門,乃至,梵王復言,世尊一切眾生凡有三種,所謂利根、中根、鈍根。利根能受,唯願為說。佛言,梵王諦聽諦聽,我今當為一切眾生開甘露門」。又於涅槃經卷三十三之迦葉品說華嚴經之時云「如十二部經修多羅中微細之義,我先已為諸菩薩說」。如此等之【經】文皆,諸佛出世,一切經之初,必說華嚴經之証文也。
問云,無量義經說法品云「初說四諦,乃至,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如此文者,般若經後說華嚴經,相違(和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之見解不一樣)如何。答云「【此文非依說法之時期之順序,而是示教理之】淺深之次第歟,或後分之華嚴經(意指無量義經之前之說法皆不出華嚴經之範疇)歟。法華經方便品列一代之次第淺深(教理之深淺之次第)云「無有餘乘(兼有別教之華嚴經也)若二(帶有通、別二教之般若經也)若三(亦說藏、通、別三教之方等經也)」,此意也(同樣是不依說法之時期之順序,而是示教理之從深至淺之次第)。問云,華嚴經之次,說何經乎;答曰,說阿含經也。問云,以何知之;答云,法華經之序品說華嚴經之次經(其次說的經)【之內容】云「若人遭苦而厭老、病、死,則【佛】為說【寂滅之】涅槃」,示阿含經四諦之法門。又方便品云「即趣(去)波羅奈【國之鹿野苑】,乃至,為五比丘說【法】」。涅槃經之師子吼品亦定華嚴經之次經云「即於波羅奈國轉正法輪宣說中道」。此等之經文,自華嚴經後說阿含經也。
問云,阿含經後說何經乎;答曰,方等經也。問云,以何知之;答云,無量
守 護 國 家 論 五
守 護 國 家 論 六
義經說法品云「初說四諦,乃至,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涅槃經之聖行品亦云「從【小乘之】修多羅出【大乘之】方等」。問云,方等者天竺之語,此(漢譯)云大乘。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皆大乘方等【經】也。何獨限方等部【之經典】立方等之名乎。答曰,【如同質問的】實際上華嚴、般若、法華等皆方等經也。雖如此,然今於方等部別立方等之名非私義也,乃無量義經、涅槃經之文顯然【之用例】也。阿含証果(阿含經之悟)一向【為】小乘【教】,次【始】說大乘【經典】,【所以】自方等【部】以後雖皆云大乘,然大乘始故(然為了特別強調方等部乃大乘教之初始之意),從初而云方等部為方等也。例如十八界之十半雖色(俱舍論及婆沙論等開色心二法而立十八界時,十八界中之十半雖為色法,然其他則心法也),【但十八界之最初為色法故】從初而立色境之名,【與此是同樣之用法也】。
問曰,方等部諸經後說何經乎;答曰,般若經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涅槃經之聖行品云「從方等出般若」。問曰,般若經後說何經乎;答曰,無量義經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仁王經(般若部之結經仁王般若經)云「二十九年中(開始說般若後之第二十九年中說最後之仁王經)」,【所以知道三七日之華嚴經和十二年之阿含經和說時不定之方等部之後,經三十年說般若經】。而無量義經承此云「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所以其前後之次第顯然也】。問曰,於無量義經之文,般若經後列華嚴經,又涅槃經之聖行品云「自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乃般若經之後列涅槃經之文也,與今所立之次第,於般若經之後列無量義經不同,如何。答曰,見涅槃經卷十四聖行品之文,乃是列舉涅槃經以前之諸經,相對於涅槃經來論【教理之】勝劣,而其中不舉法華經。再說,於涅槃經第九卷有「法華中八千聲聞」之文,定法華經是在涅槃經以前。又見法華經之序品,無量義經乃法華經之序分也。無量義經雖於般若之次列華嚴經,然如所論,華嚴經既為最初之說法者,則般若經之後當然就是無量義經也。
問曰,無量義經後說何經乎;答曰,說法華經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法華經序品云「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問曰,法華經後說何經乎;答曰,說普賢經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普賢經云「却後三月我當般涅槃。乃至,如來昔於耆闍崛山(靈鷲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乘真】實之道,今【亦】於此處」,【這樣自述法華經和涅槃經之中間之說法】。問曰,普賢經後說何經乎;答曰,說涅槃經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普賢經云「却後三月(三個月後)我當般涅槃」,涅槃經卷三十之師子吼品云「如來何故二月涅槃」,亦云「如來初生(誕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最初之說
守 護 國 家 論 七
守 護 國 家 論 八
法)皆以八日,何佛涅槃獨十五日」,【示涅槃經乃佛即將入滅之前之說法】。【釋尊所說之】大部經大概如是。自此以外(此外)之諸大小乘經次第不定也。或自阿含經以後說華嚴經相關之經典,或自法華經以後說方等、般若相關之經典。皆可以義類(同樣之教義內容)收之而置於一處(同一之大部類經)也。
第二節 諸經教理之淺深
其次敘述關於諸經教理之淺深。無量義經云「初說四諦〈阿含〉,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之歷劫修行」,亦云「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又云「無量義經 尊無過上」。如此等之文,四十餘年之諸經劣於無量義經,乃無疑者也。問曰,密嚴經云「一切經中勝」,大雲經云「諸經之轉輪聖王」,金光明經云「諸經中之王」。見此等之文,諸大乘經之常習(皆主張自經乃第一之經典)也,何瞻一文而云無量義經勝四十餘年之諸經乎。答云,教主釋尊若於諸經不相上下地說勝劣,則就沒有大小乘之差別和權實之不同了。且若實際上無差別,卻任意地主張差別及淺深等的話,則其就成為諍論之根源,亦成了惡業起罪之因緣(原因)也。所以爾前諸經之第一,隨緣不定也(究竟是對什麼而說第一的,實在有必要重新來思考看看)。或(有的經)對小乘【教之】諸經【說】第一,或說報身之壽諸經第一(有的經在說持永遠之壽命之報身佛,而與說無常之應身佛之諸經相比稱第一),或說俗諦、真諦、中諦等【三諦而誇】第一也,但【此等皆】非一切【經中】之第一。今如無量義經者(無量義經如其名所明示的),對四十餘年之諸經【而言】第一也。
問云,法華經與無量義經何者勝乎;答云,法華經勝。問云,以何知之;答云,無量義經未明二乘作佛及久遠實成,故入於法華經所嫌之今說之中,【而劣於超過已、今、當三說之法華經】。問云,法華經與涅槃經何者勝乎;答云,法華經勝也。問曰,以何知之。答曰,涅槃經自說「如法華中」等,並云「【法華經之時,一切眾生成佛故,今】更無所作」,【相對於大收之位之法華經,涅槃經劣於其而定為拾之位】;法華經不指「當說」云「難信難解」故也(又於法華經之法師品,涅槃經是入於三說中之「當說」中,並不像法華經一樣是入於「難信難解」之中)。問云,見涅槃經之文,涅槃經以前皆云邪見,如何。答云,法華經乃如來出世之本懷故,所以於方便品說「今者已滿足」,「今正是其時」,而於如來壽量品說「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等。但於諸經之勝劣,佛於法師品自舉了「我所說經典 無量千萬億」,並說「已說、今說、當說」等時,多寶佛從地涌現而定「皆是真實」,分身諸佛舌相付(達於)梵天【証明釋尊之說法非虛妄】,如是【釋尊、多寶佛及分身諸佛等三佛】定了諸經與法華經
守 護 國 家 論 九
守 護 國 家 論 一〇
之勝劣。一切經,釋迦如來一佛之所說故,非可於此(指法師品之三佛共定諸經與法華經之勝劣)之外對先後之諸經來論法華經之勝劣。故涅槃經嫌諸經中(於涅槃經斥責諸經之場合),不入法華經(法華經是除外的)。法華經勝於諸經之由,顯之之故也(此乃法華經勝於諸經之事,涅槃經自己承認故也)。但是涅槃經有「邪見【之人】」之文者,乃未覺知法華經之一類之人之迦葉童子並其相關者,因聞涅槃經而得悟故,所以指自身「自涅槃經以前云邪見【之人】等」也,非論經之勝劣【之文也】。
第三節 大乘和小乘之區別
第三,敘述釋尊之教中關於大小乘之區別。
問曰,大小乘之差別如何。答曰,如常途之說者(若按照天台大師五部之說),則阿含部諸經,小乘也。而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部之經典,大乘也。或明六界者小乘,明十界者大乘也。但是當對法華經來論實義時,法華經以前之四十餘年之諸大乘經皆小乘,而唯法華經大乘也。問云,亘(縱觀)諸宗,我(我宗)所據經謂實大乘,餘宗所據經云權大乘,此乃常習(通常之事)也,而於末學(末代之學者)是非難定(難看清其是非),然未聞知「對【比於】法華經【時】,諸大乘經稱小乘經」之証文,如何。答云,宗宗立義互論是非。尤其在末法混亂之時代,就世間出世(世間之事也好佛法也好),都是先非(非優先)【而】後是(是居後)。自【身】不【能夠】知是非,實在是愚者之所歎也。但且以我等之智看【無量義經】「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之現文,若無能破此文之文者,則不可信用【他】人【所講】之是非也。又,【相】對【於】法華經,諸大乘經稱小乘者,非可存(不可有)自答(自己任意的回答)。法華經方便品云「佛自住大乘,乃至,自証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此文之意,【指】法華經以外之諸經皆說(呼)為小乘也。又壽量品云「樂於小法」。此等之文,法華經以外四十餘年之諸經皆說為小乘也【之文証也】。於天台、妙樂之注釋中雖亦將四十餘之諸經釋為小乘,然他【宗之】師卻不可許之(不能認同),故【今】但出【示】經文【之証據】也。
第四節 「擱(捨)權經(權宜方便之經)而就(用)實經(真實之經)」之事
第四,說明無論如何一定要且捨方便之經典而信用真實之經典。
問曰,証文如何;答曰,有十証文。第一、法華經譬喻品云「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第二、涅槃經如來性品云「依了義經(說盡佛法之道理之經典),不依不了義經」〈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經經云不了義經〉。第三、法華經寶塔品云「此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二
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即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戒律)行頭陀(清淨之行)者」〈於末代無四十餘年之持戒(持四十餘年之諸經所說之戒律不名持戒),唯持法華經為持戒〉。第四、涅槃經如來性品云「於乘(法華經)緩(無學習之熱心)者乃名為緩,於戒緩(無守護之熱心)者不名為緩。菩薩摩訶薩【唷】,於此大乘(法華經)心不懈慢是名奉戒。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現雖破戒不名為緩」〈是文流通(勸說)法華經之戒【律】之文也〉。第五、法華經第四卷之寶塔品云「妙法華經
乃至 皆是真實」〈此文者多寶【如來】之証明也〉。第六、於法華經第八卷之普賢品,普賢菩薩誓云「於如來滅後 閻浮提內廣令流布 使不斷絕」。第七、法華經第七卷之藥王品云「我滅度後 後(第五個)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 無令斷絕」〈釋迦如來之誓也〉。第八、法華經第四卷之寶塔品在說多寶【如來】並十方【分身】諸佛來集之意趣時云「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第九、法華經第七卷之如來神力品在說【修】行法華經者之住處時云「於如來滅後 應當一心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 如說修行。所在國土 乃至若經卷所住之處
若於園中 若於林中 若於樹下 若於僧坊 若白衣舍(俗人之家) 若在殿堂 若山谷曠野 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十、【相當於】法華經【之】流通【分之】涅槃經第九【卷之如來性品】云「我涅槃後,正法未滅,【最後】餘八十年【之】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惡比丘抄掠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讀誦如是經典,【然】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抄前著(置)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乃至,譬如牧牛女多加水【於】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其所可弘者)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加了水之】乳乃至【最後買的人作】成糜(乳粥)而無乳味。是大乘經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展轉【流傳間變得】薄淡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然其法味】猶勝餘經是一千倍,如彼乳味【即使如何地薄】於諸苦味【仍】為千倍勝。何以故,是大乘經典大涅槃經於聲聞【所傳之諸】經【中】最為上首」。
問云,捨不了義經就了義經者,大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義經,如是諸大乘經皆了義經也,可為依用乎。答曰,了義、不了義隨所對(所比之對相)而有【定義上之】不同。相比於聲聞、緣覺及菩薩等所說之不了義,一代之佛說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三
守 護 國 家 論 一四
皆了義也。【而】就佛【所】說【之經經中】,小乘經不了義,大乘經了義也。又就大乘【之諸經】,則四十餘年之諸大乘經不了義經,法華、涅槃、大日經等了義經也。而圓覺經、大佛頂經等之諸經雖對小乘及歷劫修行之不了義經【而言】了義經也,然非如法華經之了義也。
問曰,華嚴、法相、三論等天台、真言以外之諸宗之高祖各依其依憑之經經而欲極其經經之深意,是可爾乎(果可如此乎),如何。答云,如華嚴宗者,依華嚴經【立五教判】而判諸經為華嚴經之方便也。如法相宗者【立三時教判】,雖卑阿含、般若【兩經為有教、空教】等而以華嚴、法華、涅槃同於深密經而同立為中道教,然又以法華、涅槃只說一類之一乘(只對不定性之一類說一乘之法),故為不了義經,而深密經存五性各別(將人之性分別為五類並明確地說其成佛、不成佛),故立為了義經。如三論宗者,立二藏攝一代(立聲聞、菩薩二藏之教判而攝盡一代之教法),【雖然】於大乘【菩薩藏】不論淺深,而(卻還是)以般若經為依憑。此等諸宗之高祖大多是四依之菩薩歟,【像以上之判定】定有所存(考慮),不及是非(故不能輕率地就論其是非)。雖然如此,為晴自身之疑,且擱人師之異解而開見諸宗依憑之經經時,華嚴經有舊譯五十卷、六十卷,新譯八十卷、四十卷等諸本,其中並無如【沒有像】法華經、槃涅經【一樣有】集一代之聖教【而定其】為方便之【明】文。又雖說四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之淺深】,然於其中之佛乘不說十界互具【及】久遠實成。但至【漢土杜順、法藏、澄觀等之】人師【卻】立【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之】五教而於前四教收諸經而【定其】為華嚴經之方便。如法相宗者,立【有教、空教、中道教之】三時教【判】時,雖【於第三時之中道教中】以法華等同於深密經【這樣主張】,然開見深密經五卷,全不以法華等入中道內(卻完全找不到將法華經等入於中道教內之明文)。如三論宗者,立【聲聞、菩薩之】二藏【之教判】時,雖於菩薩藏【中】收【入】華嚴、法華等而定同於般若經,然開見新譯大般若經,全無以大般若同於法華、涅槃之文。【又天台大師以前之江南三師立】華嚴是頓教、法華是漸教等者,【不過是】人師之意樂(任意的私見),並非佛說也。【另一方面】如法華經者,序分之無量義經確舉四十餘年之年限,呼【其間所說之】華嚴、方等、般若等大部諸經之題名而定為「未顯真實」,又至正宗分之法華經定一代【聖教】之勝劣時,於法師品吐「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之三說之金言,並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時,多寶如來從地涌出,誠証「妙法華經
皆是真實」,分身諸佛【亦】自十方【世界】盡集一處而【以】【廣長】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五
守 護 國 家 論 一六
舌付梵天【來助証佛語之無誤】。今以此義,余(我)加推察,唐土、日本所渡之【舊譯】五千【新譯】七千餘卷之諸經及以外之天竺、龍宮、四天王、過去七佛等之諸經並阿難未結集之經,此等如同十方世界之塵之諸經,其勝劣、淺深、【行法之】難易【盡】在於【我】掌中也。【法華經法師品之】「【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之一語】中豈可漏釋迦如來所說之諸經乎。不入「已說、今說、當說」三說之年限(範疇)之諸經可有之乎。
願末代諸人且擱諸宗高祖之弱文無義(文據薄弱而無實義之教判),可(當)信釋迦、多寶、十方諸佛之強文有義(三佛明証之正確之文義)。何況以諸宗之末學之【宗派之】偏執為先,以末代之愚者之人師為本而拋【佛、菩薩之】經論者,可依憑哉。故於法華經之流通分之雙林最後之涅槃經,佛遺言迦葉童子菩薩言「依法不依人(依佛所說之真實之理法,不用人師、論師之不正確之義)
依義不依語(依佛所說之真實之義,不用人師、論師之不正確之言語) 依智不依識(依佛之實智,不用人師、論師之不正確之情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說佛之真實義之了義經,不用作為方便而說之不了義經)」。予見聞【今】世間【之景況】,【淨土宗等】雖以自宗之人師稱【讚其】三昧發得(得覺)智惠第一,然【實皆】無德之凡夫,【而】不依實經令信法門(來讓人們信佛法),以不了義之觀經(觀無量壽經)等稱其乃【末法之】時機(機根)相應之教,擱了義之法華、涅槃,譏【其之教導深故,不適合末法之眾生】而付與其「理深解微」之失【,這樣來毀謗】。【此】非背如來之遺言而談(告訴人)「依人【師而】不【要】依【教】法,依【人師之】語【而】不【要】依【佛之實】義,依【人師之】識(見解)【而】不【要】依【佛之實】智,依不了義經【而】不【要】依了義經」乎。願請有心人【好好地】加【以】思惟。如來入滅既送二千二百餘【年】之星霜。【自最初之】文殊、迦葉、阿難結集【諸】經以後,【眾生所依之】四依之菩薩(指遵照佛於涅槃經「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之遺言」之菩薩)重(一再地)出世【來】造論申經意。至末【後來】之論師,誤漸出來。又於譯者(指翻譯傳來漢土之經典者)【中】亦有梵【語】、漢【語】未【熟】達者,權教宿習(執着於方便權教)之人,曲【解真】實【之】經論【之】義而存權(方便)【之】經論【之】義。就之,又唐土之人師,過去權教之宿習故,權之經論合於心間,不【易信】用【真】實之經論。【不但如此】或有小違自義(自己之見解)之文,則【歪】曲【道】理【虛】構會通以合自身之義。設後【來】雖念道理(意識到錯誤),然或依名利(為了保護自己之名譽和利益),或依檀那之歸依(恐失去信者之歸依),【遂】不【能】捨權宗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七
守 護 國 家 論 一八
【而】入於實宗。世間道俗(僧俗)亦無智故,而不【能分】辨理非(正邪),但依人不依法。設雖為惡法(又儘管知道是惡法),隨多人之邪義(但卻以有多人信之為理由而跟隨邪義)而不依一人之實說(所說之真實之教)。而眾生之機多隨流轉(一般之眾生多聽任己身生死流轉),設【有志】求出離【生死者】亦大多依權經。【於是】但恨惡業之身付善付惡(無論怎麼做都)難離生死耳。
雖如此,今世一切之凡夫設雖損今生(今生充滿苦難),但請依上所出之涅槃經第九卷之經文,【無論如何】且信法華、涅槃吧。其故,【連】世間之淺事多【次】展轉(從此人傳至他人)時【都會變成】虛多實少,況於佛法之深義乎。如來滅後二千餘年之間,佛經副(添加著)邪義而來,萬無其一之正義歟。一代聖教【恐】大多有誤歟。所以心地觀經之【說】「法爾無漏之種子」【而否定二乘作佛】,【竺法護所譯之】正法華經之【置】屬累【品於】經末,【玄奘翻譯大毘】婆沙論【時任意加上原本無】之一十六字,攝論之識分八、九(攝大乘論翻譯之際,玄奘之譯本將其作為第八識,真諦之譯本則將其作為第九識),【天親之】法華論與妙法華經【有】相違【之處】,【天親之】涅槃論之「法華經,煩惱所污」之文,法相宗之定性【之二乘和】無【佛】性【之一闡提】不【能】成佛之說,攝論宗【以】法華經【方便品有「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之文而將法華經當作是「以未來之得益說為今之利益」】之別時意趣,此等皆譯者、人師之誤也。此外亦於四十餘年之經經有多誤歟。【但】設(即使假設)於法華經、涅槃經有誤【也好】無誤【也好】,【今之人人】可(一定要)捨四十餘年之諸經而隨法華、涅槃。其証出於上了。況於有誤之諸經致信心者可離生死耶。
第二章 於佛滅後之正像末三時流布之教法之興廢
其次,說明於佛滅後之正法、像法、末法三時佛法之興廢。此章設有二節。一、明爾前四十餘年內之諸經與淨土三部經於末法久住、不久住(何者能持續利益末法之眾生)。二、明法華、涅槃與淨土三部經並諸經久住、不久住(何者能長久地利益眾生)。
第一節 爾前諸經與淨土三部經之末法利益之有無
首先敘述一下四十餘年所說之諸經與淨土三部經何者能長久地利益末法之眾生。
問云,如來之教法不論大小、淺深、勝劣,但依時【代】機【根】行【合適】之【教法】定可有利益也。然見賢劫經、大術經、大集經等諸經,佛滅後二千餘年以後,佛法皆滅,但有教【法】而無【修】行、証【得此教法者】。因而開傳教大師之末法
守 護 國 家 論 一九
守 護 國 家 論 二〇
灯明記,【其中有】「我延曆二十年[公元八○一年],一說【相當於佛滅後】一千七百五十歲」【之文】。【而】自延曆二十年以後亦【已過】四百五十餘歲也,【時代】既【已】入末法【矣】。【這樣的話】設雖有教法而無行証故,所以即使再怎麼行佛法,也萬中難有其一得道歟。然見雙觀經(無量壽經)【下卷】「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百年)。其有眾生 值(信)斯經者 隨(如)意所願 皆可得度(得道)」等之文,似乎釋迦如來一代聖教皆滅盡後,唯特留雙觀經之念佛可利益眾生。依此意趣粗勘淨土家諸師之釋,非無其意。漢土,道綽禪師【之安樂集】書「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為可通入(通救助)之路」,善導和尚【於往生禮讚】宣「【入末法】萬年【佛、法、僧】三寶滅,而此經住(殘留)百年」,慈恩大師【於西方要決】定「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阿彌陀佛)一教利物(利益眾生)偏增」;日本國,叡山之先德惠心僧都【源信】,集一代聖教之要文來教【導】末代【之人人信仰】之指南之往生要集之序云「夫往生極樂之【念佛之】教【和修】行,【五】濁【惡】世【之】末代【眾生信仰】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凡】顯密教法其文非一(形形色色)。事理之業因其行惟多(佛道修行亦各式各樣)。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愚鈍)之者豈敢矣」,乃至次下云「就中,念佛之教多專利【益】末代經道滅盡後之濁惡之眾生也」。
總之諸宗之學者可存此旨,殊(特別是)【汲源信之流之】天台一宗之學者誰可背此義乎,如何。
答云,爾前(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經經各隨【應】時機而有興廢故,所以大部分於淨土三部經以前即已滅盡歟。於【四十餘年之】諸經多【是在】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現身(今生)之得道,故於末代【之機根劣】者現身得道者少之,【所以】往生十方淨土多令蒙末代之機(所謂往生十方淨土之教可以說正相應於末代之機(眾生)。就之(特別是),【十方淨土之中】西方之極樂【淨土】鄰近娑婆【世界】故,最下(劣)之淨土故【凡夫亦容易往生】,【又】日輪東出西沒【之地方】故【容易觀想之淨土也】,【所以】諸經多勸之。隨(因此)非淨土【宗之】祖師獨勸此義,天台、妙樂等依爾前經之日(時)亦且有此筋(勸此西方淨土)。又非獨【漢土之】人師,【天竺之論師】龍樹、天親亦有此【極樂往生之】意。【然完全】是一義也。又如仁王【般若】經【之囑累品等】說己經末法萬年之後可住八千年,比淨土三部經還久。故於爾前之諸經,何經可留最久,難決定也。
第二節 法華經、涅槃經和淨土三部經之久住、不久住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二
其次來思考一下法華、涅槃和淨土三部經何者能長久存續。
問云,法華、涅槃與淨土三部經何者會先滅乎。答云,淨土三部經會先滅也。問云,以何知之。答云,無量義經舉了四十餘年之大部諸經云【其】「未顯真實」。故雙觀經等「特留此經」之言.皆方便也虛妄也。於華嚴、方等、般若及觀經(觀無量壽經)等看到的往生及成佛,不論其是速疾或歷劫,若以無量義經之實義檢之,則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無上菩提。乃至,【此等之經經之修行就如同】行於險徑,多留難(障礙)故」之經也【這樣來否定】。【因此,其之】往生、成佛俱(共是)別時意趣(將遙遠的未來之得益權且說為現在馬上就有的利益)也;【同樣的】於大集經和雙觀經等【所說之經經】之住滅(存亡)之先後【順序】,皆【僅僅只是】隨宜(方便)之一說也。【此等方便之教】法華經不來(因法華經而開會)以前,【全然】同彼外道之說,譬如江河不趣大海(不流入大海之江河之水),民臣不隨大王(不隨大王之百姓及臣下)【一樣】。縱使作苦身之【修】行,然不至(若不開會於)法華、涅槃【則】無一分之利益,【如同只】有【修行之】因【而】無【覺之】果之外道【一樣】。【不論是佛】在世【或】滅後,俱【只】有教【法而】無【修行之】人,【設即使】有【修】行【之人也】無【得】証【之事】也。諸木雖枯松柏不萎,眾草(草花)雖散鞠竹(菊、竹)不變。法華經亦復如是【即使諸經滅盡其亦繼續存續而長久利益眾生】。釋尊之三說(法華經乃超過已、今、當三說之真實之說)、多寶之【「皆是真實」之】証明、【十方分身】諸佛之舌相(舌付梵天之助証)偏(完全)在令法(法華經)久住故也。
問云,諸經滅盡之後可特留法華經之証文如何。答云,於法華經法師品釋尊自令流通(為了令法華經於未來流通而自己這樣)云「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文之意者,於一代五十年之已今當之三說【此法華經】最第一之經也,八萬聖教中殊(特)欲【為了】留【給】未來【之眾生】而說【之經典】也。故於次之寶塔品,多寶如來從地涌出,分身諸佛自十方來集一處,釋迦如來以諸佛為御使責充滿八方四百萬億那由他世界之菩薩、二乘、人、天、八部【眾】等云「多寶如來並十方諸佛,涌出來集之意趣偏(專)為令法久住也,汝等啊,請各立誓言於已今當三說之諸經滅盡後,當確實於未來五濁難信之世界弘此經」時,【為了回應此勅宣,於勸持品】二萬之菩薩,八十萬億那由他之菩薩各立誓狀云「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而於囑累品】千世界微塵數之地涌菩薩及文殊菩薩等皆誓云「我等於佛滅後,乃至,當廣說此經」。其後,【於藥王品】佛舉十喻【來示法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三
守 護 國 家 論 二四
華經之勝諸經】,其第一喻,以川流江河譬四十餘年之諸經,而以法華經譬大海。末代濁惡之無慚無愧之大旱魃之時(對五濁瀰漫之罪全不知慚愧的如大旱魃般的末代之世),【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之】四味之川流江河雖竭,然法華經之大海【之水】不減少等【之旨】說了【之後】,次下(接著)正說(以佛之本意)云「我滅度後
後五百歲中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 無令斷絕」這樣定了矣。倩(仔細地)按(思案)文之次第(此經文之字義),「我滅度後」之次之「後」字,四十餘年之諸經滅盡之後之「後」字也。故法華經之流通分之涅槃經【壽命品】云「應以無上佛法付諸菩薩
以諸菩薩善能問答 如是法寶則得久住 無量千世【之未來】增益熾盛利安眾生」以上。如此等文者,法華、涅槃,無量百歲亦不會絕之經也。不知此義之世間學者,以大集經權門之「【第】五【之】五百歲佛法滅」之文同此經(亦含法華經),而存【法華經】於淨土三部經以前滅盡之立義,此乃忘【記】一經先後起盡(「以法華經為中心」之興廢大綱者之行為)也。
問云「上所舉之曇鸞、道綽、善導、惠心等諸師皆於法華、真言等諸經作末代【之時及機根】不相應之釋。依之,【法然房】源空並所化之弟子以法華、真言等【之教法無益於往生而將其】立【為】雜行並疎(釋)【為】難行道,行者罵為群賊、惡眾、惡見之人等,或類祖父履(如同孫子穿祖父之鞋子,不相應也)〈【法然之弟子】聖光房語〉,或云劣於絃歌(不及寬慰人心之絃歌)等〈【法然之孫弟子】南無房語〉,尋其意趣偏(皆)存時機不相應之義之故也。此等人師之釋當如何會之乎(來思考才好呢)。答云,釋迦如來一代五十年之說教,於一佛之金言【佛自己將其】分【為】權實二教,且令捨權經而入於實經之佛語顯然也。於此,恐「若但(只)讚佛乘
眾生【不能理解故,沈】沒在苦【惱之中】」之道理,【而暫】且雖說四十二年之權經,然為了脫「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吝惜大乘法)」之失,【而】存「【導眾生】入大乘【之教】為本【來之目的】」之義,【於是】遂本意而說法華經。然至涅槃經【如來性品】「我滅度【後】必出四依【之導師】,令弘通權實二教」這樣約束了。故龍樹菩薩如來滅後八百年出世,造十住毘婆沙等權論宣華嚴、方等、般若等【諸大乘經】之意,接著造大論(大智度論)來分(明確判定)般若、法華之【權實之】差別;天親菩薩如來滅後九百年出世,【首先】造俱舍論宣小乘【經】之意,【次】造唯識論宣方等部之意,最後造佛性論宣法華【經】、涅槃【經】之意,【而】分【別】了教(了義經)、不了教(不了義經),【像這樣,龍樹、天親皆是先述方便經之意,最後則說法華、涅槃之意】不敢違佛遺言。【然而】至(來到)末(後來)之論師並譯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五
守 護 國 家 論 二六
者時,一向執權經故,【曲】會實經【之文義】入權經【中】,【於是】權實雜亂之失出來。亦(又)至【漢土之諸宗之】人師時,各以依憑經為本【來判一切經】故,而以【依經以外之】餘經為權經。從是【以後,論師也好譯者也好人師也好】彌(越發)背【離】佛意【矣】。
而於【漢土】淨土【宗之】三師者(中),【曇】鸞、【道】綽二師依十住毘婆沙論【將佛之一代聖教】立(區分為)難易(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所立〉)聖淨(聖道門和淨土門〈道綽所立〉)之二道。【此】若違本論(十住毘婆沙論)【而是曇鸞等任意地】以法華、真言等入難易內,則【彼等之說】不及(不能)信用;隨(因而)見【曇鸞之】淨土論注並【道綽之】安樂集,則大体不違本論之意。【又】善導和尚亦依淨土三部經而立(勸眾生)「【依】彌陀稱名之一行【和法藏比丘之】一願【來】往生【極樂】」時,梁、陳、隋、唐之四代之攝論師(攝論宗之人人)總(都)以一代聖教定【念佛往生乃】別時意趣(判定「念佛往生」乃佛為了去除眾生之怠惰心而將遙遠的未來之得益說成現在馬上有的利益之「別時意趣」也)。【當然此乃】違善導和尚之存念故,【所以善導在】破【斥】攝論師時,【將】彼人譬【為】群賊等。賊(破壞)順次(死後必定)往生【極樂】之【念佛之】功德故。其(攝論師)所行稱雜行,必以萬行【始能】遂往生之素懷故而此人初(才初開始)故,嫌為千中無一【也】。是故,善導和尚雜行之言中不敢入法華、真言等(亦即善導和尚雜行之言乃針對攝論師之語也)。日本國之源信僧都(即惠心僧都源信)亦叡山第十八代座主慈惠大師【良源】之御弟子也。造多書皆為弘法華,而造往生要集之意【乃】在【說】於爾前四十餘年之諸經中有往生及成佛之二義,【其中】相對於成佛之難行,存往生易行之義,而於往生之【行】業中,以菩提心觀念之念佛為最上。故大文(該書)第十【章】之問答料簡(意圖)之中,於第七之諸行勝劣門【判諸行之勝劣時】,以念佛為最勝【之行】;【然而】次下,以爾前最勝之念佛相對於法華經一念信解之功德來判勝劣時,定一念信解之功德比念佛三昧百千萬倍勝也。【由此】當知,往生要集之意,以爾前最上之念佛對【比】法華【經中】最下之【一念信解之】功德【,尚劣】,【故乃】為了令人入法華經所造之書也。故【源信】於往生要集之後,造一乘要決述自身之內証(真意)時,以法華經為本意。
而【法然房】源空並所化之眾不知此義故,將法華及真言【密教】入三師(曇鸞、道綽、善導)所破(所嫌)之難聖雜(難行道、聖道門、雜行)及【源信之】往生要集之序【文所述】之顯密之【教法】中,結果讓三師並源信成了對法華、真言謗法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七
守 護 國 家 論 二八
之人矣。而且【彼等教】化日本國之一切道俗,於法華、真言令習時機不相應之旨,而於在家出家之諸人留(止住)【其和】法華、真言之結緣。【此】豈非佛【於法華經勸持品】所記(預言)之「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之人乎。又可免【佛於譬喻品所說之】「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之失(罪)乎。加上將山門(比叡山)和寺門(三井寺)之天台及東寺並日本國中習法華、真言等之諸人皆譬為群賊、惡眾、惡見之人等,源空之重罪何劫可經盡其苦果乎。法華經法師品說罵持經者之罪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以上經文〉。罵一人之持【法華經】者罪尚如是,況【如源空者】造書令罵日本國【持法華經之】諸人之罪乎。何況定此【法華】經為千中無一【人往生】,令【信】行法華經之人生疑之罪乎。何況捨此【真實之法華】經令【眾生】遷(移往)觀【無量壽】經等權經之謗法之罪乎。願一切源空所化之四眾能頓捨選擇集之邪法而忽(速)遷法華經,於今度(今生)脫阿鼻之炎(無間地獄之苦)吧。
問云,源空確實誹謗法華經之証文如何。答云,法華經第二卷之譬喻品云「若人不信毀謗斯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經文〉。【此】不信之相貌【者】,令人捨於(勸人令捨)法華經【之事】也。故天親菩薩之佛性論之第一釋此文云「若憎背大乘者,此是【成為欠成佛之因緣之】一闡提【之原】因。為令眾生捨此法故」〈論文〉。【此】謗法之相貌【者】,令捨此法(唆使他人捨棄此法)故也。選擇集非令人捨法華經之書乎。選擇集之「擱拋」之二字非佛性論之「憎背」之二字乎。又誹謗法華經之相貌者,【法華經】如【同】四十餘年之【方便】諸經以小善成佛(於方便品所說之教導),而定為【不過是】別時意趣等也。故天台大師【於法華文句第五卷】釋云「若不信小善成佛,則斷世間【之人人之】佛種(成佛之種子)也」,妙樂大師【於文句記卷五】重宣此義云「此經遍開六道(地獄界至天界)佛種,若謗此經義當斷【了一切世間之成佛之種】也」。如【上之】釋迦、多寶、十方諸佛、天親、天台、妙樂之意,源空【確實是】謗法者也。總之,選擇集之意就是為了令人捨法華、真言而寫之書也,謗法之義無疑者也。
第三章 選擇集謗法之理由
第三,提出選擇集謗法之緣起(理由)。
問云,以何証據,源空稱謗法者乎。答云,見選擇集現文,以【將】一代聖教分為二。一為聖道【門】、難行【道】、雜行;二為淨土【門】、易行【道】、正行。其中云聖、難、雜者,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大日經也〈取意〉。云
守 護 國 家 論 二九
守 護 國 家 論 三〇
淨、易、正者,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之稱名念佛等也〈取意〉。判聖、難、雜之失者,末代之凡夫【修】行之,百【人】時希得一、二,千【人】時希得三、五【機根勝者可能往生】,或千中無一,或定(批判)為群賊、惡眾、邪見、惡見、邪雜之人等也。而判淨、易、正之得者,末代之凡夫行之,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等【這樣來稱讚】也;謗法之邪義是也。
問云,【將】一代聖教分【為】聖道【門】淨土【門】、難行【道】易行【道】、正行雜行,其中以難聖雜稱時機不相應,此但非源空一人之新義,乃【漢土】曇鸞、道綽、善導三師【既有】之義也。此亦非此等【漢土】人師之私按(私自之想法),其源乃出自龍樹菩薩之十住毘婆沙論。若稱源空為謗法者,則非稱龍樹菩薩並三師為謗法者乎。答云,【如前所述】龍樹菩薩並三師之意乃是於法華經以前之四十餘年之經經存在難【行】、易【行】等之義。而自源空以來,借龍樹並三師之難行等語而以法華【經】、真言【密教】入難【行道】、雜【行】等之內。【源空】所化之弟子不知師之失,以(將)此邪義存(認定)為正義而令流布於此國故,國中萬民悉於法華真言等作「時機不相應」之想。加上貪【圖】世間【之名利】之天台、真言之學者,為了隨(諂媚)世情而於【自己所依據的】法華、真言等【之教】吐「時機不相應」之惡言,而扶選擇集之邪義,依一旦之欲心(只因一時之欲心)而壞釋迦、多寶並十方諸佛之御評定之「令法久住」「於閻浮提廣宣流布」之誠言,而於一切眾生令得「切一切三世十方諸佛【為了証明法華經之真實而舌相付梵天】之舌」之罪。偏是(全然是)勸持品所說之「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乃至 惡鬼入其身 乃至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之故也。
問云,龍樹菩薩並三師不以法華、真言等入難、聖、雜之內,而是源空私入之者,以何知之乎。答云,不需於其他遠處尋証據,於選擇集即可見之。問云,其証文如何。答云,選擇集第一篇云「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捨聖道而正歸淨土之文」這樣引安樂集之文,接著於源空自己之意見中云「初(首先)聖道門者就之有二,一者大乘二者小乘。就大乘中雖有顯【教】密【教】、權【教】實【教】等不同,【然】今此集(安樂集)之意唯存(只將)顯大(顯教大乘)以及權大(權大乘)【入於聖道門中】。故當歷劫迂回之行(即是以歷劫迂回而成佛之修行作為聖道門)。【我(源空)】準之思之,應存(應將)密大(密教大乘)以及實大(實大乘)【共入聖道門之中】」以上選擇集之文也。此文之意:道綽禪師安樂集之意,雖【只】於法華經以前之大小乘經,分聖道、淨土二門,我(源空)私以法華、真言等之實大、密大同於四十餘年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二
之權大乘而稱【其】為聖道門。「準之思之」之四字【正表示此乃源空之私見】是也。
依此【私】意故,【源空】引曇鸞【所立】之難【行】、易【行】之二道時,亦私(任意)以(將)法華、真言入於難行道中;分別善導和尚【所立】之正【行】、雜【行】之二行時,又私以法華、真言入於雜行之內矣。總之,亘選擇集十六段作無量謗法之根源者,偏(完全)起自此【「準之思之」】四字也。誤哉畏哉。
爰(於是)源空之門弟【為了】救師之邪義【而問難】云:
諸宗常習(常有之習慣),設雖無經論之証文,【然可】聚(集)義類之同【者】(同種類之教說)【而】置【於】一處。而選擇集之意雖集法華、真言等入雜行之內,並相對於【念佛之】正行捨之(法華、真言),然偏非(完全不是)嫌【此等】經【經】之法体(所說之教法),但(只是)將機根不優之末代眾生定為「常沒(常沈於生死之苦海)之凡夫」,而為此機【之人】在選擇易行(容易修行)之法時,以稱名念佛【適】當其機,而立此易行之法勝於諸教。【並】非【在】詮【釋】權實、
淺深等【教理】之勝劣。又云雜行者,並非嫌而云其為雜,而是相對於念佛之正行稱其修行不單純之部分為雜。而且諸經論及諸師也非無此意(多有此意)。故叡山之先德惠心僧都之往生要集之意完全就是此義也。所以往生要集之序云「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依念佛之一門」。【依】此序之意,惠心先德亦沒有破法華、真言等【之教義】。但全在於我等頑魯者之機【根】,法華、真言【之教導困】難聞【困】難行故【而無法依用】。我身鈍根故【所以無法依用】,非敢嫌法体也。又往生要集除了序外,於正宗(本論)分為十門(十章),大文第八門述云「今勸念佛,非是遮餘(阻止其他)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無差別】不簡(不嫌其)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何時何處),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其最方便者)不如念佛」以上。見此等之文,源空之選擇集和源信之往生要集,【其篇幅】雖有一卷和三卷之不同,然於一代聖教中撰易行(選出念佛之易行)欲救末代愚人之意趣但同事也。源空上人將法華、真言立為難行道,若因此而墮惡道的話,則惠心先德亦不能免此失也,如何。
答云,汝為了救師謗法之失,【雖】寄事於源信之往生要集,【然】於謗法上【反而】彌(更)招重罪者也。其故,釋迦如來五十年之說教,總地來說前四十二年【之說教】之意,【釋尊自己】於無量義經定其為「行於險徑
多留難(障礙)故」,而定無量義經以後【之說教】云「行大直道 無留難故」,佛自分難易二道之勝劣,故佛以外從【最高位之】等覺【之菩薩】以下至末代之凡師以自義分難易二道而背是【無量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三
守 護 國 家 論 三四
義經之佛】義者,同外道、魔王之說歟。因此【佛滅後之】四依之大士龍樹菩薩之十住毘婆沙論【雖】於法華以前【之諸經】分難【行】易【行】之二道,然不敢於四十餘年以後之【法華】經【等】存難行之義。而且若以易修定為易行的話,那麼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所說的】五十展轉之行比稱名念佛易行百千萬億倍也。又若以勝定為易行者,則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以「八十萬億劫之間修行爾前四十餘年【之諸經之菩薩行之六波羅蜜中】之檀(布施)、戒(持戒)、忍(忍辱)、進(精進)、念佛三昧(禪定)等前五波羅蜜」之功德和法華經一念信解之功德相比,一念信解之功德勝念佛三昧等前五波羅蜜百千萬億倍也。謂(論)難易勝劣,謂行淺功深,觀經(觀無量壽經)等之念佛三昧和法華經【之修行】相比,難行中之極難行,勝劣中之極劣也。又扶惡人、愚人之事亦依教之淺深【越深越勝之教越能夠救重罪之人】。阿含十二年【間所說】之戒門(小乘之戒律),不許四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之四重罪)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之五逆罪)者之得道。又華嚴、方等、般若、雙觀經(無量壽經)等諸【大乘】經比小乘之阿含經,教深故,觀門時(於三學內之定、慧二學)雖攝(含救)重罪者,然於戒門之日(戒學之上)猶不許七逆(五逆之外加上殺和尚、殺阿闍梨)者現身(今生)之受戒;而且,對決定性之二乘(謂其性只能成為二乘之人)及無性之闡提(謂不持種性之一闡提人),戒觀(亘戒、定、慧三學,無論是受戒也好得道也好)共不許之。【相對於此】法華、槃涅等非唯攝五逆、七逆、謗法者,亦攝定性(決定性之二乘)、無性(無性之闡提)。特別是在末法之時代,【所謂沈於生死之苦海而無法浮上來之】「常沒之闡提」【這種欠缺信之重罪之人】多之,豈於觀經等四十餘年之諸【方便之】經可扶之乎。無【種】性之常沒【之一闡提】、決定性之二乘【之救濟】,但限法華、涅槃等。依四十餘年之【方便諸】經之人師【等】,取彼之經之機(只能夠以相稱於各各之經之機根之人為救濟之對象);【此乃因為】此【等】之人【師】未知教相(佛一代教法之淺深勝劣)故也。
但往生要集【之情形】,一往見序文時,以法華、真言等入顯密【二教】之內,雖書【其教過深】殆不適合末代之機,然入本文委細見一部三卷之始末,於第十問答思慮分別之第七切實地定諸行之勝劣時,引觀佛三昧經、般舟三昧經、十住毘婆沙論、寶積經、大集經等爾前(法華經以前)之【方便之】經論,而相對於一切萬行將念佛三昧立為王三昧(最勝之三昧)。而於最後有一問答,以爾前最勝之禪定-念佛三昧相對於法華經之一念信解【之功德】,將其定為百千萬億倍劣,而於復問時,答云念佛三昧勝於萬行者,乃爾前之當分(法華經以前之權經之範疇內一往之義)也。當【可】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五
守 護 國 家 論 三六
知,惠心之意,造往生要集乃是為了調末代之愚機使入法華經也。【就】例如佛以四十餘年之【方便諸】經調權機(眾生之機根)【之後才導】入於法華經也,故【惠心僧都】最後造一乘要決。其序云「諸乘權實古來諍也,俱據經論互執是非。余寛弘丙午(寛弘三年,公元一○○六年)歲冬十月,病中歎曰,雖遇佛法不了(了解)佛意。若終空手後悔何追。爰(於是)經論文義(文句及意義)、賢哲章疏(賢人及哲人之注釋書),或令人尋或自思擇(考察),全捨自宗【為是】他宗【為非】之偏黨(偏袒),專探(專心探究)權智(方便之智慧)實智(真實之智慧)之深奧,終得一【佛】乘【之教才是】真實之理,【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差別之教乃】方便之說者也。既開今生之蒙(迷),何遺夕死之恨」以上。此序之意完全就是在顯惠心之本意(本心)也。「捨自宗他宗之偏黨」時,不捨淨土之法門乎。「得一乘真實之理」時,非專依法華經乎。源信僧都(惠心)永觀二年甲申(公元九八四年)冬十一月造往生要集,寛弘三年丙午冬十月頃作一乘要決,其中間【經過】二十餘年。先權(先造方便之往生要集)後實(後作真實之一乘要決),宛如佛【說法之次第】,亦如龍樹、天親、天台等。
汝雖以往生要集為便(助)欲救師謗法之失,然如上所述的,往生要集和選擇集其義類並不相似。又汝所謂的「以義類(教義的種類)同【故】聚一處」者,則是何等之義類同乎(法華經和四十餘年之諸經其教義到底何處類似了呢)。如華嚴經隔開二乘界【不許其成佛】故,無十界互具【之義】。方等、般若諸經【同樣地】亦不許(不說)十界互具。【由於沒有十界互具作為根據】觀經等【所說】之往生極樂【之教】亦【不過是】方便之往生也。【四十餘年之經經所說之】成佛、往生俱非如法華經【之真實義】之往生,皆【是將未來可有的得益說成現在馬上就有的利益之】別時意趣【之義】之往生、成佛也。而且,若源信僧都之意認為念佛於四威儀(行住坐臥之日常之活動中)易行故而云念佛為易行,法華經於四威儀難行故而稱法華經為難行的話,則乃破【天台宗之祖師】天台、妙樂之釋之人也。所以妙樂大師【於止觀弘決說明法華三昧時】以「末代之鈍者、無智者等若修行法華經則得奉見普賢菩薩並多寶、十方諸佛」此觀點將法華經之修行定為易行而勸云「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不入禪定三昧,即便是散亂心,應讀法華經),坐、立、行【中但應】一心念法華文字」以上。此釋【文】之意趣(目的)【正是】為【了】攝(救)末代之愚者也。「散心」者對定心之語也【云日常之散亂心也】。「誦法華」者,【云誦法華經之】八卷、一卷、一字、一句、一偈及題目,【又】一心、一念【起】隨喜【之心】者(之事),【又】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七
守 護 國 家 論 三八
五十展轉【間接聽到此經之事】等也。「坐立行」者,不嫌四威儀(不管什麼樣的行住坐臥之場合)也。「一心」者,非定之一心,亦非理之一心,而是散心(日常散亂的心)中之一心也。「念法華文字」者,此經【之文字】不似【其他】諸經之文字,雖誦一字然含【佛全部】八萬寶藏之文字,納一切諸佛之功德【於其中】也。
天台大師【法華】玄義【第】八云「手【雖】不執【經】卷【然】常讀是經,口【雖】無言【語】聲【音然】遍誦眾典,佛【雖】不說法【然】恒聞梵音(清淨之佛音),心【雖】不思惟【然】普照(廣照見)法界」以上。此文之意,手【雖】不執法華經一部八卷,【然】信是經之人晝夜十二時持經者也。口【雖】不出讀經聲【然】信法華經者日日時時念念讀一切經者也。佛入滅既經二千餘年,雖然如此,但信法華經者許【於其耳】留佛之音聲,時時刻刻念念令聞我不死由(佛身常住之旨)。心【雖】不觀一念三千(心雖不行一念三千之觀法)【然此人】遍照【見】十方法界(十方世界)者也。【而且】此等之德完全【只】具備於行法華經者也。是故信法華經者縱使臨終時,心不念佛,口不誦經,不入道場,【也能夠】無心(無悟之心)而照法界,無音而誦一切經,不取卷軸(不持經卷)而拳(手握)法華經八卷之德有之。是豈非比權教之念佛者之期臨終正念而欲唱十念(十遍)之念佛者勝百千萬倍之易行乎。故天台大師【法華】文句【第】十云「都勝諸教【之功德】故言隨喜功德品」。妙樂大師【文句記第十】,法華經比諸經取淺機(法華經救濟之對象比諸經更取淺機之眾生),而【諸宗之】人師不辨此義故,以為法華經救濟之對象是深機之眾生(機根勝之人),為了破此事而云「恐人謬解者,不測(不知)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認為若非上位者則不堪此經之修行)蔑此初心。故今示彼【初心】之行淺功深以顯經(法華經)力」以上。「以顯經力」之釋之意趣者,法華經勝觀經等之權經故,【儘管修】行淺【然】功【德】深;攝(含救)淺機之故也。若惠心先德定法華經比念佛難行,而云不攝【末代之】愚者、頑魯者的話,則恐不招逆路伽耶陀(違背先師天台、妙樂兩大師之教導)之罪乎,亦不入「恐人謬解」之內乎。
總之,天台、妙樂三大部之本末之意(若依天台大師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之三大部和妙樂大師之三大部之注釋書之意見),法華經乃攝諸經所漏之愚者、惡人、女人、常沒闡提等【之經典也】。【然】他師不覺(不知)【此】佛意故,以法華經同於諸經,或取地住之機(或認為法華經是為了初地、初住以上之高位者而說的教導),或於凡夫存別時意趣之義(或以為法華經所說的凡夫成佛,只是將未來可有之得益說成今有之利益之別時意趣而已)。【而天台、妙樂兩大師】破此等之邪義,
守 護 國 家 論 三九
守 護 國 家 論 四〇
以人、天及四惡(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之眾生)定為【正是】法華經【要救】之機【根】,並以種類【種】、相對【種】【之開會】來收過去之善惡(將過去之善惡業作為佛種來收取),生於人、天之人豈無過去之五戒、十善【之善根】等乎,定【一定成佛】矣。若惠心背此義【而主張法華經不合於末代之眾生】,則豈為知天台宗之人乎。而源空深【暗】迷於此義(法華經正是要救淺機之眾生之義)故,於【惠心之】往生要集起僻見,【非但】自失亦誤他【人】者也。雖偶有宿善(前世所積之善根之功德)而入實教(得學法華之實教),然結果卻化(誘)一切眾生還於權教之念佛,更令破實教,此豈非惡師乎。如彼久遠下種(壽量品所說的於久遠之昔聞法華經而植了佛種)者及大通結緣(化城喻品所說的於大通佛之昔聞法華經而結了成佛之緣)者之經五百、三千塵點【劫仍不能成佛而輪迴生死】者,捨法華之大教而遷於爾前之權小故也,後亦捨權經而回(輪迴)六道矣。不輕輕毀(輕毀不輕菩薩)之眾千劫墮阿鼻地獄,信權師(勸人信權經之惡師)而對弘實經者作謗法故也。而源空非僅自身捨實經入權經,亦勸人令捨實經入權經,亦不令權人(權經之人)入實經,加上罵實經之行者之罪,永劫難浮(浮出無間地獄)歟。
問云,【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佛】一代【聖教】之通論也,為何於難【行】、易【行】之二道內不入法華【經】、真言【密教】、涅槃【經】乎。答云,於一代之諸大乘經如華嚴經者有初頓(佛初成道之三七日於寂滅道場所說之初頓之華嚴經)和後分(其後於諸處所說之後分之華嚴經),初頓華嚴【之會座二乘不在故,所以】不論二乘【之】成不成【佛】。方等部諸經一向斥(否定)二乘、無性闡提(無種性之不信之人)之成佛,般若部諸經亦同之。總之,四十餘年之諸大乘經之意不同於法華、涅槃、大日經等,是不許二乘、無性之成佛的。以此等來檢【驗】之,爾前、法華之相違(不同)如水火也。【佛】滅後之論師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亦俱(共)千部之論師也,所造之論有通(總述諸經之意之通申論)別(別述一經之意之別申論)之二論。於通論亦有二,四十餘年之通論和一代五十年之通論也。分其【兩者之】差別,以決定性之二乘、無性闡提之成不成【佛】來定論之權(只限四十餘年之諸經之方便之通申論)實(亘一代全体之真實之通申論)也。而大論(大智度論)乃龍樹菩薩所造,羅什三藏翻譯也。【此論書】依般若經時不許二乘作佛,但若依法華經則許二乘作佛【故,雖為一代之通申論然貫權實之二教】。十住毘婆沙論亦龍樹菩薩造,羅什三藏譯,但此論【書】亦(完全)不許二乘作佛,以之知矣,【十住毘婆沙論只限】申法華以前之諸大乘經之意之【方便之通申】論也。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一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二
問云,十住毘婆沙論何處出不許二乘作佛之文乎。答云,十住毘婆沙論第五【卷之易行品】云〈龍樹菩薩造羅什譯〉「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緣覺地)是名菩薩【之】死,則失一切【自利、利他之】利【益故也】。若【即使】墮於地獄【然】不生如是畏,【但】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縱使】墮於地獄中【然】畢竟(終究)得至佛,【但】若墮二乘地【則】畢竟遮(斷)【成】佛【之】道【故也】」以上。此文【明白地】不許二乘作佛,宛如淨名【經】等之「於佛法中以如敗種(於佛法中不出成佛之芽,宛如腐敗之種)」【之嫌二乘】之文。問云,大論依般若經【時】不許二乘作佛,依法華經【時】許二乘作佛之【証】文如何。答曰,大論【第】一百【卷】云〈龍樹菩薩造羅什三藏譯〉「問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經】者,而以般若【經】屬累(付囑)【聲聞之】阿難,而以餘經屬累菩薩【者乎】。答曰,般若波羅蜜【經】非秘密【之深】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之受決作佛【故】,所以【只有】大菩薩能受持【活】用,譬如【只有】大藥師能以毒為藥」。又【第】九十三【卷】云「阿羅漢之成佛非論義者(論師們)所知,唯佛能了【解】」以上。以此等之文思之,論師之權實(於論師之所說亦有方便和真實)宛如佛之權實。
而依權經之人師【不知權實之區別】猥(隨便地)以法華等同於觀經等之權說,【又】借法華、槃涅等之義作為淨土三部經之德,而許決定性之二乘、無性之闡提、常沒【於生死之苦海之凡夫】等之往生,【實】難脫權實雜亂之失。【就】例如【漢土】外典之儒者之賊(盜取)內典【之佛之教導】而莊【飾】外典【一樣】,謗法之失難免歟。佛自分權實,探其詮(根本的義理)則決定性之二乘及無性有情(眾生)之成不成【佛】是【分別之基準】也。而不辨此義之譯者譯爾前之經經時,【譯成】許二乘之作佛、無性之成佛矣;然知此義之譯者譯爾前經時,則不許二乘之作佛、無性之成佛。可是,不覺【知】佛意之【漢土之】人師,依不辨此義之譯者之錯誤之翻譯,亦於爾前經見「明【示】決定性、無性之成佛」,而作法華【經】和爾前【諸經】同也之思;或於爾前經見「嫌決定、無性【而不許其成佛】」之文,且以此義為【真實之】了義經,而以【說一切眾生悉皆成佛之】法華、涅槃為【方便之】不了義經。【此等】共不覺佛意,迷權實二經【之人師】也。【所以】出【現】此等之誤【者】非但限源空一人,天竺之論師並譯者至唐土之人師亦有其義(此錯誤之義)。所謂,地論師(地論宗之人師)、攝論師之一代之別時意趣,善導、懷感之「法華經之一稱南無佛」之別時意趣,此等皆是不辨權實故所出來之誤也。造論之菩薩、譯經之譯者、三昧發得(入三昧而得覺)之人師猶以如是【之誤】,何況於末代之凡師乎。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三
守 護 國 家 論 四四
問云,汝於末學(後代淺學)之身何【故】破【斥】【天竺之】論師並譯者,【又漢土之】人師乎。答云,勿敢致此難(這樣的非難承擔不起)。攝論師並善導等之釋不辨權實二教,猥以法華經【之成佛】立為別時意趣,故與天台、妙樂之釋作水火(有如水火之不同)間,且擱人師之相違而【逕】付經【典】論【書】檢【驗】是非時,權實二教【乃】出自佛說,【而】天親、龍樹重定之。順此義之人師且仰之,不順此義之人師且不用之。非敢以自義定【人師之】是非,但出相違(完全只是指出彼等之意見與佛之本意相違)也。
第四章 應對治謗法者之經文之証據
於大文之第四章,明出一定要懲戒謗法者之証文,此章設有二節。一、明【示】以佛法付屬國王大臣並四眾之事。二、正明(切實明示)謗法之人處王地應予對治(一定要懲戒國內之謗法者)之証文。
第一節 明【示】以佛法付屬國王大臣並四眾之事
首先敘述以佛法付屬國王、大臣並四眾(出家及在家之男女)之事。
仁王經受持品云「佛告波斯匿王。乃至,是故付屬諸國王,而不付屬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無王威力故。乃至,此經之三寶(佛、法、僧三寶)付屬諸國王及四部弟子(即四眾)」以上,大集經第二十八卷云「若有國王見我法滅捨不擁護,於無量世修施戒惠(布施、持戒、智慧)悉皆滅失,其國出三種不祥事(飢饉、兵亂、疫病)。乃至,命終生大地獄」以上。如仁王經之文者,以佛法先付屬國王,次及四眾。居王位之君、治國之臣,以佛法為先可治國也。如大集經之文者,王
臣等為佛道無量劫之間,雖施頭目等之施(捨我身之布施),持八萬之戒行,學無量之佛法,然若不直國所流布之法之邪正,則國中起大風、旱魃、大雨之三災,而令萬民逃脫,王臣定墮三惡(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
又雙林最後之涅槃經第三云「今以正法付屬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不護法者名禿居士(只是外形像出家之姿而不護教法者)」,又【同經之金剛身品】云「善男子,護持正法者【即使】不受五戒不修威儀,【也】應持刀劍、弓箭、鉾槊(長矛)」,又云「雖不受五戒,為護正法乃名大乘【之人】。護正法者應當執持刀劍、器杖」。【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內【所說】如梵網【經】等【之】戒者,國王、大臣之諸人等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等鬥戰之具。若蓄此者定現身失國王之位、比丘比丘尼之位,而後生定當墮三惡道中矣。而今之世不擇道俗(不管出家或在家)帶弓箭、刀杖。若如梵網經之文,必墮三惡道無疑者也。若無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五
守 護 國 家 論 四六
涅槃經之文,如何救之。又如涅槃經先後之文者,帶弓箭、刀杖【懲】治【奉】惡法之比丘而守護【弘通】正法之比丘者,定滅先世之四重【罪】、五逆【罪】並必証無上道。
又金光明經第六【卷之四天王護國品】云「若有人(國王)於其國土雖有此經未嘗流布,生捨離心不樂聽聞,亦不供養尊重讚歎,見四部眾、持經之人,亦復不能尊重乃至供養,遂令我等【四天王】及餘眷屬、無量諸天不得聞此甚深妙法,背(不能受得)甘露【之法】味,失【浴】正法【之】流【故】,【而】無有威光及以勢力,【結果】增長【國中之】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之四惡趣)損減人、天【之善心】,【眾生】墜生死河乖(遠離)涅槃路。世尊,我等四王並諸眷屬及藥叉等見如斯事,捨其國土無擁護心。非但我等捨棄是王,亦有無量守護國土之諸大善神皆悉捨去。既捨離已,其國當有種種災禍【其王】喪失國位。一切人眾皆無善心,唯有繫縛、殺害、瞋諍、互相讒諂,枉及無辜。疫病流行,彗星數出,兩日並現,薄蝕無恒(日蝕月蝕不定時),黑白二虹表不祥相,星流地動,井內發聲,暴雨惡風不依時節,常遭飢饉苗實不成(五穀不成熟),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國內,人民受諸苦惱,土地無有可樂之處」以上。見此經文,祈世間安穩而國起三災【則】可知惡法流布故。而當世雖極祈國土之安穩,然去正嘉元年(公元一二五七年)大地大動,同二年【則】大雨大風失苗實。勘此國(日本國)定有喪國惡法歟。
選擇集某段(第二段)【「捨雜行歸正行」之文中】云「第一、讀誦雜行者,除上之觀經等往生淨土之經以外,於大小顯密諸經受持讀誦悉名讀誦雜行」這樣書矣,次書云「次判二行(正行、雜行)之得失者,法華、真言等雜行失(無益),淨土三部經得(有益)也」。次下書載(引)善導和尚往生禮讚之「【修正行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修雜行則】千中無一」之文,而【結束】云「私云,見此文彌須捨雜修專(專修念佛),豈捨百即百生之專修正行而堅執千中無一之雜修雜行乎。【望】行者能思量之」以上。【什麼都不知道的】世間道俗【若】見此等之文,【則】豈會信【淨土三部經以外之】諸經乎。次下【於第三段之「彌陀如來唯以念佛作為往生之本願」之文中】又書定法華經等雜行與念佛之正行之勝劣、難易云「一者勝劣之義,二者難易之義。初之勝劣之義者,念佛是勝,餘行是劣。次之難易之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又次下【於第十二段之「釋尊唯以念佛付屬阿難」之文中】定法華、真言等之失云「故知,【法華、真言等之】諸行非機失時(不適合末世之機根和時代),念佛往生當機得時(合於機根又適於末法之時)」,接著閉法華、真言等之雜行之門云「隨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七
守 護 國 家 論 四八
他之前(釋尊應眾生之要求)雖【認同定善及散善而】暫開定【善】散【善之】門,然隨自之後(示自己之本意時)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之一門」以上。【於】最後【第十六段示自身之】本懷云「夫欲速離生死【輪迴之世界】,二種之勝法中且擱聖道門【而】撰(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而】撰應歸正行」以上。【源空之】門弟傳此書而充滿日本六十餘州故,【其時】門人語世間之無智者云「【法然】上人為智惠第一之身,造此書定真實義(念佛乃真實之教),【一度】閉法華、真言之門後無【再】開之文,【一度】拋【法華、真言之門】後無還取之文」等這樣立(主張)之間(之際),世間道俗一同傾頭,【而對尋】訪其義者則以【易懂之】假字(日本之假名文字)宣選擇【集】之意,或書【給】法然上人之物語(語錄)之間,【於其中】付【非】難於法華、真言,或譬去年之曆、祖父之履【乃無用之物這樣揶揄】,或讀法華經劣於【演奏】管絃。
如是惡書充滿國中故,法華、真言等【之教】雖在國然不樂聽聞,雖偶有【修】行之人然不生尊重。一向(專修)念佛者,「結緣法華經等將成往生之障礙」這樣云(宣傳),故【人人】生捨離之意。此故,諸天不能得聞妙法。不嘗法味則無有威光勢力,【於是】四天王並眷屬捨此國,且應守護日本國之善神亦皆捨離矣。故(其結果)正嘉元年(公元一二五七年)大地大震,同二年春大雨【流】失【秧】苗,夏大旱魃枯【萎】草木,秋大風失菓實,飢渴忽起令萬民逃脫,如金光明經之文。【此】豈非選擇集之失乎。佛語不虛故,有惡法流布國既(已經)起三災。而若不對治此惡義,可脫佛所說之三惡【道】乎。而自近年予瞻【仰】【法華經勸持品】「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之文間,起雪山【童子】、常啼【菩薩】之【求法】心,決意換命於大乘之流布,而吐強言云「信選擇集而願後世【往生極樂】之人,當墮無間地獄」。
爾時【面對此強言】,法然上人之門弟於選擇集隱【瞞】上所【指摘】出之惡意,或立諸行【亦可】往生,或【稱】於選擇集不破法華、真言等由,或於在俗(在家之人)為【了】不令知選擇集之邪義,而構妄語云「日蓮云,稱念佛之人墮三惡道」。問云,法然上人之門弟立諸行【亦可】往生有失否(此事該如何來思考呢)。答曰,【自】稱法然上人之門第,卻立諸行【亦可】往生,【破師之教導之】逆路伽耶陀者也。當世【之念佛者】亦立(主張)諸行【能夠】往生之義。【然彼等之】內心一向存念佛往生(往生只限念佛)之義,【但對】外【卻】令聞諸行不謗之由(稱自身等亦尊重諸行)也。抑立此義【之念佛】者,選擇集之付失(無益)於法華、真言等,【而言】「捨閉擱拋」、【其等乃】「群賊」、「邪見」、「惡見」、「邪雜人」、「千中無一」等【之
守 護 國 家 論 四九
守 護 國 家 論 五〇
選擇集之】語,不見否乎。
第二節 正出(確實明出)謗法之人處王地應予對治之証文。
其次,明示「一定要懲治國內之謗法者」之經文之証據。
涅槃經第三卷之壽命品云「懈怠破戒毀正法者,王者、大臣、四部之眾應當苦治(全力地對治)。善男子,是諸國王及四部眾當有罪不。不也,世尊。善男子,是諸國王及四部眾尚無有罪」,又同經第十二卷之聖行品云「我念往昔
於閻浮提 作大國王 名曰仙予 愛念敬重 大乘經典 其心純善 無有麁惡嫉悋【之心】。乃至,善男子,我於爾時 心重大乘。聞婆羅門誹謗方等 聞已即時斷其命根。善男子,以是【正法護持功德之】因緣
從是已來 不墮地獄」以上。
問云,見梵網經之文,誹謗比丘等四眾乃波羅夷罪(重罪)也,【是會被剝奪出家之身分並逐出教團的】。而(所以)顯源空謗法之失【之事】豈非阿鼻之業乎。答云,涅槃經【第三十三卷之迦葉品】之文云「迦葉菩薩言(問)世尊『如來何故記彼當墮阿鼻地獄』。【佛對此疑回答如下】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屬(信奉者),皆謂善星是阿羅漢【之聖者】,是得道果(覺)【者】。我欲壞(打破)彼【等之】邪惡心故,記彼善星以放逸故墮於地獄」以上。此【經】文之「放逸」者,謗法之名(意)也。【今之】源空亦如彼善星,以謗法(法華經)故,墮無間【地獄】。【但是源空】所化之眾不知此【選擇集之】邪義故,以源空號一切智人,或云勢至菩薩或善導【和尚】之化身。為壞彼【等】之邪惡心故,顯【源空之】謗法之根源。梵網經之說【乃】謗法者之外之四眾也(梵網經所說的乃是指「誹謗沒有謗法之出家、在家之男女」之人當墮地獄,所以和涅槃經之說決不矛盾)。佛誡云「見謗法之人不顯其失非佛弟子」。故涅槃經【壽命品】云「我涅槃之後,隨其方面(場所)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正】法者,即能驅遣(趕出)呵責懲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續云「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責驅遣舉處(處罰、處分),當知是人佛法中【之】怨(敵)。若能驅遣呵責舉處,是我弟子真聲聞也」以上。予為了入「佛弟子之一分」,造此書顯【源空】謗法之失,流布(廣訴之)於世間。願十方佛陀於此書副(添)力,令止大惡法之流布,救一切眾生之謗法。
第五章 善知識和真實之佛法難值之事
於大文之第五章,說明善知識和真實之佛法難值之事,此章分為三節。
第一節明人身難得、佛法難值之事。第二節明雖受【得】難受之人身、值難值之佛法,然值惡知識故,墮三惡道之事。第三節正明為了末代之凡夫之善知識。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二
第一節 人身難得、佛法難值之事
首先述明人身難得、佛法難值之事。
涅槃經第三十三卷【之迦葉品】云「爾時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問)迦葉言『是土多耶,【還是】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受此言佛這樣教示】『善男子,有人捨身還得人身(有的人死後再出生為人),捨三惡身得受人身(又有以三惡道之身死後出生為人的),【而且】諸根完具(身体無殘障)【地】生於中國(佛法流布之地),具足正信能修習道,修習道已能修正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脫,得解脫已能入涅槃【者】,如爪上土。【另一方面也有】捨人身已得三惡身(人死後墮於三惡道),捨三惡身得三惡身(以三惡道之身死後再出生於三惡道的),【而且】諸根不具(身体殘障地)生於邊地(無緣於佛法之邊地),信邪倒【之】見(教)修習邪道,不得解脫、常樂涅槃【者】,如十方【世】界所有地土』」〈以上經文〉。此【經】文多集法門為一具(集多數之法門而說故,如容易理解地來說明),【就是】「捨人身還受人身【者】如爪上土,捨人身而墮三惡道【者】如十方土;【又】捨三惡身而受人身【者】如爪上土,捨三惡身還得三惡身者如十方土;【再者】受人身(出生為人的)如十方土,受人身而不欠六根(身体無殘障)【者】如爪上土;【又雖】受人身【且】不欠六根【然】生邊地【者】如十方土,【能】生中國【者】如爪上土;【又】生中國【者雖】如十方土,【然實際能】值佛法【者】如爪上土」這樣的意思也。
又【同涅槃經】云「不作一闡提,不斷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經典,如爪上土,乃至,作一闡提,斷諸善根,不信是經者,如十方界所有地土」〈以上經文〉。如此文者,不信法華、涅槃作【不信謗法之】一闡提【者】如十方土,信法華、涅槃【者】如爪上土。見此經文【感受到我身之幸福】彌(更加)感淚(感激之淚水)難押。今見聞日本國之諸人大多行權教,設身口雖行實教然心亦存權教。故天台大師摩訶止觀第五云「其痴鈍者,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既其不信則不入手(既然不能信用其功效則無法得到良藥)。乃至,大罪聚之人也。乃至,設厭世者(厭世而出家之人)翫(尊)下劣之乘(低劣之教)。【這就譬如忘了樹幹而】攀付枝葉,狗狎作務(狗不馴熟於主人而馴熟於僕人,喻顛倒道理),敬獼猴為帝釋,崇瓦礫是明珠也。此黑闇人(暗於道理之人)豈可論道(佛道)耶」以上。源空並所化之眾,深醉【貪、瞋、痴】三毒之酒,而失【昔於】大通【智勝佛之世所】結緣【的法華經】之本心。【彼等】於法華、涅槃作不信思作一闡提(而成為斷善根之一闡提),依(信用)觀經(觀無量壽經)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三
守 護 國 家 論 五四
等下劣之乘而翫方便【之】稱名【念佛】等之瓦礫,敬法然房之獼猴而思為智惠第一之帝釋【天】,捨法華、涅槃之如意珠,而褊(輕蔑)於如來聖教【者皆是因為】不辨【佛之】權實二教故也。故【妙樂大師於止觀】弘決第一云「聞此圓頓【之教】而不崇重者,良由近代習大乘者雜濫故也」。於大乘不辨權實二教云雜濫也。故於末代信【真實之】法華經者如爪上土,不信法華經而墮落於【方便之】權教者如十方微塵。故妙樂歎云「像末(像法及末法之眾生)情澆(淺薄)信心寡薄,【縱使】圓頓教法溢【寶】藏盈【寶】函【也】不暫思惟,便至瞑目(臨終)。徒【然】生徒【然】死。一何(何其)痛哉」以上。此釋偏(完全是)妙樂大師為權者之間(佛、菩薩之化身的妙樂大師),遠鑑日本國當代(末法之今)所記置之未來記也。問云,法然上人之門弟之內亦有安置一切經藏行法華經者,何皆稱謗法者乎。答曰,【彼等】開見一切經而讀法華經【者】,【乃是】為【了】稱難行道之由(主張法華經是難行道)【以】扶選擇集之惡義。【因此】付開經論彌增謗法(越是開經論來讀越是增加彼等謗法之罪),例如善星之十二部經(善星比丘邊讀十二部經邊誹謗佛教)、提婆達多之六萬藏(提婆達多邊開六萬法藏邊違背釋尊)【一樣】。稱智者之由(誇稱自己是智者)為重自身(乃是為了讓世間之人人尊敬自己)【以】扶【選擇集之】惡法也。
第二節 「儘管出生為人並值佛法,然因惡師而墮三惡道」之事
接著就來說明「縱使好不容易出生為人並值遇尊貴之佛法,然若值惡知識則墮三惡道」之事。
佛藏經【往古品】云「【昔】大莊嚴佛滅後【有】五比丘。一人(普事比丘)知正道度多億人,四人(苦岸等四比丘)住邪見。此四人命終後墮阿鼻地獄。仰臥、伏臥、左脇臥(向左而臥)、右脇臥各九百萬億歲【受苦責】。乃至,若在家出家親近(隨從)此人(四人),並諸檀越(信者)凡六百四萬億人,與此四師俱生俱死,在大地獄受諸燒煮【之苦】。大劫若盡(經過非常長久的歲月後)是四惡人及六百四萬億人從此阿鼻地獄轉生他方大地獄(他方世界之阿鼻地獄)中【續受其苦】」以上。涅槃經【第】三十三【卷迦葉品】云「爾時城(王舍城)中有一尼乾(天竺外道中的一派)【教徒】,名曰苦得。乃至,善星問苦得,【苦得】答曰『我【因與佛敵對之罪】得(出生為)食吐鬼(餓鬼之一種)之身。善星【你應】諦聽(注意聽)』。乃至,爾時善星即還我(釋迦佛)所,作如是言『世尊,苦得尼乾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這樣偽稱】。乃至,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我來,見已即生邪惡之心。以惡心故,生身(現身)陷入墮於阿鼻地獄」以上。善星比丘乃佛為菩薩時之子。奉隨佛出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五
守 護 國 家 論 五六
家,受(學)十二部經。壞(斷盡)欲界【之】煩惱,獲得四禪定(阿羅漢之悟)。雖如此,然值惡知識之苦得外道,依不信佛法之正義,失出家受戒(出家所受之戒律)【及所學之】十二部經之功德,生身墮於阿鼻地獄。【又】親近苦岸等四比丘之六百四萬億人與四師(苦岸等四惡師)俱經十方大阿鼻地獄【之事已如先前所述】。今世之道俗貴(敬重)選擇集故,拜源空之影像(畫像及木像),讀「一切經【乃】難行」之邪義。【這就】例如【甲伊那教開教之】尼乾【子】【外道】所化之弟子禮【拜】尼乾【子】之遺骨而【終】墮三惡道【一樣】。願今世之道俗知(仔細分別)選擇集之邪正後【才來】致供養恭敬【不遲】。不爾(若不這樣)定有後悔。
故涅槃經【高貴德王品】云「菩薩摩訶薩【們呀】,於惡象等心無【需】怖畏,【然】於惡知識(惡友)【則需】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破】壞身不能壞心,【然】惡知識者二(身和心)俱壞故。【又】是惡象等唯壞一身,【然】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又】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然】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以及)淨心。【又】是惡象等【只】能壞肉身,【然】惡知識者壞於法身【之佛性】。【又即使】為惡象【所】殺不至三趣(不會墮三惡道),【然】為惡友【所】殺必至三趣。【又】是惡象等但(只)為身怨(身体之敵),【然】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正法之敵)。是故菩薩【們啊,】常當遠離諸惡知識」以上。請願今世之道俗,設雖思此書(守護國家論)為邪義,【請】且拋此念,【翻】開十住毘婆沙論,檢【查】其難行【道】之內法華經入不入(有沒有列入),【接著】按(查明)選擇集「準之思之」四字【之用法】後,【再來】致是非(決定此守護國家論之正邪)。莫【因錯誤之判斷而】謬信惡知識習邪法而空【過】此【好不容易才有的人】生。
第三節 就末代凡夫而言之善知識
【接著】正明(確切地來明述)為【了】末代凡夫之善知識【究竟是什麼】。
問云,【華嚴經之入法界品所說的】善財童子值(尋訪)五十餘【人】之知識【來求道】。其中有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菩薩】。【又】常啼【菩薩】奉值曇無竭【菩薩】,班足【王】奉值普明【王】,妙莊嚴【王】奉值二【個兒】子及夫人,阿闍世【王】奉值耆婆,而離生死【之迷】。此等【之師】皆大聖也。佛去世之後,如是之師為難得(值)也。於佛滅後【天竺之】龍樹、天親亦去【世】矣,【而又】不【能】值【漢土之】南岳、天台,【究竟要】如何【才】可離生死乎。答曰,於末代有真實之善知識,所謂法華【經】、涅槃【經】【之教法】是也。問云,以人為善知識乃常習也,以法為知識之証【據】有乎。答云,【沒錯】以人為知識【或許是】常習也,雖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七
守 護 國 家 論 五八
然如此,但於末代【惡世】無真知識(這樣的善師)【故】,則以法為知識【此事】有多証。摩訶止觀【卷一】云「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之】一實(一乘真實)【之】菩提【之教】」以上。此文之意,【明言】以經卷為善知識也。【又】法華經【普賢菩薩品】云「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以上。此文之意,末代之凡夫【能夠】信法華經乃【因】普賢善知識之力也。又【同品】云「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以上。見此文(若依此經文),【則】法華經乃釋迦牟尼佛也。於不信法華經之人之前,釋迦牟尼佛取(是)入滅【了】;【但】於信此經者前,雖為滅後然佛在世(常在)也。
又【多寶如來於寶塔品說其本願】云「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証明」以上。此文之意,我等若唱法華名號,則多寶如來【為了實現其】本願故必來。又云「【因多寶佛的涌現】在於十方世界說法之【分身】諸佛盡還集一處(全被召回而集於靈鷲山)」以上。【像這樣】釋迦、多寶、十方【分身】諸佛、普賢菩薩等【皆為信法華經之】我等之善知識也。若依此義,則我等之宿善(前世之善根)亦勝善財童子、常啼菩薩、班足王等是也。彼值權經之知識,我等值實經之知識【故也】。彼值權經之菩薩,我等奉值實經之佛、菩薩【故也】。涅槃經【如來性品】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以上。云依法【之法】者,法華【經】、涅槃【經】【說佛】常住之【教】法也。不依人【之人】者,「不依(用)法華【經】、涅槃【經】」之人也。設雖為佛、菩薩然不依法華、涅槃之佛、菩薩非善知識。【何】況於不依法華、涅槃之論師、譯者、人師乎。依智者,依佛【之智惠也】。不依識者,【不用】等覺以下【之菩薩之意見】也。今世之世間之道俗為隱源空之謗法之失,舉德(宣傳其高德)於天下而稱【其乃勢至菩薩之】權化(化身),【全】不可依用(信用)【也】。外道得五【神】通能傾山竭海,然【以成佛之觀點言】不及無神通之阿含經之凡夫。【而依此小乘之阿含經】得【阿】羅漢現六【神】通之二乘【同樣的】不及華嚴、方等、般若之【權大乘之】凡夫。【又】華嚴、
方等、般若之【權大乘之】等覺之菩薩【同樣的】亦不及【實大乘之】法華經之名字【即】及觀行【即】之凡夫。【所以】設雖(縱使)有神通【力】及智惠,若為權教之善知識則不可【信】用之。
我等常沒【於生死之苦海】之一闡提之凡夫欲信法華經【之事】,【乃】為(是)【欲】顯【現】【具於己心之】佛性之先表(先兆)也。故妙樂大師【止觀弘決第四】
守 護 國 家 論 五九
守 護 國 家 論 六〇
云「自非內薰(若不去徐徐開發自己內心所具之佛性、真如)何能生悟。故知生悟,力在【佛性、】真如,故以冥薰為外護也(故稱此不思議之力為外護之師)」以上。法華經以外之四十餘年之諸經無(不說)十界互具。不說十界互具則不知內心【所具】之佛界。不知內心之佛界則不顯外之諸佛(諸佛顯現之事亦無也)。故【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權【經之】行者不見佛。設雖見佛【也是】見【與自心之佛界無關之】他佛也。二乘不見自佛(不覺知自己內心所具之佛界)故,無(不能)成佛。爾前之【權經之】菩薩亦不見自身之十界互具(不知於自身具有十界),【所以當然亦】不見(允)二乘界之成佛,故【菩薩之四弘誓願之一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不滿足(亦不能實現)。故(結果)【雖言】菩薩【卻】不見佛(不見具於己身之佛),【而】凡夫亦不知十界互具【之道理】故,不(可說完全無法)顯【現具於】自身之佛界。【像這樣佛不顯現,】故【臨終之時】無阿彌陀如來之來迎,【亦】無諸佛如來之加護。【這就】譬如盲人不見自身之影【一樣】。今至法華經【始】開九界之佛界(開示具於九界之佛界)故,【至此】四十餘年【聞權經】之菩薩、二乘、六凡(六道之凡夫)始見【具於】自身之佛界。此時此人前始立佛、菩薩、二乘(彼等始能確見具於自身之佛、菩薩、二乘之姿)。此時二乘、菩薩始【能】成佛,凡夫始【能】往生。是故,【佛】在世【也好】、滅後【也好】,一切眾生之誠(真正)之善知識,法華經是也。常途(一般)之天台宗之學者,於爾前(法華經以前之諸經)雖許當分(其於一定之範圍內)之得道,然於自義(我義)猶不許當分之得道。可是於此(本)書【對此問題】不(無餘裕來)盡其義【故】,略記之(在此且省略之)。追記之(以後再詳細來敘述吧)。
第六章 修行法華經及涅槃經之行者應注意之事
於大文之第六,來說明一下「依法華經和涅槃經來修行之行者」應注意之事項。
【釋尊】一代【五十年之】教門之勝劣、淺深、【修行之】難易等既(已)於先段出【示】之,此段則是為了末代常沒(沈於生死之苦海)之五逆、謗法及一闡提等之愚人中一向念後世(一向願死後之安樂)【者】而注記之的。略有三(此段又分為三節)。【第】一、明在家之諸人以護持正法而可離生死【之苦】,依【受】持惡法而墮三惡道。【第】二、明「但唱法華經之名字(題目)而可離三惡道」【之旨】。【第】三、明涅槃經乃是為了法華經之流通之經典。
第一節 「在家之人人應護持正法」之事
首先說明「在家之人人若護持正法則可離生死【之苦】,若受持惡法則墮三惡道」之事。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一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二
涅槃經第三卷之金剛身品云「佛告迦葉『【我】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像】金剛【一樣之常住不滅之】身』」,亦云(續云)「時有國王名曰有德。乃至,為護法故,乃至,與是破戒諸惡比丘極共戰鬥。乃至,王於是時得聞【覺德比丘之說】法已,心大歡喜,尋即命終,生【東方】阿閦佛國」以上。如此文者,在家之人人雖無【特】別之智行(智慧和修行),然依對治(懲罰)謗法者之功德可離生死【之苦】也。問云,在家之人人可護持佛法之樣如何(應如何來護持佛法呢)。答曰,涅槃經【聖行品】云「若有眾生貪著財物,我當施財,然後以是大涅槃經勸之令讀。乃至,【於高貴者】先以愛語(溫和之語)而隨其意,然後漸當以是大乘大涅槃經勸之令讀。若凡庶(平凡之庶民)者,當以威勢逼之令讀。若憍慢(增上慢)者,我當為其而作僕使,隨順其意令其歡喜,然後復當以大涅槃而教導之。若有誹謗大乘經者,當以勢力摧之令伏,既摧伏已,然後勸令讀大涅槃。若有愛樂大乘經者,我躬當往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以上。
問云,今世之道俗偏執(完全執著於)選擇集,於法華、涅槃作自身不相應之念之間(故),無護惜建立(流布)之心。偶有稱(指摘)【選擇集之】邪義之由(旨)之人,則稱其為念佛之誹謗者,而惡名雨天下(雨其惡名於天下)。斯等如何(這樣的事情該如何來思考呢)。答曰,非可存自答(此不可有自己之回答)。佛於仁王經之囑累品自記此事云「大王【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四部弟子及諸小國之王、太子、王子乃是(本應是)住持(信)護【佛法僧】三寶者,【然卻】轉更(還更)滅破三寶【之樣子】,【就】如【盤據於】師子身中之蟲之自食師子【一樣】。【決】非外道【滅破三寶】也。【佛弟子中】多【自】壞我佛法,得大罪過。正教衰薄,民無正行,以漸為惡,其壽日減至於百歲。人壞佛教,【連帶著】無復孝子,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惡鬼,日來侵害,災怪首尾(不斷),連禍縱橫,死入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亦次下云(續云)「大王【啊】,未來世中諸小國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乃破國之因緣(原因)也。乃至,諸惡比丘多求名利,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之因緣、破國之因緣。其王不別信聽此語,乃至,當其時正法將滅不久(不久將滅)」以上。余見選擇集,一點都不違此文(仁王經)之未來記。選擇集定法華、真言等正法云雜行、難行,於末代之我等,時【也好】機【根也好】不相應(不相合)【故】,行之者千中無一【能往生】,雖然佛還說法華等(好不容易才說法華經而斥退念佛等之權教),【但源空卻無視於此而】閉法華、真言之諸行之門,而【只】開念佛之一門。【又】於末代行之(法華等)者定【其為】群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三
守 護 國 家 論 六四
賊等,而於當世之一切道俗令信此書(選擇集),【並】以此【選擇集之】義【令】思為如來之金言。此故,世間之道俗無佛法建立之意(失護持佛法並令興隆之意),法華、真言之正法之法水忽竭,天人(諸天)減少而三惡【道】日增長。【此】偏(完全是)選擇集之惡法所催所起之邪見【所致故】也。此經文(於前之仁王經之經文)佛記云「我滅度後」者,【若依同經,則乃】正法【時代】之末八十年,像法【時代】之末八百年及末法【時代】之末八千年【之事】也。選擇集出時(流布於世之時節)是像法之末,末法之始【故,所以是像法時代之末】八百年之內也,相當於仁王經所記之時節。「諸小國之王」者,日本國之王也。中下品之善,粟散王是也(前世修十善者可生為國王,其中修中品及下品之十善者,可成為如散粟子般那麼多的小國之王)。「如師子身中蟲」者,【雖為】佛弟子【卻破壞佛法】之源空是也。「諸惡比丘」者,【源空】所化之眾是也。「說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者,上所舉之選擇集之語是也。「其王不別信聽此語」者,今世之道俗不辨邪義猥(錯亂)信之(選擇集)也。請願【世間之】道俗【能夠慎重地】分別法之邪正,其後付(選取)正法而【祈】願後世。今度【若因信邪法而】失【難得之】人身【而】墮三惡道後,後悔何及。
第二節 「唱法華經之題目而離三惡道」之事
接著來說明只唱法華經之題目就可離三惡道【之苦】之事。
法華經第五【卷之安樂行品】云「文殊師利,是法華經【迄此】於無量國中,乃至(甚至連)名字【都】不可得聞」,【法華經】第八【卷之陀羅尼品】云「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又第五卷之】提婆品云「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能】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
、畜生」,大般涅槃經(涅槃經)之名字功德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而】生【墮】惡趣(惡道)者,無有是處(道理)【也】」〈涅槃經是為了法華經之流通【之經典】,故引之〉。問云,但雖聞法華【經】之題目,然無解心者,如何脫三惡趣乎。答云,【恰恰】生【在】法華經流布之國,聞此經之題名(題目)而能生信者,乃依(由於)宿善之深厚【之福】。設今生雖【生為】惡人無智(無智之惡人),然有過去之宿善故,聞此經名(法華經之題目)必致信(起信心)者【也】,故不墮惡道。
問云,過去之宿善【是】如何【之物呢】。答曰,法華經第二【卷之譬喻品】云「若有【今生】信受此經法者,是人已曾見過去佛,恭敬供養亦聞是法」,【第四卷之】法師品云「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乃至,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為了法華經之】流通【而說的】涅槃經【之如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五
守 護 國 家 論 六六
來性品】云「若有眾生於【如恒河支流之】熙連河【之】沙【之數】等諸佛發菩提心,乃能【即使生】於是惡世【猶能】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敬是典」〔以上經文〕。【若】如此等之【經】文者,【則】設(即使)先【前】無【理】解【之】心,【然】聞此法華經【而】不謗【者】,乃大善所生(託過去世之大善根之福)也。夫受三惡之生(生於三惡道)多於大地微塵,受人間之生(生於人間)少於爪上土。
乃至(又)值四十餘年之【方便】諸經多於大地微塵,值法華、涅槃少於爪上土。此等之事可見(參閱)上所舉之涅槃經第三十三卷【之迦葉品】之文。設雖(縱使只)一字一句信此【法華】經,也是宿緣(因過去世以來甚深之因緣故)多幸也(沒有比這再幸福的了)。問云,設雖信法華經,然【值並】隨【世間之】惡緣,【為】何不墮三惡道乎。答曰,【尚】無解心(理解法華經之義理之心)者,若遇權教之惡知識而退【轉】實教(法華經)的話,依信惡師之失,必當墮三惡道也。彼輕毀不輕【菩薩而墮無間地獄】之眾乃權人(信奉權教之人)也,【此等於】大通【智勝佛之時聞法華經而】結緣者,【之所以】歷【經】三千塵點【劫仍續迷,就是因】退【轉】法華經【而】遷【於】權經之故也。【但是】信法華經之輩【即使】捨法華經之信,除了隨權人外(只要其不隨權教之人),則於世間之惡業【因】不及(無法打消)法華之功德,故可不墮三惡道也。
問云,日本國是否為法華、涅槃的有緣之地。答云,法華經第八【卷之勸發品】云「【我(普賢)】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第】七卷【之藥王品】云「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涅槃經第九【卷之如來性品】云「此大乘經典【之】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為【了】於南方【之】諸菩薩故當廣流布」〈以上【証據之】經文【也】〉。三千世界雖廣,佛自【己】定南方為法華、涅槃之流布之處。於南方諸國中,日本國殊為法華經可流布之處也。問云,其証如何。答曰,肇公(僧肇法師)之法華翻經後記(記載法華經漢譯之始末之書)云「羅什三藏奉值須利耶蘇摩三藏而授法華經時語云『佛日西山隱,遺耀照東北。茲典有緣於東北諸國,汝慎傳弘』」以上。東北者日本也。自西南之天竺,指東北之日本。故惠心【僧都】之一乘要決云「日本一州圓機純一(一律是圓教之機根)。朝野遠近同歸一乘(一佛乘之教)。緇(僧侶)素(俗人)貴賤悉期成佛」以上。願日本國今世之道俗【能】捨【棄】選擇集之久習(長久以來適應了的習慣),依(信)法華槃涅之現文(經文),恃(依仗)肇公、惠心之日本記(關於日本國之記錄),企(以期)【依】法華【經之】修行【而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七
守 護 國 家 論 六八
得】安心。
問云,法華經之修行者可期何淨土耶。答曰, 法華經二十八品之肝心之壽量品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亦云「我常住於此」,亦云「我此土安穩」。如此【等之經】文者,本地久成之圓佛(久遠實成之本地佛)【常】在此【娑婆】世界,捨此土(這樣的娑婆世界)可願何土乎。故法華經之修行者所住之處(娑婆世界)可思為淨土,何煩求他處乎。故神力品云「若【為】經卷所住(安置)之處【的話】,若(即使是)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俗人之家),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乃至,當知是處即是【佛道修行之】道場」,涅槃經【之如來性品】云「若善男子(善男子啊),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如金剛般堅固的淨土),是中諸人亦如金剛【之佛身】」以上。信法華涅槃之行者非可(不必)求餘處【之淨土】,信此經之人所住之處(娑婆世界)即淨土也。
問云,見華嚴、方等、般若、阿含、觀【無量壽】經等諸經時,【每個都在】勸【彌勒菩薩之】兜率【天】、【阿彌陀如來之】西方【淨土等之】十方淨土【之往生】。而且見法華經之經文時,亦勸兜率、西方、十方淨土。何違此等【經】文,但勸此【滿是】瓦礫荊棘之【娑婆世界之】穢土乎。答曰,爾前(法華經以前之權經)【所說】之淨土,乃久遠實成之釋迦如來【之垂迹之佛暫時】所現之淨土【也,淨土只是名】而實【際上】皆穢土也。法華經亦方便壽量二品也(法華經之中心乃迹門之方便品和本門之壽量品二品也),至【本門】壽量品定【真】實【之】淨土時,此土即定淨土了(決定了此娑婆世界才是真正之淨土也)。但至【於】兜率、安養、十方之【問】難者(但於法華經亦有勸兜率天及西方安養淨土等之十方淨土之文者),不改爾前之名目於此土付兜率、安養等之名(只不過是套用爾前權經所說的淨土之名,而於此娑婆世界之淨土付上兜率、安養等之名而已)。例如此經雖有三乘名然不有三乘(這就例如法華經中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名,但實際上沒有三乘之區別,皆是一佛乘一樣)。「更不須指觀經等也」之釋之意是也(此也正是妙樂大師就法華經藥王品之「即往安樂世界」之文,於文句記中所作的「決非指觀無量壽經之安養淨土也」之解釋之意也)。法華經無結緣之眾生之當世願西方淨土者,樂瓦礫之土是也(今世之眾生不能夠相信法華經卻祈願西方淨土之事,成了捨棄真實之淨土之娑婆世界而特意去祈求瓦礫之穢土一樣)。【結果,】不信法華經之眾生,誠無分添淨土者也(亦無法往生將此娑婆世界說為兜率、安養之淨土)。
第三節 「涅槃經乃是為了法華經之流通之經典」之事
守 護 國 家 論 六九
守 護 國 家 論 七〇
第三,說明一下「涅槃經是為了流布法華經而說的經典」之事。
問云,【漢土】光宅【寺】之法雲法師並道場【寺】之惠觀等之碩德【立五時教判】,以法華經定為第四時之【開會三乘令歸入一佛乘之同歸教之】經,並【若與第五時說佛身常住之涅槃經相比,則】立【法華經】為【不過是說】無常【之】熟蘇味。天台智者大師雖【批判此說而】立法華涅槃同【為第五時之醍醐】味,【然】亦存捃拾(兩經譬如稻之收穫,相對於大收穫之法華經,定涅槃經乃拾落穗)之義。二師(此等之師)共【為大聖之】權化也,互具德行【之高僧也】。【如果是這樣】何【者】為正【確之見解】,可晴(消除)我等之迷心乎。答曰,【如之前已敘述過的,】設雖為【天竺之】論師、譯者,然違【背】佛【之】教【導】,不判權實二教【者】,且可加疑(不可信用之)。何況於唐土之人師之天台【大師】、南岳【大師】、光宅【寺法雲】、【道場寺】惠觀、【華嚴宗】智儼、【三論宗】嘉祥、【淨土宗】善導等之釋乎。【相反的,】設雖為末代之學者然存【涅槃經】「依法不依人」之義,【且】不違本經本論【者】,可加信用也。問云,開涅槃經第十四卷之聖行品,【佛】舉五十年之諸大乘經而譬【為】前四味(五味中之乳、酪、生蘇、熟蘇之前四味),並以涅槃經譬【第五之】醍醐味,而定諸大乘經自(比)涅槃經劣百千萬倍矣。而且【同經之】迦葉童子領解云「我從今日始得正見,自此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此文之意,涅槃經以前之法華等一切眾典皆云邪見也。當知,法華經乃邪見之經,未明正見之佛性。故天親菩薩之涅槃論在定諸經和涅槃之勝劣時,以法華經同於般若經,而同攝於第四時【之經典】。豈以正見之涅槃經【作】為邪見之法華經之流通【分】乎,如何。
答曰,見法華經之現文【時】,【可知】佛之本懷無殘【留】。方便品云「今正是其時」,壽量品【之末文】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神力品云「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乃至,皆於此經宣示顯說」以上。【若依】此等之現文,釋迦如來之內証皆盡於此經,加上多寶並十方諸佛於來集之庭(會座上)証【明】釋迦如來之「已、今、當(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將要)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之語【皆是真實】,決定了無如法華經之經矣(沒有比法華經更勝的經了)。而多寶諸佛還本土後,但釋迦一佛存異變,還說涅槃經卑【下】法華經者,誰人信之。深存此義(道理),隨(從而)見涅槃經第九【卷】時,【為了】流通法華經而說云「是經(涅槃經)出世,如彼菓實多所利益安樂一切,能令眾生見於佛性(顯現心中之佛性)。如(就如同)法華【經】中八千聲聞得授記別(成佛之保証)成大菓實(大果實成熟了一樣),如(此經就如同)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一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二
秋收冬藏【後】更無所作(已無需作之事了)」。如此之文者,法華經若邪見的話,涅槃經豈非【亦】邪見乎。法華經是大收【穫】,涅槃經乃捃拾(其後之拾落穗),見了(已清楚地述明了)。【像這樣】涅槃經自稱(述)劣於法華經之由(旨)。「法華經【勝】『當說』【之涅槃經】」之【法華經法師品之】文,無敢相違。但【質問中之】迦葉【菩薩】領解【之語】並第十四【卷之五味】之文,非【卑】下法華經之文也。【先說迦葉菩薩之語,】迦葉自身並所化眾今(於今之涅槃經)始覺法華經所說之「常住佛性」、「久遠實成(佛實久遠之昔已成佛)」【之法門】,故【乃】指我身從此(自始覺)以前【之領解】云邪見,非說法華經為邪見也。【其次第十四卷之五味之文,】於法華經以前(之開經)之無量義經所嫌之【未顯真實之】諸經,於涅槃經重舉之而嫌也,非嫌法華經也。又至於涅槃論,就如同論中之記錄,乃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譯也。【同樣】法華論亦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譯也,但與經文相違之處多之。涅槃論亦違本經(涅槃經之經文)。當知是譯者之誤也,不及(不可)信用。
問云,漏於先教(前之教法)【之救】者,後教承取之令得道,若這樣稱流通的話,則阿含經可成華嚴經之流通乎,乃至法華經可成前四味【之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之流通乎,如何。答曰,前四味之諸經雖許菩薩、人、天等之得道,然不許決定性之二乘及無【佛】性【之一】闡提之成佛。又探佛【之本】意且以實檢【驗】之時,亦無菩薩、人、天等之得道(則菩薩、人、天等之得道亦無其實体)。【因】不說十界互具故,無久遠實成故。問云,【前四味之諸經無得道之】証文如何。答云,法華經方便品云「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吝惜真實之教法之罪),此事為不可」以上。此文之意,今為破選擇集之邪義,不以餘事為詮(今是以破斥選擇集之邪義為目地,無餘裕來探索其他之事,所以此經文之意在此省略)。故爾前【諸經之】得道之有無之實義,【今】不出【示】之,追檢之(改日再詳細來討論)。但【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諸經實無凡夫之得道故,【所以】法華經不為爾前【諸經】之流通【之經】。【而】於法華經顯十界互具、久遠實成矣【,明示一切眾生之得道】,故涅槃經成為法華經之流通也。
第七章 回答問難
大文之第七段,隨問而答者(借問答來更進一步加以說明)。
若末代之愚人依上之六門(六章之說明)而萬一【有】信法華經者,則權宗(信奉權教之宗派)之諸人,或依自惑或依偏執,為【了】破法華經之行者,【當會】多引四十餘年及涅槃等諸經來【非】難之。而且信權教之人多之,或依威勢,或依世間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三
守 護 國 家 論 七四
資緣(為世間之資助所誘),隨人意為亘世路(為了渡世間而迎合世人之意向,當會加非難),或權教多學者,實教少智者【故】,就是非〔誰是誰非〕萬一不可〔萬中之一不可能〕有信實教者(誰是誰非難以知道,若非難來時,信實教者恐成萬中無一矣)。是故撰此一段(一章)以防權【教之】人之邪難。
問云,諸宗之學者【非】難云「華嚴經乃【毘盧舍那】報身如來所說,七處八會皆頓極(最深之內容)頓証(即座成道)之法門。法華經則【釋迦之】應身如來所說,【兩經之】教主既有優劣,於法門何無淺深。隨而對告眾(而說法之聽眾)【華嚴經之場合】,法慧、功德林、金剛幢等【之大菩薩】也,永不雜二乘(不以二乘為對象)。【另一方面】法華經乃以舍利弗等為對告眾【,由此可知華嚴經乃比法華經勝也】」〈華嚴宗之難〉。又如法相宗者,以解深密經等為依憑而加【非】難云「解深密經以文殊、觀音等【大菩薩】為對告眾。【若依】勝義生菩薩之領解,【則佛】一代【之說法】詮(分為)有、空、中【三教】,其中者(其中最高之教之中道教者)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深密【經】等也。【而】法華經信解品之五時之領解(此為天台大師立五時教判之依據)乃【須菩提等】四大聲聞【之領解】也。【深密、法華兩經雖同屬中道教,】【然】菩薩【之領解】和聲聞【之領解】,【其】勝劣【有如】天地【之差別】也」。如淨土宗者立道理云「我等非誹謗法華等諸經。彼等之諸經正為大人(主要是為了智慧勝之菩薩),傍為凡夫(其次才是為了凡夫)【而說的】,【所以乃】斷惑証理(斷煩惱証真理)之【義】理深之教,【因此】末代之我等【修】行之,千人之中也無一人當於彼機(能得其利益)。【又】在家之諸人多分(大多)不見(不識)文字,亦不聞華嚴【宗】、法相【宗】等之名,況知其義乎。淨土宗之意,末代之我等凡夫但信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名號的話,則現在(現世)阿彌陀如來即遣【觀音、勢至等】二十五菩薩【來至娑婆世界】,如影之隨身,百重千重圍繞行者而守【護】之。故現世七難即滅七福即生,乃至臨終之時必有來迎,乘觀音【菩薩之】蓮台,須臾之間至【極樂】淨土,隨【其人在娑婆世界之行】業而蓮華開,聞法華經而覺實相(諸法實相之理)。何煩於【此娑婆之】穢土行餘行(各種困難之修行),有何詮(有何益)。但拋萬事,一向(只管專心)稱【彌陀之】名號」。禪宗之人人云「【釋尊】一代聖教【如同】指月之指【月既認識指又何用】。天地日月等自汝等妄心(迷心)出。十方淨土【亦不過是】執心之影像也。【又】釋迦【及】十方佛陀是汝之覺心之所變。執【著於】文字者,守株【待兔】之愚人也。我達磨大師不立文字,不假方便【而是直接傳佛之心】。【這就是】一代聖教之外,佛印迦葉(佛對迦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五
守 護 國 家 論 七六
葉傳授悟得)而傳此【禪】法。法華經等未宣真實」以上。此等諸宗之非難非一【,今不過是指出其中之一端】。如何可不壞法華經之信心乎。
答云,法華經之行者心中【深深】存【知】四十餘年(無量義經之「四十餘年,未顯真實」)、已今當(法華經法師品之「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皆是真實(法華經寶塔品之「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依法不依人(涅槃經如來性品之「依法不依人」)等之【經】文而外,語不出之(不輕率地出口),隨難問之(應隨他宗之非難而反過來質問他)。抑,所立之宗義依何經乎。若彼引經,則隨其所引又尋問之。【此經】一代五十年之間之說【法】之中比法華經先歟,後歟,同時歟,亦(還是)先後不定歟。若答先,則以【無量義經】「未顯真實」之文責之。勿須【深入】尋問彼經之說相(內容)。若答後,則以【法師品】「當說」之文責之。若答同時,則以「今說」之文責之。若答不定,則不定經非大部經(代表性之經典),一時一會之說亦非物數(應是某個特定之時對特定之人之方便之說)。又雖為不定經,亦不出【已今當】三說【之範疇】。設雖立百千萬之義,然除了有記載「四十餘年【未顯真實】」等之文而不稱其為虛妄者外,皆不可用也。佛遺言云「不依不了義經」故也。又雖引【華嚴宗之】智儼、【三論宗之】嘉祥、【法相宗之】慈恩、【淨土宗之】善導等【之言】並推崇彼等之高德而來【對信法華經者】加非難,然【總之,對】於違背法華涅槃【之教】之人師,【其言】不可【信】用。仰「依法不依人」之金言故也。
【在此】亦【有必要】為信法華經之愚者立二種信心。一、就佛立信,二、就經立信。
【首先來說明一下】「就佛立信」者。【若】權宗之學者來【非】難云,善導和尚乃【念佛】三昧發得之人師,本地【阿】彌陀【如來】之化身也。而慈恩大師乃十一面觀音之化身,又自筆端雨舍利【之人也】。此等之諸人皆依彼彼之經經而皆有証。【為】何汝不依彼經,亦不用彼師之義乎。【則可】答曰,汝【啊,當聽】聞。【即使】一切權宗之大師先德並舍利弗、目連、普賢、文殊、觀音乃至阿彌陀、藥師、釋迦如來集於我等之前說云,法華經不適合汝等【末代下劣】之機【根】,【所以應】修念佛等權經之【修】行來遂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才於淨土】覺法華經,雖聞如是之說,也決不可用。其故,四十餘年之諸經不呼(皆沒有說出)法華經之名字【所以根本沒有法華經與諸經相比之事】,何處論機【根】堪不堪。而於法華經,多寶、釋迦、十方諸佛集於一處,撰定云「令法久住」、「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七
守 護 國 家 論 七八
若於此之外,今佛出來(新佛出現)定法華經為末代不相應(不合於末代之時、機),則既(已經)違【背】法華經【之三佛之御決定】了。當知,此佛乃涅槃經所出(所說)之滅後之魔佛(魔所現之姿)也,不可信用之。【何況】其以下之菩薩、聲聞、比丘等亦不及言論(那就更不用說了)。此等亦無不審(全不用疑),乃涅槃經所記之【佛】滅後之魔所變之菩薩等也。其故,法華經【說法】之【會】座,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亦收】四百萬億阿僧祇之世界也,充滿其中之菩薩、二乘、人天、八部等皆蒙如來之告勅,而誓願於各各所在之國土弘【通】法華經。善導等若【為佛、菩薩之化現之】權者,【為】何不像龍樹、天親等一樣,於弘權教後弘法華經乎。【為何】不入【弘通】法華經之告勅之數(會眾之內)乎。【又為】何不像佛【之化導一樣】於弘權教後弘法華經乎。若無此義,設雖為佛,不可信之。今【只】信法華經中之佛,【以此意義】故云「就佛立信」。
問云,若釋迦如來所說,他佛証之,稱為實說(真實之說)的話,則【為】何不信阿彌陀經乎。答云,於阿彌陀經者,無如(沒有像)法華經【一樣有他佛明顯】之証明故,不信之。問云,見阿彌陀經,一日【至】七日之念佛【是極樂往生之原因】,此釋迦如來之所說,六方(東西南北上下)諸佛出舌覆三千【世界】而証明之,何云【阿彌陀經】無【他佛之】証明乎。答云,於阿彌陀經全無如法華經【有他佛】之証明。但只釋迦一佛向舍利弗說言「非只我一人說阿彌陀經,六方諸佛亦出【廣長】舌覆三千【世界】而說阿彌陀經」,雖是這樣說言,可是此等只是釋迦一佛之說也,並非六方諸佛直接來此娑婆世界之意思。而且此等乃權【經之】文也。【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間,教主【釋尊】亦權佛(方便之佛)、始覺之佛(於月氏應誕而開「始覺」之應身佛)也。佛權故(教主若為方便之佛),【則】所說【之教】亦權(非真實之教)也。今法華涅槃乃久遠實成之圓佛(本地佛)【所說】之實說(真實之教)也,【說示】十界互具之實言(真實之言語)也。而且又有多寶、十方諸佛來証明之,故可信之。阿彌陀經之說被無量義經「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之一語所壞【破】矣,【又其証明亦】全為釋迦一佛之語【中所示者也】,並非諸佛【來此娑婆世界而】証明【之】也。
其次「就經立信」者,無量義經舉四十餘年諸經云【其】「未顯真實」,涅槃經【梵行品】云「如來雖無虛妄之語,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又【如來性品】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以上。如是之【經】文非一,皆稱四十餘年自說之諸經為虛妄、方便、不了義經、魔【所】說。是皆【佛】為了令人捨其經
守 護 國 家 論 七九
守 護 國 家 論 八〇
(方便之諸經)而入法華涅槃也。而【到底】有何恃,【卻】留【連】妄語之經而企行儀(修行之)而期得道乎。今【一定要】捨權教之情執而偏(全心)信實經,故云「就經立信」。
問云,善導和尚之就人立信,就行立信,【與今之佛和經之二種信心】有何差別乎。答曰,彼【只】依阿彌陀經等三部【經來】立之(信心),於一代之經不分【辨】了義經、不了義經而立之(信心),故當以【了義經之】法華涅槃之義難之(不了義經之善導之教義)時,【自然】壞(破)其義矣。
守護國家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