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1273.4.25 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


 

[解題]

本書始示台當(天台宗及本家)之差別,並從上行自覺之立場,為了利益末法愚惡之眾生,示宗祖己証之觀心本尊之法門書也。本書可大別為前後二段,於前段展開一念三千觀心論,並示本門本尊之相貌,後段則示立於宗祖己証之上之觀心本尊。

首先於前段開頭揭『止觀』第五之一念三千之依文,次示一念三千之出處但限此『止觀』第五,次就「一念三千」與「百界千如」之根本的不同示云,相對於百界千如但限「有情」,一念三千則亘「有情非情」,而作為一念三千觀心法門之非情草木之成佛,乃木畫二像開眼不可欠之要素也。次依『法華經』及天台妙樂傳教等之經釋,明作為一念三千法門之基礎之「十界互具」,並就十界互具之問難中之問難,即「久遠實成之教主釋尊是如何具於我等凡夫之己心的呢」這個問題,示妙法五字具足釋尊之因行果德,而我等若受持此妙法,則此因行果德「自然讓與」。次依妙樂『弘決』「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身一念遍於法界」之文,示身土依正成為不二,且依前之「自然讓與」具足了本因本果,而於此身土依正不二上又具足了作為本國土之本時之娑婆世界,這樣於理論上示妙法受持之行者之一念三千。然後示作為此一念三千之具体相的教相上的本門虛空會之儀式。

後段〈第六章「末法應流布之法華本門之教」以降〉則承受前段之一念三千理論及教相上的本門本尊,並將舞台移至現實的末法之世,而示宗祖獨自之新見解。首先從五重三段示「在滅相對」,即『法華經』本來就不是為了在世,而是為了末法,就中以末法之始之五百年之今為正中之正,並示在世之本門與末法之初應弘之教雖一同純圓,但在世是脫益,滅後是下種,有此種脫之不同也。次云,天台之一念三千為「迹面本裏」之理具之一念三千,尚未弘通事行之題目及本門之本尊,而始示台當本迹之差別。並示今得所謂末法之始之時,因此上行菩薩建立一閻浮提第一之本門之本尊。此正是上行再誕之宗祖作為法華經之行者以其己心感得之觀心,將本門之本尊於末法之世「事相化」外無他也,以此宗祖如表題稱其為「觀心本尊」。本書以後,建立了許多十界曼荼羅本尊。

再者,於後段述云「此四菩薩現折伏時,成賢王而誡責愚王,行攝受時,成僧而弘持正法」,就攝受折伏論,立於所謂「本化出現」之新境地而展開所論。即自身作為上行菩薩之再誕,出現於國主不持正法之逆緣之世,雖以不輕菩薩之利益弘持正法,但將來上行菩薩再誕之賢王出現,誡責愚王而成就廣宣流布是也。在這裏將「開目抄」規定為折伏之不輕菩薩之利益說為攝受者,乃是相對於上行菩薩再誕之賢王之折伏而言之事也,內實則為折伏當然是不用論也。

又本抄之章節如下:

第一章  天台教學極說之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名稱之出處

     天台大師與一念三千

第二章  百界千如與一念三千之不同

     教門之難信難解

     觀門之難信難解與草木成佛

第三章  理具十界之文証與現証

     觀心與向鏡

     法華經之文可見之十界互具

     人界具十界之難信與現証

     人界具佛界之難信與現証

第四章  事具十界與受持成佛

     對事具十界之疑難

     爾前經之真實與天台大師之僻見

     對事具十界之諸難之總回答

     只於法華經說之一念三千之佛種

     具足與受持與讓與

第五章  末法之本尊

     無常之佛土

     本門之極理

     本尊之相貌與出現

第六章  末法應流布之法華本門之教

     五重三段

     末法為正與種脫相對

     為了滅後末法說本門之教

第七章  末法弘通之導師

     四種之四依

     遣使還告與神力別付

     總付囑與捃拾遺漏之付囑

第八章  地涌菩薩之末法出現與本尊建立

     地涌菩薩正像不出現之理由

     地涌菩薩出現之必然

     本尊建立與瑞相

第九章  總結

可依上之章節尋得本抄之要點。

[書名]

依宗祖自筆本書表題。『日常目錄』、『日祐目錄』等略稱為「觀心本尊抄」。

[年系]

本書末尾有「文永十年太歲癸酉卯月二十五日」之自筆年次之記載。

[對告]

富木常忍、田入道、教信御房等。本書無對告者及收件人姓名之記載。但「1273.4.26 觀心本尊抄副狀」有「觀心法門少少注之,奉田殿、教信御房等」,而末尾之收件人姓名為富木殿。

[真蹟]

真蹟十七紙一帖完〈但表裏記載,實質三十四紙〉,千葉縣中山法華經寺藏。

[寫本]

1.京都府要法寺藏日興寫本,2.京都府本法寺藏日高寫本,3.山梨縣身延久遠寺藏日進寫本。

 

如來滅後五五百歲始觀心本尊抄     文永一〇年四月二五日   五二歲 

                                                                             本朝沙門       

 

第一章    天台教學極說之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名稱之出處 

天台大師摩訶止觀第五云「夫眾生之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其中每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相乘則成百法界。而一法界又具三十種世間,則百法界合計即具三千種世間。世間與如是一也,開合之異也(構成三千法數之要素之十界、三世間、十如是中,今雖只出現三十種世間而欠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然此乃三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國土世間已乘上十如是之三十種世間也,兩者不過是分開寫與合起來寫之不同而已)。此三千世間本來就在我等剎那之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只要)有心即具三千世間,乃至,我等之心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今本云「一界具三十種世間」,但有的本云「一界具三種世間」

【第一回問答】問曰,天台大師之法華玄義(說出)一念三千名目(名稱)乎。答曰,妙樂云「不明」。

【第二回問答】問曰,那麼法華文句明一念三千名目乎。答曰,妙樂亦云「不明」。

【第三回問答】問曰,其妙樂之釋如何(出自何處呢)。答曰,解釋摩訶止觀之止觀弘決「摩訶止觀以外之書並未云一念三千」這樣記載。

【第四回問答】問曰,那麼止觀第一二三四卷等明一念三千名目乎。答曰,無之。

【第五回問答】問曰,其證如何(出自何處呢)。答曰,妙樂云「故至止觀第五卷第七之正修章為了正明觀法(確實說出觀心修行之方法觀察己心之本性之方法)而說十境十乘之觀法,於此才首先示觀不思議境,並以一念三千而爲觀法之指南」。

【第六回問】疑云,玄義第二云「又一法界具九法界,故成百法界,又百法界各具十如是,故成千如是」。文句第一云「六根及六塵之十二入中之一入具十法界,每一界又具十界則成百法界。此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故即是一千如是」。又觀音玄義云「十法界交互(互具)即有百法界,此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故千種之如是性、如是相雖眼看不見然冥伏在心,雖不現前宛然具足」。

【第七回問答】問曰,像這樣,玄義及文句亦有類似之記述故,止觀十卷中之前四卷明一念三千名目乎。答曰,妙樂云「不明記」。

【第八回問答】問曰,其釋文如何。答,弘決第五云「若望正觀(於摩訶止觀第七之正觀章比較第六之方便章來看)則方便章全未論觀心之行。方便章亦歷二十五法(示觀心修行之準備之二十五方便),約事生解(說依其一個一個之事相而得理解之事),方能堪爲(確實作為)正修(觀心修行)之方便,是故摩訶止觀之前六章皆屬於對止觀來行理解之階段」。又云「故至止觀之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爲指南。此一念三千乃天台大師之終窮究竟之極説。故摩訶止觀卷頭之章安大師之序中云『此止觀在説天台大師己心中所行之一念三千法門』,良有以也。請尋讀者(願讀此止觀者)心無異緣(不可認為一念三千之法門亦為他之大師之本懷)」。

  天台大師與一念三千

夫天台智者大師弘法三十年,至最後說摩訶止觀之二十九年之間,説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等諸義,明示五時(以「說法之時期」為觀點來判別釋尊之一代聖教,可分為五個時期)與八教(依「教說之內容」來分類之「化法四教」及依「化導之形式方法」來分類之「化儀四教」等八教),又說出眾生之一念具百界千如,責備大師出現以前五百餘年之間所弘之南三北七之十師之義之諸非,並於最後說止觀之極說一念三千之法門,顯天竺論師未述之深遠之教義。天台大師之直弟(直接之弟子)章安大師云「天竺之學僧所著之廣大之論書尚非其類(遠不及天台大師之教說),況震旦人師之所說,何勞及語(那就更不用說了)。此非跨耀,法相然耳(而是客觀地對照每個法門之結果)」。然而愚笨的是,天台之末學(淺學非才之學者)等,非但沒有察覺到被華嚴、眞言之元祖之盜人盜取一念三千之重寶,還成彼等之門家(門人)。章安大師兼知(預知)此事嘆言「斯言(天台大師之一念三千法門)若墜,將來可悲」。

第二章     百界千如與一念三千之不同

  教門之難信難解

【第九回問答】問曰,玄義及文句所說之百界千如與止觀第五之正觀章所說之一念三千差別如何。答曰,百界千如限有心之有情界之互具,與此相對的一念三千亘情非情(非僅止於有情界,亦橫跨無心之非情界之互具)。

【第十回問答】不審(疑惑)云,非情亘十如是(若允許非情界具足十如是),則草木有心如有情,可爲成佛乎,如何。答曰,此事難信難解也。凡天台所說之難信難解有二:一,教門(教相門)之難信難解;二,觀門(觀心門)之難信難解。其教門之難信難解者:於一佛所説,爾前諸經,二乘、不具佛性之闡提未來永不成佛,又教主釋尊自身始成正覺之佛也;而來至法華經迹本二門,壞彼二説(法華經之迹門許二乘及闡提之作佛,本門則說出釋尊自身於久遠之昔成道之事,完全否定了法華經以前諸經對此二事之所說);一佛二言水火(矛盾)也,誰人信之;此教門之難信難解也。

  觀門之難信難解與草木成佛

觀門之難信難解者:於百界千如及一念三千之法門,一般沒有心之草木及國土等非情亦具備「具有色心及因果之二法」之十如是是也。雖爾(雖然這麼說可是),於木畫二像,外典(佛教以外之教)内典雖共許之爲本尊,然其義乃出自天台一家之一念三千法門,而基於一念三千之理,若草木之上不置色心之因果的話(草木具足十如是而不具色心及因果的話),則木畫像奉恃為本尊乃無益也。

【第十一回問答】疑云,草木及國土之上亦具十如是之色心及因果之二法之見解出自何文乎。答曰,說明不思議境之十界、十如、三世間之止觀第五云「國土世間,亦與五陰世間、眾生世間一樣,具十種(十如是)之法。所以惡國土之相、性、體、力等十如是也」。玄義釋籤第六,在說十「不二門」之第一「色心不二門」中云「相唯在色(十如是最初之相乃外形故,唯屬色法),性唯在心(性乃內之性分故,唯屬心法)。體、力、作、緣,若吟味其意趣則義兼色心,因和果唯心(本質地屬心法),報唯在色(報乃果之外在表現故,所以唯屬色法)」。又妙樂大師之金剛錍論云「(即)是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緣了(各有一「正因佛性」,於此正因佛性有各各因果之作用故,所以具足「緣因佛性」和「了因佛性」)」。

第三章     理具十界之文証與現証

  觀心與向鏡

  【第十二回問答】問曰,出處既聞之(一念三千法門之出處乃摩訶止觀第五卷,此事知道了),那麼一念三千之觀心之(意)如何(是什麼呢)。答曰,觀心者,觀我己心見本具之十法界,是云觀心也。譬如雖見他人之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未見自面之六根,則不知自具六根。向明鏡之時,始見自具六根。設諸經之中處處雖載六道並四聖,然未見法華經並天台大師所述之摩訶止觀等明鏡,則不知自具之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一心具備三千之諸法)也。

  法華經之文可見之十界互具

【第十三回問答】問曰,十界互具及一念三千出於法華經何文,又天台之注釋如何(何處看得到呢)。答曰,法華經第一卷方便品云「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此),九界所具之佛界也(此文正是示九界之眾生存在所謂具「佛之知見」之佛界之經文也)。如來壽量品云「如是我成佛已來(我得佛之覺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我為了得此覺而修菩薩道之因行),所(得)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成佛以來之五百塵點劫)」,此經文明示佛界所具之九界也(佛界具「菩薩道」等之餘之九界也)。

(提婆達多品)云「提婆達多(地獄界之代表),乃至,天王如來」,地獄界所具之佛界也。(陀羅尼品)云「一名藍婆(餓鬼界之眾生),乃至,汝等但能護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是餓鬼界所具之十界也。(提婆達多品)云「龍女,乃至,成等正覺(証得佛之悟)」,此畜生界所具之十界也。經云「婆稚阿修羅王,乃至聞一偈一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序品有四阿修羅王,第一為婆稚阿修羅王,法師品之開頭說「阿修羅等大眾聞法華經一偈一句,一念隨喜,得無上覺」),修羅界所具之十界也。(方便品)云「若人爲佛(若有人為供養佛)故,多彫建立佛像,乃至皆已成佛道」,此人界所具之十界也。(譬喻品)云「大梵天王,乃至,我等亦如是(亦如舍利弗),必當得作佛」,此天界所具之十界也。(譬喻品)云「舍利弗,乃至,華光如來」,此聲聞界所具之十界也。(方便品)云「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乃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此即緣覺界所具之十界也。(如來神力品)云「地涌千界之菩薩,乃至,思得供養眞淨大法」,真淨大法乃佛之悟故,此即菩薩所具之十界也。而(如來壽量品)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説己身(有時說佛之身),或説他身(有時則說九界之身)」,即佛界所具之十界也。

  人界具十界之難信與現証

【第十四回問答】問曰,自他面之六根共見之,然於彼此之十界者(自己之心及他人之心有十界),未見之,如何信之。答曰,法華經法師品云「難信難解」(所有經典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寶塔品云「六難九易」(佛滅後之末法時代,受持信奉法華經之困難度,於見寶塔品以「六難九易」來表示),天台大師云「法華經之本迹二門說久遠實成與二乘作佛,悉與昔之教說相反故,難信難解」,章安大師云「佛將此為大事(將此開示令悟入眾生本具之佛知見,視爲一大事因緣),何可得易解也」,傳教大師云「此法華經最爲難信難解,隨自意(不隨眾生之意向,用本來之形說出釋尊自己之真實)故」。夫在世之正機(此度聽聞釋尊所說之法華經而為受益之對象之人人),過去宿習厚上(乃持有過去三千塵點劫之昔於大通智勝佛前聽聞法華經之深厚之宿善),然而在多寶佛、十方分身諸佛為了扶教主釋尊所說之法華經之真實而特為証明,又地涌千界及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亦諫曉法華經之受持的情況下,猶不信者有之,於方便品五千增上慢去席,於見寶塔品人天被移至他土。況正像,何況末法之初哉(末法之初之難信難解之時代)。汝信之者非正法(所以若汝有容易信之事,則反可証明其乃非正法)。

【第十五回問答】問曰,就自己之心具十界及其之難信難解,於所舉之經文並天台、章安等之解釋,無疑網。但以火云水以墨云白,設雖爲佛説難取信;今數見他面,但限人界(但只看得到普通人界的樣子)不見餘界(而無法窺見其他世界的樣子);自面亦復如是;如何立信心乎(如何相信十界之具備乎)。答,數見他面(他人之顏),或時喜,或時瞋,或時平,或時貪現,或時癡現,或時諂曲;瞋地獄,貪餓鬼,癡畜生,諂曲修羅,喜天,平人也,像這樣有各各之表現;於他面之表情之色法,六道共有之(具地獄界至天界之六道),四聖雖冥伏不現,委細尋之則可有之。

【第十六回問答】問曰,於六道,自己之心具備之事雖不分明,粗聞之似備之;然四聖全不見,關於此點又如何呢。答曰,前之汝,人界具六道疑之,雖然我強言之,但汝出相似言(指前之「粗聞之似備之」之言),四聖又可爾(又可能同樣地不能納得)歟。今試添加道理,萬分之一宣之:所以(所謂)世間之無常眼前有(世間之無常是我們日常的体驗,而無常正是聲聞、緣覺所証得的道理故),豈人界無二乘界乎;連無顧(對自己之行為全不反省)之惡人猶持慈愛妻、子之心,菩薩界之一分也;但計佛界難現,以人界既具九界故,應強信(指人界具十界),勿令疑惑;法華經方便品之文説人界云「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涅槃經如來性品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爲見佛教真理之佛眼」;總之,末代凡夫出生信法華經,乃人界具足佛界故也。

  人界具佛界之難信與現証

【第十七回問答】問曰,十界互具佛語分明,雖然(雖如此),但我等凡夫愚劣之心具佛法界,此事難取信者也,但今時不信之,必成一闡提而永閉成佛之道,願貴方能起大慈悲令我等信之,救護阿鼻之苦。

答曰,汝既見聞方便品「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之唯一大事因縁之經文而不信之,則自釋尊以下之四依菩薩並末代無一分之信解之「理即但妄」之我等,如何救護汝之不信乎。雖如此然試言之:

儘管好不容易才値佛,然不(得悟)者,經佛弟子阿難等之(教導)而得道者有之。大凡眾生之機根有二:一,見佛直接聞法華經而得道者;二,雖不見佛,然依法華經之教而得道(成就佛道)者也。又佛教以前,漢土之道士、月支之外道,以儒教、四種韋陀之教等爲助緣,入佛教之正知見者有之利根(機根優)之菩薩、凡夫等,以聞華嚴部、方等部、般若部等諸大乘經為緣,顯示大通久遠之下種而令三千塵點劫之過去從大通智勝佛所下之佛種成熟得脫)者多多也其情形如同獨覺(緣覺之修行者)之飛花落葉(不依佛之說法而以春之飛花及秋之落葉來觀無常之理,而同樣悟得十二因緣之法理)此云教外之得道是也。而另一方面,無過去之下種及結緣者,執著方便之權教及小乘之教,設雖奉値法華經,然仍不出小權之見;然以自見爲正義故,還以法華經或同小乘經,或同華嚴、大日經等,或下之。此等諸師劣(於)儒家、外道之賢聖者也。此等且置之(暫且不論)。

今立「十界互具」此重要之法門,宛如主張石中有火、木中有華一樣。此雖難信,然就像打打火石則出火,春來則木開花一樣,値緣而出現的話則信之。而人界所具之佛界(人界具有佛界之事),就宛如主張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一樣,最甚難信。雖如此,然龍火出自水,龍水生自火。雖不得心(道理雖難承知),然於現實有現證據)則用之。汝既人界之八界(於人界具備八界)信之,具佛界之事何不信用之。如堯舜等聖人者,於萬民無偏頗(施平等之慈愛無差別),此人界之佛界之一分也。不輕菩薩於所見之人見佛身而合掌禮拜;悉達太子自人界成佛身(雖受生為人身,然於現實成就佛身)。以此等現證,可相信人界所具之佛界及十界互具之道理也。

第四章     事具十界與受持成佛

【第十八回問答之問】問曰,教主釋尊自此堅固秘之三惑已斷之佛也,又十方世界之國主,一切菩薩、二乘、人天等之主君也。行時,梵天(三界之主梵天王)在左,帝釋(地居天之主帝釋天)侍右,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八部(天、龍、夜叉、乾闥婆佛教中的樂神阿修羅貌醜好鬥,後歸依佛教迦樓羅金翅鳥,以食龍為生,後被佛收為弟子,常盤旋於佛的頭頂做護衛緊那羅形貌似人,頭有一角,為帝釋詠讚佛法的歌神摩睺羅迦又稱地龍,即大蟒神等守護佛法之眾)聳後,金剛(金剛力士)導前(於前面開道),然後演説八萬法藏,令得脱一切衆生。如是尊貴之佛陀,以何我等凡夫之令住己心乎。

又以迹門爾前之意論之,則教主釋尊十九出家三十得道之始成正覺之佛也。尋求過去之因行者,則或作為能施太子向萬民行布施,或作為儒童菩薩挺身供養燃灯佛,或作為尸毘王代鳩與身於鷹,或作為薩埵王子施身於飢餓之虎子,或在三藏教時於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並於百劫行福行,或在通教時動踰塵劫實踐化他行,或在別教時行無量阿僧祇劫之菩薩行,或在圓教「初發心住」之時瞬間成正覺,或在法華經迹門之化城喻品時於三千塵點劫之昔以來,反覆續說法華經,勵教化眾生之菩薩行等之間,供養七萬五千、六千、七千等之佛,積劫(菩薩之修行)滿今始成教主釋尊。如是因位諸行(菩薩行),皆我等己心所具之菩薩界之功徳歟。以果位論之,則教主釋尊始成正覺之佛,四十餘年之間示現藏、通、別、圓四教之各各教主之色身(佛身),演説爾前、迹門、涅槃經等,利益一切衆生。所謂華嚴經之蓮華藏世界之時現位於十方諸佛之中心之蓮華臺上之盧舍那佛,阿含經之時示用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之佛(斷盡見惑及思惑之煩惱之佛之姿),於方等部之大集經說諸佛之來集,於大品般若經千佛共述般若之法門,於大日經現胎藏界之七百餘尊,於金剛頂經現金剛界之五百餘尊,合共千二百餘尊,並於法華經迹門見寶塔品時三變娑婆世界之土田,如是應各各而示現四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和各教主之色身(劣應身、勝應身、報身、法身),就連涅槃經亦向眾生示現或「見丈六」之劣應身、或「現小身大身」之勝應身、或「見盧舍那」之報身、或「見身同虚空」之法身等四種佛身,乃至八十御入滅後,還留舍利利益正像末之眾生。

又以法華經本門之說相疑(凡心所具之佛身),本門之教主釋尊異於始成正覺之佛,乃五百塵點以前就得到完全之悟之久遠之佛也;因位之菩薩行又如是(得悟以前之久遠之修行也)。自(久遠之昔)以來分身十方世界(於十方世界垂示分身佛),演説一代聖教,教化塵數衆生。這樣的緣故,如以法華經本門之佛所化導之眾生之數比(較)爾前迹門之佛之所化,則宛如一(滴)之水與大海之水,一微塵之土與大山之土一樣也。又本門僅僅普通之一菩薩對向迹門十方世界之分身之高弟之文殊、觀音等時,以猿猴比帝釋尚不及。其外(如上之佛界和菩薩界之外)十方世界之斷見思惑證涅槃果之二乘並梵天、帝釋、日月、四天等天界眾,鐵輪、銅輪、銀輪、金輪等人界四種之轉輪聖王,乃至八大地獄最下之無間大城之大火炎等,此等皆我一念心之十界歟,己心之三千世間歟,雖爲佛説,不可信之。

  爾前經之真實與對天台大師之質疑

以此思之(而從不能信受「事具十界」這樣的事實之眾生的立場來看),則爾前諸經實事也實語也。譬如關於佛境,華嚴經云「究竟離虛妄(究竟覺悟而離九界之虛妄), 無染(不受迷之污染)如虛空」。仁王經云「窮源(窮無明之源)盡性(盡煩惱之性)妙智存(只存自在之妙智)」。金剛般若經云「有清淨善(於無上覺有清淨善)」。馬鳴菩薩之大乘起信論云「如來藏中有清淨功徳(佛界清淨功徳)」。天親菩薩之唯識論(唯識三十頌之註釋)云「謂餘有漏、劣無漏之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之本識。非彼依故皆永棄捨(謂,菩薩於第十法雲地之最後心得金剛般堅固之禪定時,繫留於分段生死三界中之肉身之生死之有漏之種子和繫留於變易生死三界外之精神之生死之二乘們之劣無漏之種子,引起第八阿賴耶識中極圓明純淨之根本識,然二種之種子非彼根本識之所依故,皆永棄捨)」。

像這樣,於法華經以前之諸經典,佛之境界只有善而不存在惡。即使單純地以爾前之經經與法華經校量之,則彼經經無數也,説時既長。一佛二言的話,則可付彼爾前之經經(會思爾前之經經乃真實)。又馬鳴菩薩,付法藏之第十一代,佛記有之;天親,千部之論師,四依之大士也。而相對地,天台大師,遠離佛國印度之邊鄙(偏僻的鄉村)之小僧,不宣一論,誰信之。而且即使捨諸經之多而付法華經之少,則十界互具之義之肝心之法華經之文如分明的話,也多少可有些恃怙;究竟法華經之文,於何所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分明之証文有之乎。這樣思而隨開拓(開見)經文時,反而似乎是否定十界互具,於方便品佛說「斷諸法中惡」。天親菩薩之法華論,堅慧菩薩之寶性論,十界互具無之;漢土南北之諸大人師、日本南都七寺之末師之中亦無此義。但天台一人之僻見也,傳教一人之謬傳也。故華嚴宗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云「華嚴經無久遠實成之法門乃天台之謬也」。華嚴宗第三祖法藏之弟子慧苑法師云「然以天台呼小乘爲三藏教,但大乘亦有經、律、論三藏故,其名稱謬濫」。南都之華嚴學者了洪云「天台獨未盡汲華嚴之意」。法相宗之得一云「(呵斥之意)哉智公,汝是誰弟子。以不足三寸之凡夫之舌根吐五時八教之妄說而謗(覆蓋)(臉)(廣長舌)之所説之解深密經之教時(三時教判)」。日本真言宗之弘法大師云「震旦人師等諍盜醍醐各名自宗(震旦之人師等諍盜六波羅蜜經之第五之陀羅尼藏之醍醐味,各名自宗之依經為醍醐)」。夫一念三千法門,釋尊一代所說之權經實經中(無)其名目,佛滅後之四依之諸論師馬鳴、天親亦不載其義,又漢土日域之人師(學僧們)亦不用之,如何信之呢。

  對事具十界之諸難之總回答

【第十八回問答之答】答曰,此難(汝對極尊之教主釋尊事實上具足凡夫之劣心之事無法信用,而舉出的一連之疑難可說是到目前為止)最甚最甚之疑難。但爾前諸經與法華之不同,自經文自体事起故,所以勝劣分明也。若直接了當舉要點的話,則爾前諸經未顯真實之方便之權經也,而法華經已顯佛之真實之實經也;法華經之時多寶佛及十方諸佛涌現來集,証明釋尊所說皆是真實,而諸經,例如阿彌陀經,只有六方諸佛出舌相稱讚佛說;法華經明示二乘作佛而成就一切皆成,諸經則二乘不成佛;諸經之釋尊,菩提樹下始成道之始成正覺之佛,而法華經之釋尊,五百塵點劫久遠成道以來教化一切眾生之久遠實成(真實成道)之佛也。基於這樣的勝劣,應捨諸經而取法華經之說。其次,關於印度之諸論師無一人說十界互具之義之事,天台大師云「天親、龍樹内鑒冷然(當然於內心冷靜地窮見佛法之真理),外適時宜各權所據(然實際弘通時,則跟從當時之時運,各個權且(姑且)示適應時宜之教說,故其教說非論師們究極之真意之道理)。而漢土之人師偏解(只理解表面),學者苟執(輕率地執着),遂興矢石各保一邊(遂互起諍論,各執己見),而大(背離)聖道也」。章安大師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連天竺論師們所著之廣大論書都尚遙不及天台大師之教說),真旦(漢土)人師何勞及語(眞旦人師之所說那就更不用說了),此非跨耀,法相然耳(乃客觀地對照比較各個之法門之結果)」。依據此等之言,天親、龍樹、馬鳴、堅慧等大論師内鑒冷然(內心確實明白一念三千之法門),雖這樣,然時未至故(沒有被惠予說此法門之時運故),不宣之歟。又關於漢土及日本之人師們未立一念三千之法門者,天台以前或含珠(有像南岳大師一樣理解法華經含一念三千之珠之人),或如南三北七之十師一樣一向不知之。天台大師出現以後之人師,或初破之後,有歸伏之人(像三論宗之吉藏及真言宗之不空一樣,最初和天台對立,破折以後則歸伏天台),或一向不用者有之(如法相宗之得一及真言宗之弘法一樣,始終不信用者有之)。

但就汝之前提出的作為否定十界互具之「斷諸法中惡」之法華經方便品之一文,則有必要說明一下。此乃回應執着於法華經以前之經典者之心情,而明佛心之清淨旨之經文也,非法華經之實義。再往而見之,則法華經之經文,分明十界互具之義説之,所謂「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之方便品之經文也。天台承此經文於法華玄義云「若眾生(不具)佛知見,何所論開。所以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之心裏也」。章安大師亦於觀心論疏云「眾生若無佛之知見,則何所開悟。又如涅槃經如來性品之譬喻,若貧女無藏,則何所示也(若貧女無本來就持有之寶藏,則何所示藏中之珍寶也)」。

以上之疑難經說明後都還容易會得,但所難會者乃(問難之最初)之極尊之教主釋尊,我等凡夫一念具備;又尊高廣大之十界,凡夫之心具有等,這些重要之問題才是大疑難也。此事佛似(打斷疑難)而於法師品會云「已今(今後、未來)説,此法華經最爲難信難解」;次下(接著)又於見寶塔品以「六難九易」之譬喻來示末法受持弘通法華經之困難度。承此,天台大師於法華文句釋云「法華經本迹二門所說之久遠實成和二乘作佛悉與昔反,難信難解。當鋒之難事也(宛如面對敵之大軍之利鋒而要將其擊破一樣的困難)」。章安大師觀心論疏云「佛將此『開示悟入眾生本具之佛之知見』當爲一大事因緣,如此重要之大事何可得易解耶」。傳教大師於法華秀句云「此法華經最爲難信難解,不隨眾生之意向而隨自意(以本來之形說釋尊自身之真實)故」。

夫自佛至於滅後一千八百餘年,經歷三國,但只有三人始覺知此難信難解之法華經之正法。所謂月支之釋尊,眞旦之智者大師(即天台大師),日域(日本)之傳教大師,此三人内典之聖人也。

【第十九回問答】問曰,龍樹天親等如何。答曰,此等聖人知而不言之,仁也。或法華經迹門之教相一分宣之,而不云本門之教相與秘沈於其文底之觀心。此或因為有機(雖有聽從之機根)無時(然說時未至)歟;或因為機時(機根時運)共無之(未成熟)歟。天台、傳教以後知(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之法門)者多多也,借用二聖之智故也。所謂三論之嘉祥,南三北七之末流之百餘人,華嚴宗之法藏、清涼等,法相宗之玄奘三藏、慈恩大師等,眞言宗之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不空三藏等,南山律宗之道宣等,雖初存反逆,後一向歸伏也。

  只於法華經說之一念三千之佛種

(打斷)初之大難者,法華經之開經無量義經云「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已爲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之子以爲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王子稚小故云。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同此王子)。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受持此經之菩薩子,若此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讀,若一(回)若二轉讀誦,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恒河沙無量無數轉讀誦,則雖初心復不能體得眞理之極,乃至,已爲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爲眷屬(以諸大菩薩爲眷屬)。乃至,常爲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新起道心之佛子)故」。

法華經之結經觀普賢經云「此大乘經典,諸佛納一切功德之秘奧之寶藏,十方及三世諸佛之智慧之眼目,乃至,出生三世諸如來之種。乃至,汝行大乘不斷佛種」。又云「此方等經(大乘經典)是諸佛之眼,諸佛因修行是經得具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之法、報、應三種身從方等(此大乘經典)生,是大法印(此大乘經典是大佛法之証明)印涅槃海(是佛之悟之涅槃海之証明之印)。如此涅槃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而此三種身,人天之福田(正是給人、天帶來福德之田地)」。

夫以釋迦如來一代之顯教密教及大乘小乘二教,若將華嚴、眞言等諸宗之依經往勘之,則或十方臺葉之毘盧遮那佛(華嚴經之時,乃住於蓮華台世界而於十方化現為千之釋迦和百億之小釋迦之毘盧遮那佛之說法),或大集經之時為了讚歎釋尊之說法從十方雲集之諸佛如來,或於般若經說染法淨法融通之空之法門時千佛自十方來示現,或說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之時出現之千二百尊,此等之諸佛但演説其時間上近的(修行)及近的果(佛果)而不顯其久遠之因果(修行及佛果)。所以真言宗等速疾頓成雖説之,然亡失三、五之遠化(三千塵點劫、五百億塵點劫之久遠以來之釋尊之教化),化導之始終(歷經種、熟、脫之眾生化導之始終)削跡不見。華嚴經、大日經等一往見之,華嚴經雖似別圓(於圓教兼說別教),大日經雖似含藏、通、別、圓四教,然再往勘之,則兩經同藏通二教,只說現在之化導而未及別圓。這些經典本有之三因無之(三因佛性內,雖說正因佛性之本有,然不知久遠之下種故,了因、緣因之二佛性未本來具有),以何定成佛之種子呢。而玄奘以後之新譯之譯者等來入漢土之日,見聞天台從法華經拾出之一念三千法門,驚其優秀,或添加於自己所持之經經,或自天竺已受持之由而誇稱之。對此,天台之學者等,或新譯之經同自宗之教而悦,或貴遠(貴遠來之善無畏之真言之教)蔑近(輕蔑自國之天台之教),或捨(根據舊譯之天台宗)取新(而歸依根據新譯之華嚴宗及真言宗),魔心愚心出來。雖這樣,然總之非法華經文底之一念三千佛種者,則即使立有心之有情之即身成佛,又即使合掌禮拜木畫二像之本尊,也只是有名無實也。

  具足與受持與讓與

【第二十回問答】問曰,上之大疑難未聞其會通(「唯有法華經內在一念三千之佛種」之事聽聞了,然果真凡夫之心事實上具足佛界之釋尊,此最大之疑問還沒有明確的解答),如何。答曰,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七示不可思議功德力中云「持此經者即使雖未得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然依靠佛之加護及經法之力用,六波羅蜜修行之功德自然在前(於身具備)」。法華經方便品略開三顯一之時,舍利弗請願云「欲聞具足道」。涅槃經云「妙之梵語薩者,名具足」。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云「薩者六也」。漢土唐代慧均之無依無得大乘四論玄義記云「梵語沙者譯云六,(印度)法以六爲具足義也」。嘉祥大師吉藏之法華義疏云「沙者翻爲具足」。天台大師法華玄義云「薩者梵語,此翻妙」。

對此私加會通(說明)的話,有如(輕慢、冒犯之意)法華經之本文,雖爾(雖然這麼說),可是為了回答質問不得已勉強述說的話,則其文(意)者,釋尊之因行(因位之萬行)果德(果位之徳)之二法,妙法蓮華經五字具足。所以我等凡夫受持信行此五字,則自然讓與(釋尊)之因行和果德之功徳。於是斥退爾前經之不可能,而於法華經許聲聞之成佛,迦葉、目連、迦旃延、須菩提等四大聲聞歡喜而領解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上之領解之話,「我等,己心之聲聞界也,領解此自然成佛也」之歡喜之姿也。法華經方便品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一樣得到妙覺之悟無差別),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教化一切眾生,皆令入真實之佛道」。妙覺釋尊既已讓與因行果德,是以我等與妙覺釋尊同等、同体也,所以妙覺釋尊我等血肉也,其因果功徳非我等之骨髓乎。寶塔品云「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爲供養我及多寶。乃至亦復供養諸來化佛(十方世界來集之分身諸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釋迦、多寶、十方諸佛乃受持、信行妙法五字之我等己心中所具之佛界也。三佛之來集乃為了末法法華經之流布故,所以我等紹繼其護持法華經之跡而受得其功徳;法師品「須臾聞之而受持,即座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正是在說此姿是也。

釋尊於壽量品云「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樣來開顯久遠本果之成道;依此,我等己心所住之釋尊乃五百塵點劫之昔成遂成道,於那本時圓滿相即法、報、應三身之無始之古佛也。又經云「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我為了得此覺修行菩薩道之因行而得之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這樣來開顯久遠之本因行和其壽命;此,我等己心所具之菩薩等之九界也;此乃由於「地涌千界之菩薩,我等己心中無始之古佛釋尊所教化之本眷屬也」。例如太公望、周公旦等者,周武之臣下,武帝亡後,成為幼稚之成王之眷屬(臣下);就如武内大臣,神功皇后之棟樑,同時也是皇后之孫仁徳王子之臣下也。同此,地涌千界之上首之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等四大菩薩,我等己心之菩薩也,守護幼稚之我等。妙樂大師止觀弘決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相稱)此本理,一身一念遍於法界(當知十界眾生之身及其身所置之國土,一念所具之三千諸法也。故釋尊成道之久遠之時相稱此一念三千之本理,釋尊之正報之一身一念遍於法界,其所居之土成寂光土)」。

第五章     末法之本尊

     無常之佛土

這樣,釋尊成道時所居之土娑婆世界成了寂光淨土;相對於此,印度出現之釋尊得覺之後,始自寂滅道場於華嚴經現「蓮華藏世界」,終於沙羅林之涅槃經,五十餘年之間所示之華嚴經之淨土「蓮華藏世界」、真言密教之「密嚴淨土」、法華經見寶塔品之三度淨化娑婆世界之「三變土田」、像法決疑經之四見等之「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等三土及加上寂光土」之四土等,此等諸經所說之淨土皆是成劫(此世界形成)以來即不斷變化之無常之國土所變化出來(暫時出現)之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也,只不過將其取名為阿彌陀佛之安養淨土、藥師如來之淨瑠璃淨土、又大日如來之密嚴淨土等而已。而呈現此等淨土之諸佛皆教主釋尊之變現故,此能變之教主釋尊入涅槃,則所變之諸佛自然隨滅盡。國土又以如是(能變之娑婆無常的話,則所變之化土不用說亦無常也)。

  本門之極理

相對於這樣無常之佛土,今依據本門壽量品之說法所開顯之久遠本時之娑婆世界,離三災(根本之災之火、水、風三災),出四劫(成、住、壞、空四劫之變遷)之常住(永遠)之淨土也。(久遠實成之教主釋尊)既過去不滅未來不生(永遠存在),所化以同体(則其所化之九界眾生和此常住之釋尊乃同體也),此即己心之三千具足,三種之世間也(此本國土妙、本果妙、本因妙三妙一体之境界,正是我等凡夫之己心具足三千法界,具足國土、眾生、五蘊三種世間之姿也)。此等本門一念三千之極理,迹門十四品未説之,於法華經内迹門之階段,時機未熟(時未至機未熟)故歟。

於此本門之肝心之極理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字,(釋尊)猶文殊、藥王等不付囑之,何況其以下乎。但召本化之地涌千界之菩薩,説八品(從地涌出品至囑累品)而付囑之。

  本尊之相貌與出現

其南無妙法蓮華經之本尊之爲體(相貌),久遠實成之本師釋尊常住說法之娑婆世界之上,寶塔居空,塔中之妙法蓮華經之左右,有釋迦牟尼佛、多寶佛、釋尊之脇士上行等四菩薩;權大乘及迹門之釋尊之脇士文殊、彌勒等以四菩薩之眷屬而居末座;其他迹化、他方來集之大小諸菩薩,如萬民之處大地而仰見雲閣月卿(殿上之人及公卿)一樣,禮拜多寶塔中;十方世界來集之釋尊之分身諸佛處大地上,表其乃釋尊垂迹之佛,又諸佛之國土乃娑婆世界垂迹之土故也。如是本尊,在世五十餘年無之,即使說法華經的八年之間,但限八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囑累品第二十二)說之。正像二千年之間,小乘之釋尊以迦葉、阿難爲脇士,權大乘並涅槃、法華經迹門等之釋尊以文殊、普賢等迹化之菩薩爲脇士。此等之佛雖造、畫於正像,然未有壽量之佛(以本化四菩薩為脇士之久遠實成之教主釋尊之佛)。來入末法,始此佛像(久遠之本佛之尊像)可令出現歟。

第六章     末法應流布之法華本門之教

     五重三段

【第二十一回問答】問,正像二千餘年之間,四依之菩薩並人師等,建立以餘佛(阿彌陀、大日、藥師等諸佛)及小乘、權大乘、爾前、迹門之始成正覺之釋尊等為本尊之寺塔,然本門壽量品所開顯之久遠實成之釋尊之本尊並四大菩薩,三國之王臣倶未崇重之,其由請說之;此事雖(大概)聞之,前代未聞之教故,驚動耳目迷惑心意;請重説之,願委細聞之。

答曰,法華經一部八卷二十八品,進則前四味,退則涅槃經等一代諸經,然總括之但一經也。始自寂滅道場終至於般若經,序分也。無量義經、法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十卷,正宗分也。最後之涅槃經等,為了滅後之流通分也。這就是釋尊一代說教之全体分為序、正、流通之三段也。(此為第一重)

次之第二重,於此正宗分之三部經十卷之中亦有序、正、流通之三段。於此,法華經之開經無量義經並法華經之序品,序分也。自方便品第二至於分別功徳品第十七之十九行偈之十五品半,正宗分也。分別功徳品自「現在四信」至於法華經之結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十一品半與一卷(指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流通分也。

又於同樣之法華經等三部經之十卷有二經(可分為迹門和本門二門),各具序、正、流通也。其中,第三重之迹門之三段:無量義經與序品第一,序分也;自方便品第二至於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八品,正宗分也;自法師品第十至於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品流通分也。論其迹門之教主,始成正覺之佛,説本無今有之百界千如(未開顯久遠之本地故,其佛界乃本無今有,但儘管其所說不能免於本無今有,然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之法門始說故),所以為超過已說之爾前經、今說之無量義經、當說之涅槃經之隨佛自意而說之難信難解之正法也。尋過去之結縁則大通十六之時,下佛果之下種,進者以華嚴經等前四味爲助縁,令覺知大通之種子。此非佛之本意,但毒發等之一分也(又於迹門明佛與眾生之因緣,則如化城喻品第七所說的,三千塵點劫之昔,受生為大通智勝佛之第十六王子之釋尊,出家修菩薩行之時說法華經,開始於眾生下佛種,佛之眾生教化於焉開始。此眾生中機根勝者有之,以法華經以前之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之前四味之諸經為助緣,而開發覺悟過去大通智勝佛時所下之佛種,並得脫益。然而此和依法華經之說示而令眾生始得脫之釋尊之本意相違。此種情形可說為毒發,就好像毒直接發作而滅煩惱之身一樣,結果,未待法華經就得到了解脫者也,此例外之一種也)。與此相對的,二乘、凡夫等乃是「以前四味為助緣徐徐調機根,漸漸地來至法華會座而顯種子,遂開顯(過去之下種結實而開顯佛種)」之(法華經之正機)是也。又無過去之下種,於釋尊在世靈山說法之時,始聞迹門八品之人天等,或聞一句一偈等而為下種(受得下種益),或更調熟其佛種,或進展至解脱,或至結經普賢經、涅槃經等而得熟脫之益,或於釋尊入滅後之正像末等以小乘權大乘等爲緣而入法華經之覺;此等之眾生得熟脫之益之情形,就例如前述之釋尊在世時,接受法華以前之四味之教而得益之毒發者一樣。

又第四重之本門十四品一經中亦有序、正、流通三段。即涌出品之前半品爲序分,壽量品與前後之二半(涌出品後半及分別功德品之前半)此一品二半爲正宗分,其餘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十一品半及結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一卷為流通分也。論其教主(於此本門正宗之一品二半所開顯之教主)則非始成正覺之釋尊,而是五百塵點劫之久遠之昔已成道之久遠實成之釋尊也。從而所説之法門與迹門之本無今有之百界千如之法門亦如天地(隔如天地)。於十界久遠之上國土世間既顯(即非只顯正報之十界之久遠常住,連依報之國土世間之常住都顯,三千世間之永遠性被確立故),一念三千殆隔竹膜矣(此本門之教相門之一念三千與觀心門之事之一念三千之間已經是只隔竹之內膜矣)。又迹門並前四味之爾前經、無量義經、涅槃經等之已、今、當之三説悉隨他意(對應眾生之機根之方便之教),所以易信易解;相對於此,本門之教乃三説之外(超過已今當三說)之難信難解、隨自意(只明佛之本意之隨自意之真實義)也。

又最後之第五重,於如上之通常本門之三段外,有更進一步改變觀點的本門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法三段。自過去三千塵點劫之大通佛之時,第十六王子釋迦菩薩說法華經以後之經典,乃至現在之釋尊所說之華嚴經等之前四味之諸經,乃至法華經迹門十四品、涅槃經等之一代五十餘年之諸經,且非只如此,十方三世諸佛之微塵之經經,皆是為了顯說法華經之壽量品及其所詮之佛種妙法五字(妙法蓮華經)之序分也。詮顯此佛種妙法五字之如來壽量品一品及其前後二半之「一品二半」以外之諸經,相對於此「一品二半」,名小乘教、邪見教(非如來之正見故)未得道教(沒說「得道之根本」之「種、熟、脫之始終」故)、覆相教(未開顯久遠之本地故)是也。若論其機(接受此等之教之機根)則徳薄(忘失佛種之恩德故德薄)垢重(見思煩惱之垢重)、幼稚(不知久遠之本佛故幼稚)、貧窮(不持佛種故貧窮)、孤露(無法感受本佛之慈悲故孤露),總之不知(指久遠之釋尊)故而同禽獸也。像這樣,爾前、迹門所說之圓教尚非成佛之真因,況大日經等諸小乘經,更何況是「傳承華嚴、眞言等七宗之印度之論師及漢土、日本之人師」依自己之見解所立之宗旨。此等諸宗所依之諸經典,即使(寬容、肯定)而論之,亦不出前三教(藏、通、別三教),若(嚴格、否定)而云之,則同藏通二教。設此等諸經有說速疾頓成之義等而誇法稱甚深,然未論(未示)本佛之化道之久遠以來之種熟脱之三益故,還同灰斷,化無始終是也(此就正如妙樂大師於文句記所指摘的「未明釋尊化道之全容故,還同藏教及通教之二乘之灰身滅智而色心共歸於無,並將此當作悟」一樣)。譬如雖爲高貴之王女而懷妊畜種,則其子尚劣旃陀羅也。

 末法為正與種脫相對

此等且閣之(經由以上之說明,應可納得本門壽量品及其所詮之佛種妙法蓮華經五字於佛教全体中具有怎樣的位置了,所以在此讓我們將話回到本題)。迹門十四品之正宗八品(方便品第二至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一往從經文上見之,以救濟在世得脫之二乘爲(主要目的),以菩薩、凡夫之救濟爲(第二義)。然再往勘之(改以八品全体之真意來思考時),則其目標非二乘及菩薩,而是凡夫,並以正像末之凡夫(救濟釋尊滅後之正、像、末三時之凡夫)爲(目標)。又正像末三時之中,以末法之始爲正中之正(末法之始之凡夫為救濟對象之中心)。

【第二十二回問答】問曰,其証如何。答曰,迹門流通分之法師品第十云「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說佛滅後正是怨嫉多,而怨嫉多之事,正是正法更流布之証據也。寶塔品云「令法久住,乃至,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來化佛,當知此意(須要知道想於未來世弘通此經典者之決意)」等,這樣示法華經乃救濟未來之眾生之經典。又勸持品「恐怖惡世中」示加迫害於弘通此經者之景況,來勸末代之受持;安樂行品為了「於後末世 法欲滅時」修行法華經之初心之行者,說安樂地弘此經之方法;此等可見之。連迹門都如是說「滅後末法為正意」。

以本門論之,則序、正、流通之三段一向以末法之初爲正機(末法之初之人人為救濟之對象)。所謂一往從經文上見之時,以久種爲下種(對於在久遠之過去下了佛種之眾生),大通、前四味、迹門爲熟(因大通智勝佛之第十六王子之釋迦菩薩之法華經之說法至今日釋尊法華經以前四十二年之諸經及法華經迹門之說法而調熟機根),至本門令登等妙(至本門之一品二半,令登等覺、妙覺之極位)而令蒙脫益。然再往見之(改以其真意來拜見時),則不似迹門只於流通分說末法為正之意,本門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倶以末法之始爲(正意)。在世之本門(釋尊於靈鷲山所說之法華經本門之正宗分之教)與末法之初應弘之流通分之教一同純圓(純粹之圓教)也;但彼脱,此種也(相對於釋尊在世之本門乃對過去接受下種之眾生令其蒙受解脫之利益之時,末法之初乃對未持「過去下種」之眾生下佛種之時也);彼一品二半,此但題目之五字也(所以在世之本門之正宗分說一品二半之教法,流通分之末法之初但宣布題目五字妙法蓮華經之末法下種之要法也)。

   為了滅後末法說本門之教

【第二十三回問答】問曰,法華經本門,序、正、流通之三段皆以末法為正意,其証文如何。答云,涌出品云「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超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允許)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指上允許之事),當於此土而廣説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然此涌出品之經文與迹門流通分自法師品以下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持品、安樂行品五品之經文相對照時,前後水火也。即寶塔品之末云「佛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説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此設雖爲教主釋尊一佛獎勸(法華之弘通),然藥王等二萬大菩薩、梵帝、日月、四天等也應尊重此佛勅吧,加之多寶佛、十方分身諸佛作爲客佛又諫曉之(助釋尊獎勸大眾於此娑婆世界弘通法華經)。八十萬億那由佗諸菩薩等聞此慇懃之付囑,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之誓言。此等(完全)是爲了響應佛意(釋尊獎勸之御心)也。

而須臾之間佛語相違,於涌出品「止善男子」這樣制止過八恒沙之菩薩們此土滅後弘經之發願;菩薩們無法推測佛意,進退惟谷,這樣的佛語相違凡智不及(凡人之智慧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也。

天台智者大師,作前三(佛止過八恒沙之他方菩薩之弘經之三個理由)後三(佛召本化之地涌菩薩之三個理由)之六釋(說明)之。所詮(總之):「迹化(受迹佛教化之菩薩)、他方國土來之大菩薩等,以我内証(內心証得)之壽量品之教不可授與。末法之初既是謗法之國又是惡機(誹謗正法之惡機根之人充滿國土)故,彼等(指過八恒沙之菩薩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弘通,故止之,而召出久遠之昔受本佛教化之地涌千界之大菩薩,以壽量品之肝心妙法蓮華經五字,令授與閻浮之眾生也,於此明示本門之教以末法為正意之旨。又迹化之大眾(菩薩們)非久遠之昔跟隨釋尊初發心之本化之弟子等故也,亦是制止之理由也」。天台大師法華文句云「地涌之菩薩們是我久遠以來之本弟子,所以(應該,很適合)弘我之本法」。妙樂文句記云「(本化之弟子)弘(久遠之釋尊)法,有世界益」。又道暹之文句輔正記云「以應弘之法是久成(久遠証得)之法故,佛付久成(久遠以來)之(弟子)」。

又入本門之正宗分,聞佛說「地涌菩薩等,久遠以來之我弟子也」,彌勒菩薩疑請云,經云「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説,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初心)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如同二十五歲年青人之佛指如同百歲之老人之威容具備之地涌菩薩等說「我弟子也」),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願世尊,願爲解説,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文之意(在說),接下來之壽量品所說之法門,乃彌勒菩薩為了佛滅後之人人請佛釋疑,而佛所說之法門也。

壽量品良醫之譬喻云「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乃至,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倶好,即便服之,病盡除癒」。此不失本心之子者,乃是於久遠之過去下過佛種,並與大通智勝佛之第十六王子釋迦菩薩結緣以來,乃至從今日之釋尊受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前四味之諸經及法華經迹門等之教而調熟機根之一切菩薩、二乘、人天等是也,於聞法華經本門之教(即便服之)而得道脫益(病盡除癒)之人人是也。接著(壽量品)又云「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乃至,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乃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病癒)。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良醫之佛思無論如何也要救之失本心之子者,佛滅後之眾生外無他也。又本門流通分之分別功徳品第十七云「惡世末法時」,可見佛之御心即使滅後仍然向著末法之眾生。

第七章     末法弘通之導師  

  四種之四依

【第二十四回問答】問曰,此經文之「遣使還告」如何(是何意思呢)。答曰,使者,釋尊入滅後之四依之導師也。四依者,眾生作為所依之導師之事也,有初依、二依、三依、四依之四階段,又有如下四類。一、小乘之四依大部分於正法前五百年出現。二、大乘之四依大部分於正法後五百年出現。三、法華經迹門之四依大部分於像法一千年出現,少部分於末法之初出現。四、法華經本門之四依乃地涌千界之菩薩,末法之始必可出現。

  遣使還告與神力別付

因此今之「遣使還告」之使者,地涌菩薩也。而「是好良藥」,壽量品之肝要,具「名體宗用教」之五重玄義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此良藥佛猶不授與迹化之菩薩,何況他方世界來之菩薩乎。

相對於此迹化、他方之菩薩,本門之流通分如來神力品一開頭就云「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指娑婆世界),當廣説此經』」這樣立本化菩薩之誓。天台大師於法華文句釋此經文云「此神力品(只之意)見從下方出現之本化之菩薩發誓」。道暹於輔正記云「付囑者,此經唯付下方涌出之菩薩。何故爾,由法是久成之法故,付久成之人」。夫文殊師利菩薩,東方金色世界不動佛之弟子;觀音,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之弟子;藥王菩薩,過去之日月淨明徳佛之弟子;普賢菩薩,東方淨妙國寶威德淨王佛之弟子;一往(大凡是)爲扶釋尊之行化而來入娑婆世界之菩薩,本來於此娑婆世界無深之因緣也;又亦是受爾前經、法華經迹門之教主之垂迹佛所教化之菩薩也;所以當然非久遠之本法所傳持之人,故不足為末法之弘法(弘法華經)者歟。

釋尊接受了上之本化之發誓後,(如來神力品接著)云「爾時世尊,乃至,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象徵不妄語之大神力)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夫顯教密教二道、一切大小乘經中,釋迦和十方分身諸佛並坐,共舌相至梵天來証明教法之真實之經文無之。阿彌陀經,雖六方諸佛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來讚歎念佛,然有名無實(這只是釋尊介紹其樣子,實際上這樣的事實並沒有現前)。又般若經,雖釋尊出廣長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並從舌放光明而説般若,然此全非為了證明教法之真實。此阿彌陀經、般若經皆為兼帶方便之未顯真實之教,覆相(隱覆)久遠之本事故也,乃無法証明真實之物也。

如是現諸經未有之十神力後,釋尊對地涌菩薩囑累妙法之五字云,(神力品)云「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爲囑累汝等故,説受持此經之功徳,猶不能盡。今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教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真理),如來一切甚深之(因果功德),皆於此經宣示顯説』」。就此經文天台於法華文句云「從『爾時佛告上行』以下,第三次明示結要之付囑也」這樣注釋,示四句之要法為對地涌菩薩所付之法也。又傳教大師於法華秀句云「又神力品云,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乃至,宣示顯説已上經文。由此經文可明白知道:果分(久遠之如來)之一切所有之法,果分之一切自在神力,果分之一切秘要之藏,果分之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法華宣示顯説也」這樣注釋,因此可知四句之要法乃久遠本佛之本法也。這樣來思考時,此十神力乃是為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授與上行、安立行、淨行、無邊行等四大菩薩」而出現的。天台大師就十神力有如下之解釋:前五神力是爲了在世之眾生,後五神力是爲了釋尊滅後之眾生。雖爾,再往論之,則一向爲滅後而出現也。故次下之偈文云「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總付囑與「捃拾遺漏」之付囑

接著釋尊於次下之囑累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乃至,今以付囑汝等』」這樣作了總付囑。以地涌菩薩爲頭(為首),迹化、他方乃至梵釋、四天等,對其囑累此經。如此,對滅後末法之付囑之儀式終了故,釋尊接著說「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乃至,多寶佛塔還可如(原來那樣關閉門扉)」。囑累品後之藥王品以下一直到經末之六品,乃至涅槃經等,接受結要付囑之地涌菩薩去了;爲了留下來之迹化之(菩薩)、他方之菩薩等,釋尊(再度)付囑(此經)。有拾取遺漏付囑者之意思,所以稱捃拾遺漏之付囑是也。

第八章     地涌菩薩之末法出現與本尊建立 

  地涌菩薩正像不出現之理由

【第二十五回問答】疑云,正像二千年之間,地涌千界出現閻浮提流通此經乎。答曰,不爾。

【第二十六回問答】驚云,法華經一部(特別是)本門之教是以佛滅後之流通爲根本目的,為此故,結教法之全体於四句之要法,而首先授與地涌千界之菩薩,既然如此,為何地涌菩薩沒有於正像出現而弘通此經呢。答云,不宣(其理由不說)。

【第二十七回問答】重問云,如何(這是為什麼呢)。答,不宣之(其理由不能說)。

【第二十八回問答】又重問,如何(為什麼不能說呢)。答曰,宣之(若說明其理由),則一切世間諸人必加迫害於我,恰如威音王佛滅後之末法時代,增上慢之四眾迫害不輕菩薩而犯了謗法之罪,因為此故,而招大地獄之苦一樣,恐招同樣之結果也;又我弟子中,其理由即使只是粗説之,然聽了的人皆當會誹謗我,所以只好默止了。

【第二十九回問答】求云,不説則汝墮惜說法門之慳貪之罪。答曰,進退惟谷,試粗説之。法師品云「況滅度後」,滅後正像末中以末法怨嫉最多,故除了本化之菩薩以外無法承担其流通。壽量品云「今留在此」,分別功徳品云「惡世末法時」,藥王品云「後五百歲於閻浮提廣宣流布」等等,皆是在明示法華經是於後五百歲之末法惡世中流布的。又涅槃經梵行品云「譬如七子,父母非不平等,然於病者,心則偏重」。以以上五個經文作為明鏡來推知佛意,知佛出世非爲靈山八年聽聞法華經之諸人,而是爲正像末之人也。又非爲正像二千年之人,而是為末法之始之如我者而出現也。涅槃經云「然於病者」指滅後末法之初法華經之誹謗者也。「今留在此」者指為了「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失本心之子,末法之凡夫)也。

地涌千界不出於正像(理由):正法一千年之間乃小乘、權大乘流布之時代也,所以法華經可授與之機根及可說之時共無之。故迦葉、阿難及馬鳴、龍樹等四依之大士以小乘、權大乘爲緣,在世之下種令脱之(調熟眾生於佛在世之一品二半所下之佛種,將人人導向解脫)。此乃若於此時期說法華經,則因不合機根,反而會多誹謗之人,還可破熟益(調熟佛種之目的)故,不説之。這就例如釋尊在世之前四味之調機根之時期不說法華經一樣也。接著像法之中末(中頃),觀音、藥王示現南岳、天台等而出現【像法之末期藥王又示現傳教大師而出現】,來弘通法華經,以迹門爲(表),以本門爲裏,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盡其義。但論理具(「眾生之一念具備三千世間」之道理),而對於實際上末代凡夫之劣心具備佛界這樣的事具,及為了實現此事具之事行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五字並本門之本尊,未廣(弘通)之。總之:即使有圓機(少許之人有純粹信受法華經本門之教之機根)也無圓時(本門之教可流布之末法這樣的時)故也。

  地涌菩薩出現之必然  

今末法之初,以小打大以權破實,東西共失之(無東西之分別),天地顛倒(天地顛倒地來認識,是這樣的謗法惡世),迹化(弘法華迹門之教)之四依之導師因無法忍受謗法者之迫害,隱而不現前,又諸天棄其國不守護之。此時地涌菩薩始出現於世,但以妙法蓮華經五字之良藥令服幼稚(令末代幼稚之眾生服用)。於是人人反逆誹謗正法之五字,而一旦得到謗法之罪,則成為以後受救之緣,這就如妙樂大師所說的「因謗墮惡,必因得益」(因謗法之科而墮惡道者,必因謗法之因緣而得益)是也。我弟子等啊,好好思惟之吧。地涌千界乃久遠之昔跟隨教主釋尊初發心,自是以來續仕師至今之弟子也。雖然如此,可是寂滅道場(釋尊成道後不久說華嚴經之會座)不來,雙林最後(即將入滅之前之沙羅雙林最後之涅槃經之會座)亦不訪,也只好讓人非難有不孝之失了。又即使釋尊出世之本懷之法華經,迹門十四品不來,就連本門十四品自藥王品第二十三以降之六品也完全離去,但僅涌出品第十五至囑累品第二十二之八品之間來還(有在會座上)。如是高貴之大菩薩,約束於三佛而受持之(與釋迦、多寶、十方分身諸佛等三佛約束於滅後末法弘通,而受持妙法五字之要法故);末法之初可不出歟。當知,末法之初此四菩薩出現,現折伏時(以折伏之姿弘教時),成賢王而誡責愚王;行攝受時(示攝受之相而修行時),成僧而弘持(受持弘通)正法。

 本尊建立與瑞相

【第三十回問答】問曰,關於此事,佛之未來記之記文云何(如何說呢)。答曰,如前所引,藥王品第二十三云「後五百歲於閻浮提廣宣流布」。天台大師於法華文句釋云「後五百歲遠(受惠)妙道」。妙樂大師於文句記釋云「末法之初(眼晴看不見的)(下種益)不無」。傳教大師則云「正像稍過已,末法(甚之意)有近」。「末法太有近」之釋,云我時(指傳教大師之時)非弘法華經之正時之意也。傳教大師記日本末法之始云「語代則正法形骸化之像法時代之終,正法滅盡之末法時代之初,(問)(國土)則唐東(靺鞨國,匈奴之一支)西,(考究)當時之人如何,則五濁充滿之惡世中生,互相鬪諍展開之時。(法師品)云,此法華經之弘通,佛在世猶多怨嫉況滅度後,此言良有以也」。此釋「鬪諍之時」,今指自界叛逆、蒙古西海侵逼之二難也。

此時「地涌千界出現而成為本門教主釋尊之脇士」之一閻浮提第一之本尊可建立於此日本國。月支、震旦未有此本尊。儘管日本國之上宮(聖德太子)建立了四天王寺,然法華本門之教主造立之時未來故,以與娑婆世界之眾生無緣之他方之阿彌陀佛爲本尊;又聖武天皇建立東大寺於奈良,本尊為華嚴經之教主盧遮那佛也;所以均未顯法華經之實義。其後傳教大師將天台宗帶至日本國,始粗顯示法華經之實義;雖爾,然本門之本尊可立之時未來之故,建立東方鵞王(藥師如來為根本中堂之本尊)而不顯以本門之四菩薩為脇士之本尊。總之:此等皆是爲了地涌千界之菩薩而讓與此閻浮第一之本尊故也。此菩薩蒙佛勅於末法弘通法華經,今近在大地之下待命。若此等地涌菩薩正像之時代無時故未出現,而今末法又不出來的話,則大妄語之大士也;又三佛之未來記亦同泡沫也。

以此惟之,正像無出來像正嘉元年之大地震、文永元年之大彗星等,而末法有之,此等非金翅鳥、修羅、龍神等引起之動變,(完全是)四大菩薩可令出現之先兆歟。天台法華文句云「見雨猛知龍大,見花盛知池深」。妙樂文句記云「智人知起,蛇自識蛇(有智慧之人知事物之起之由來,唯蛇自識蛇之道)」。就如天晴則地明之道理,(深知)法華者可得世法(可得知天變地夭等世法之含意)歟。

第九章     總結

於不識一念三千法門者,佛起大慈悲;於妙法蓮華經五字之内裹此一念三千之珠;令懸於末代幼稚之頸。四大菩薩之守護此人,與太公望、周公旦之攝扶幼稚之周成王,商山之東園公等四皓之侍奉年輕之漢惠帝不異者也。

 

文永十年〈太歲癸酉〉卯月(四月)二十五日                 注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