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1272.頃 持妙法華問答抄


 

[解題]

日健之『御書鈔』及日重之『見聞愚案記』有「本抄為日持〈六老僧之一〉作但有宗祖之印可,故入於錄內」之記述。『錄內啟蒙』亦沿襲之。

前半以問答体示『法華經』乃一代說教中最勝之事。其中借「有人師云」呈上如下之問難:『無量義經』之「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者,是就於『法華經』始作佛之二乘而說的,對爾前得道之菩薩而言非「未顯真實」也。對此,以「此乃法相宗德一之邪義」來摒退之。此讓人連想到與「1272.頃 顯謗法抄」「有人云」以下之文之關聯。

後半則對在前段之問答中已理解了『法華經』乃最勝之事之問者更進一步之「於『法華經』成佛之方軌為何呢」之提問,以後段之全部來作回答。即上根上機者觀法修行雖是理所當然,但下根下機則信心乃肝要也,捨我慢偏執,妙法蓮華經信受唱題而期「現世安穩 後生善處」實為最重要之事也,又應勸他人也信受唱題,則必可成為今生人界之緬懷。

[年系]

本抄見不到年次之記載。『境妙庵目錄』、『日諦目錄』為建治二年,『日明目錄』為建長五年,『日騰目錄』為不明,『日蓮聖人御遺文講義』為弘安三年,校訂後成為建治二年, 『高祖遺文錄』為弘長三年然又介紹說「所以難考」。『定本』、『新定』亦為弘長三年〈公元一二六三年〉。

本抄從內容看不出有特定年系之記述,且有「日持代筆宗祖印可」之傳說,內容自体不無問題,故要特定年系困難也。但若硬要推測的話,則第一如在解題所述的,有與「1272.頃 顯謗法抄」同文意之文,第二文中有智証『授決集』之肯定之引文,對智証肯定之引文在真撰御書大約持續到「開目抄」,故作為文永九年頃想應是妥當也。

[對告]

不明。

[寫本]

千葉縣平賀本土寺藏『平賀本』所收。

 

持妙法華問答抄                     文永九年頃    五一

                                           

抑,受得人身,又碰巧能夠聽聞到佛法,實稀有之事也。然而法有淺深,人有高下,應修行何法才能速成佛歟。願聞其道。答云,家家有尊勝,國國有高貴雖皆貴其君,崇其親,然豈勝於國王乎。爰知,大【乘】、【乘】、【經】、【經】雖有家家之諍,然一代聖教之中,法華獨勝也,是頓証菩提之指南,直至道場之車輪也。

疑云,人師乃得經論之心而作釋者也。若然,則宗宗之人師依各各之經而作釋、立義,而志「証得菩提」,何會有虛言乎。然而卻言法華獨勝,此豈非心胸狹窄之思乎。答云,若言法華獨勝是心窄的話,則像釋尊這樣心窄之人,世中無也。此何誤之甚耶。【今】就且引一經、一流之釋而令覺其迷吧。無量義經云「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聞此文,大莊嚴等八萬菩薩一同領解「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無上菩提」。此文之心在云,若依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之四十餘年之經,縱令如何地唱念佛、持禪宗而願佛道,則即使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也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之事。不僅如此,法華經方便品說「釋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樣來云

持妙法華問答抄                                                    

 

持妙法華問答抄                                                    

唯此經是真實也又於第二卷之譬喻品】「唯我一人,能為救護」這樣教示,並「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這樣說,文之心在謂,只釋尊一人能救護此娑婆世界,唯願受持法華經,餘經則連一偈都不受;又云「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乃至,其人命終,入阿鼻獄」,此文之心在說,若人不信此經而背離此經的話,則斷一切世間之佛種也,其人命終當墮入無間地獄。天台【大師】承此等之文,而判給【譬喻品之】「【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之詞正是依於此【等之經】文也。若唯憑人師之釋而不依佛說,則為何要稱名云佛法耶。誠是言語道斷也。依之,智証大師釋云「云經無大小,理無偏圓,【若是這樣】一切依人【之所云】,則佛說無用也」。【又】天台「若深有所以(若有深理),復與修多羅(經典)合者,錄而用之。無文無義,不可信受」這樣判給,又云「無文証者,悉是邪謂」。對此您如何心得呢。

問云,人師之釋雖是如此,但爾前諸經中,亦有說「此經第一」,亦有宣「諸經之王」者。若爾,則即使是佛說也不可用歟,如何。答云,設縱使【於爾前經有】說「此經第一」、「諸經之王」,但也皆是權教也。【因此】不可依其語。依之,佛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妙樂大師釋云「縱有經云諸經之王,不云『已經當』說最為第一。【爾前經為】兼但對帶【之權法】,【故】其義可知」。此釋之心在釋云,設縱有經云「諸經之王」,但若不云前說之經及後說之經中此經勝,則應知【其】乃方便之經也。所以爾前經之習【慣】,不云於今說之經後,又當說經【典】也。唯法華經正是最後之極說故,【因此】說「已今當」中此經獨勝也。所以【妙樂大師】釋云「唯至法華,(明)前教意而顯今教意」,可見到了法華經才確定了如來之本意及教化之儀式。依之,天台云「如來成道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至】法華始顯真實」。此文之心是在釋,如來出世四十餘年間不顯真實之法,至法華經始顯成佛之實道。

問云,云「已今當」中法華經勝之事,或許是吧。但是有人師云「云『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者,是為了於法華經成佛之聲聞而說的。『未顯真實』不可云是為了【於】爾前【經】得益(得覺)之菩薩而說的」,這樣說之義,該如何來心得呢。答云,法華經是為了二乘【而說之經典】,不是為了菩薩,因此云「未顯真實」之事應限二乘,這樣說者德一大師之義歟。此【人】法相宗之人也。傳教大師破此事云「現在之粗食者(喻只食三乘之粗味而不知一乘之妙味之人),作偽章數卷而謗法謗人,何可不墮地獄乎」,德一大師,其語被責,舌裂成八瓣而死去。但德一「『未顯真實』之經文是

持妙法華問答抄                                                    

 

持妙法華問答抄                                                    

為了二乘」這樣云者,有得一理也。其故,如來布教之元旨本是為了二乘也。一代之化儀(頓、漸、秘密、不定之說法教化之儀式)、三周(法說、譬說、因緣說之三周說法)之善巧,皆以二乘為正意。所以於華嚴經,縱使地獄之眾生成佛,但二乘也不能成佛,這樣嫌;於方等經,如高峰不生蓮一樣,二乘佛種焦故,這樣云;於般若經,五逆罪者可成佛,但二乘不能成就,這樣被捨棄。以這樣被嫌捨者之成佛,作為如來 之本意,作為法華經之規模。依之,天台云「華嚴【經】大品【般若經】不能治之(不能救阿羅漢),唯有法華,能令無學(指阿羅漢),還生善根,得成佛道,所以稱妙。又闡提有心【故】,猶可作佛。二乘滅智【故】,心不可生,法華能治,復稱為妙」。此文之心,不及詳說。【但以此當】誠知矣,華嚴、方等、大品等法藥亦不能醫治二乘之重病。又爾前經,雖連三惡道之罪人都許其作菩薩,然卻不許於二乘。依之,妙樂大師釋云「餘趣會實,諸經或有,二乘全無(三惡道之人成佛之事,諸經或有說之,然全無說到二乘)。故合菩薩,對於二乘,從難而說(故三惡道之人與菩薩共成佛,但說二乘不能成佛,以此示二乘作佛是如何困難之事也)」。非只此也,「二乘之作佛正是在顯一切眾生之成佛也」,天台這樣判給。【阿】修羅渡大海非難事,但嬰兒要投力士,談何容易。若然,則爾前經雖有說有佛性之種者可成佛,然未說焦種者可作佛;而能輕易醫治如斯之重病者,獨法華之良藥也。汝若想要成佛,則只須倒慢幢、捨忿杖,而一心一意歸於一乘。名聞名利,今生之飾;我慢偏執,後生之絆也。嗚呼,應恥應恥,當恐當恐。

問云,以一察萬之事故,粗粗聞法華之所以,耳目始明也。但法華經應如何心得才可速到菩提之岸耶。傳聞,於一念三千之大虛(廣大之空)惠日(佛智之日輪)無曇,【所以】於一心三觀之廣池,智水無濁之人方是能堪此修行之機【根】。然而我於南都之修學未努力精進故,暗於瑜伽【論】、唯識【論】;於北嶺(延曆寺)之學文亦未凝眼,故迷於【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對天台、法相兩宗,可說如頭蒙著甕而向壁一樣,完全不知道。因此既遺漏於法華之機【根】矣,該如何才好呢。答云,說只有利智精進(智慧勝)又能觀法修行之人方是法華之機,而無智之人非此機,這樣來妨礙者,當世學者之所行也。此【可說】還為愚痴邪見之至極也。【法華經乃】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之教故,所以上根上機【之人】觀念觀法可然也(可以觀念觀法來修行),而下根下機【之人】則唯信心是肝要也。所以【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說「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無論如何,應信法華經而期次生能夠參拜佛前。譬如高岸之下有人,見其不能登上來,【於是】岸上

持妙法華問答抄                                                    

 

持妙法華問答抄                                                    

有人放下繩子云「抓住此繩,讓我將你拉上岸」,雖這樣言,然【高岸下之人】卻懷疑拉的人之力,又疑繩弱,而不將此繩取納於手中。這樣如何得以登到岸上呢。若隨其詞,伸手取此繩的話,則當立即得以登於岸上。疑「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法華經譬喻品之文)」之佛之御力,又疑「以信得入(法華經神力品之文)」之法華經之教之繩,而不奉唱「【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法華經神力品之文)」之妙法的話,則【我】力不及,【而彼要】登菩提之岸之事當難矣。「不信」者【正是】墮在泥梨(地獄)之根元也。因此(法華經涌出品)說「生疑不信者 則當墮惡道」。受【得】難受之人身,值難值之佛法,豈可虛度哉。而同樣是取信的話,則又大小權實之中,諸佛出世之本意、眾生成佛之直道之一乘【法華經】,才是應信者也。

所持之御經勝諸經的話,則能持之人亦勝諸人。爰以(法華經藥王品)云「能持是經者 於一切眾生中 亦為第一」這樣說給。大聖【釋尊】之金言不可疑也。然而人不見不知此理,遂令致力名聞、狐疑、偏執,是為墮獄之(業因)也。只願持法華經,而名流十方佛陀之願海,譽施三世菩薩之慈天。然,則奉持法華經之人,是以天龍八部及諸大菩薩作為我眷屬者也。不只此也,又「因身」之肉團備「果滿」之佛眼,有為(依因、緣和合而生滅之物,無常之意)之凡膚著無為(非依因緣而有之物,是離生滅變化之存在,為「絕對不變之理法及絕對常住之涅槃」之異名)之聖衣故,不恐三途(因惡業,亡者必行之三途,即火途、刀途、血途,依次配當於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不憚八難(指妨礙佛道修行之八個障礙)。並登七方便山之頂而拂九法界之【迷】雲,當花開於無垢地(指離煩惱之穢之心)之園,而月明於法性之空歟。有「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之文憑,無疑「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之說。「一念信解」之功德超越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之【修】行,「五十展轉」之隨喜勝過八十年之布施。頓証菩提之教遙(優秀於)群典,顯本遠壽(釋尊之久遠之本地)之說永絕諸乘(其他之經典完全看不到)。爰以八歲之龍女從大海來而示經力於剎那【即身成佛】,本化之上行從大地涌出而顯佛壽於久遠。【法華經乃】言語道斷(用言語表現之道已斷,喻法華經之真理深遠,無法用言語來說明)之經王,心行所滅(心行之所已滅,謂人之心之作用所不及,喻真理深奧,無法用思想及概念來捉住)之妙法也。

然而忽視此【實】理,而令等同於餘經,可謂謗法之至,大罪之至極也。【其大罪實】無可取譬之物,即使以佛之神變又何能說盡,縱菩薩之智力又如何可計量歟。

持妙法華問答抄                                                    

 

持妙法華問答抄                                                    

因此【法華經】譬喻品云「【謗斯經者】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文之心在說,即使只一度背離法華經之人,其罪縱是窮劫亦難說盡。所以亦漏於三世諸佛之化導,亦見捨於恒沙如來之法門,入於(暗)而更冥中,如何得免阿鼻大城之苦患歟。有心之人可不恐長劫之悲乎。爰以【法華】經【譬喻品】云「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文之心在云,見持讀法華經者,輕之、賤之、憎之、嫉之,而懷結恨,其人命終入阿鼻大城。大聖(佛)之金言,誰可不恐乎。「正直捨方便」之明文,豈可疑乎。然而人皆背經文,世悉迷法理。汝何隨惡友之教乎。因此,信受邪師之法者,名「飲毒者」也,天台這樣釋給。汝應好好慎之、慎之。仔細見世間,雖說貴法【華經】,然於持法華經之人則萬人憎之。汝甚迷於【佛】法之【根】源。若問為何這樣說,則一切草木皆從地生出也。以是思之,則一切佛法當又依【說佛法之】人而弘也。依之,天台釋云「佛世(佛在世)猶(依)人顯法,末代何云法雖貴然人賤耶」。因此所持之法第一的話,則持之人隨而當然為第一也。若然,則毀其人即是毀其法也。【就如同】賤其子即是賤其親也。爰知矣,當世之人,詞與心總是不相合,就如同以孝經打其親一樣。豈雖有冥之照覽(神佛之照覽),卻不以此為恥歟。地獄之苦可畏可畏,應慎應慎。縱望上根亦不可卑下,不捨下根是本懷也。【相反的】縱望下根亦不可憍慢;縱為上根亦有漏於佛之救之事,【此乃起慢心而】不致信心故也。

(一般說來)雖想歸故里,然道絕緣無的話,則起程之心亦會漸疏,雖戀慕其人,然無憑無契的話,則等待之思亦會消失一樣,勝彼月卿雲客(即月卿雲閣,公卿貴族之意)之靈山淨土之行雖(只要持法華經則立即可前往),卻猶未起程,【釋尊】「我即是父」之柔軟之御姿雖可拜見,卻猶未拜見。是豈非誠為腐(衣袖)焦胸之歎耶,以致連漸暮天空之雲色、黎明時分之月光都會引起思念之情也。不管怎樣,一定要掛心後世,無論是花之春、還是雪之朝,請思此事,又無論是風騷動、還是叢雲所覆之傍晚,都不可有或忘之隙。就像出息不待入息(吐氣又吸氣)一樣,無論何時節勿忘「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之文)」之悲願,無論何日月不可不持「無一不成佛(法華經方便品之文)」之御經。昨日成今日,去年成今年,是豈非所期之餘命(皆在數餘命)耶。總之雖說是數過去之日月而知所積之年歲,然今後一日片時,誰可知命之數歟。雖知今已近臨終,然著於我慢偏執、名聞利養而未奉唱妙法,誠是極無志氣之事也。這樣之人,雖說是皆成佛道之御法,然此人如何可成佛道呢。請思維一下「無心之人之袖【不會涔著淚水】,

持妙法華問答抄                                                    

 

持妙法華問答抄                                                    一○

月豈隨便宿之」這首古歌吧。又此命不過一念故,因此佛說給「一念隨喜」之功德。若是期【人之命有】二念三念,則不可云為平等大慧之本誓、頓教一乘皆成佛之法。【法華】流布之時及於末世法滅,機則納五逆謗法。故應起頓証菩提之心,不可委身於狐疑執著之邪見。

生涯無幾,若思維一下,則【不過】一夜暫時之宿也,忘此【道理】又能讓我們得幾許之名利歟。又縱使得到,也只是夢中之榮華,非珍貴之樂也,當只是【聽】任先世之業因之營【造】也。要察覺世間之無常,可說觸於耳目。【例如】雲乎,成為雨乎,昔人(古人)只聞其名【等】。【例如】露消乎,成為煙而昇乎,今之友又不見【等】。為何我會時常認為自己像三笠山的雲一樣無常地活著呢。春之花隨風散去,秋之紅葉染於時雨。是皆無常世中之例,故法華經【隨喜功德品】勸云「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而「【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之御心之底,此「【一切】順緣逆緣【之眾生皆要救護】」之御言詞者,既為【釋尊之】本懷,故又合乎見寶塔品所說之「【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即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之本意矣。又【我等】若合乎【佛之】本意,則為報佛恩也。悲母【釋尊】深重之經文,心若得以安的話,則【釋尊】「唯我一人」之御苦亦可稍獲停歇矣。非僅釋迦一佛悅,【此乃】諸佛出世之本懷故,十方三世諸佛亦定悅也。「我即歡喜 諸佛亦然」這樣說故,非只佛悅,神亦當即隨喜矣。傳教大師講給此【法華經】故,八幡大菩薩乃布施紫袈裟;空也上人讀給此【法華經】故,松尾之大明神遂得以用其功德來防寒風。

因此祈「七難即滅 七福即生」時,亦是此御經第一也;【藥草喻品】說「現世安穩」故也。於他國侵逼難、自界判逆難之御祈禱,亦無勝過此妙典者;【陀羅尼品】說「令百由旬內 無諸衰患」故也。然而當世之御祈禱卻顛倒也。【所用之法是】先代【正像之時】流布之權教,而非末代流布之最上真實之秘法也。這就譬如用去年之曆,以烏來代替鵜一樣。是全是因貴權教之邪師,而未值實教之明師故也。惜哉,【就如】【楚之】文【王】武【王不識】卞和之璞玉,而不納【一樣】。喜哉,釋尊出世之【本懷法華經】【就如同轉輪聖王之】髻中明珠,今度得於我身也。【法華經之流布】為十方諸佛之誠証,不可輕忽也。既然知道一定「一切世間 多怨難信」,為何還要殘留一分之疑心呢,而不願成為「決定無有疑」之佛耶。過去遠遠以來,徒受生死之苦,今生為何不姑且植「不變常住之妙因(指「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受持、唱題)」歟。縱使未來永永之樂可稍稍寬慰我心,也不可隨便貪圖電光朝露之名利。「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法華經譬喻品之文)」乃如來之

持妙法華問答抄                                                    一一

 

持妙法華問答抄                                                    一二

教,「所以諸法 如幻如化」乃菩薩之詞也。非寂光之都,則不管何處皆苦。離本覺之棲,何事可樂歟。所願者,唯持「現世安穩 後生善處」之妙法,方是今生之名聞也、後世【善處】之牽引也。須一心「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唱、亦勸他人唱,唯有此事方可成為今生人界之緬懷。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

 

                                         蓮 花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