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1276.3.30 忘持經事


 

[解題]

富木入道帶著母之遺骨訪身延之際,忘了所帶之御持經而下山故,宗祖立即書寫本信並遣弟子送還之。開頭先記此旨,接著示周利槃特等之故事,而「常忍上人忘持經,日本第一好忘之仁歟」這樣帶著親切感地責備著。其次,真之忘者若以法義來觀之的話,則乃忘久遠下種而經三五塵點之人也,今諸宗之學者忘失教主釋尊之本意,特別是今世天台宗之學者乃「與師敵對」之忘者也。其次對富木殿失去母親之心情,切切地代為述說,而讚賞其身延參詣之功,並舉釋尊及目連尊者之例子示親子一体同時之成佛。

再者,本信末尾有「如是觀時,無始業障忽消,心性妙蓮忽開給歟」,正是在示「心性蓮華」。

[年系]

真蹟無年次之記載。『信傳本』本信末尾有「三月三十日」之日期。『境妙庵目錄』、『日明目錄』年系為建治二年三月三十日,『日諦目錄』、『高祖遺文錄』為建治二年,『縮冊遺文』、『定本』、『新定』、『對照錄』為建治二年三月。文中富木殿母之去世云為「上月下旬」,而於建治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之「1278.2.28 始聞佛乘意」云為「第三年」,可見母之去世為二月下旬,故本信作為三月妥當也。且依前篇三月二十七日「1276.3.27 富木尼御前御書」,此時富木殿正在訪身延,不認為一個月內會二度登山,故本信應可思考為就是其時之書信。即應是三月二十七日攜著「1276.3.27 富木尼御前御書」下山之富木殿忘了持經故,宗祖立即書寫本信並遣弟子前往追趕。本信為三月之事若不動的話,則成為二十七日至三十日之間之事,『信傳本』〈日澄本的抄寫本〉作為「三月三十日」有可靠性。

[對告]

富木入道。真跡本信末尾有「富木入道殿」。

[真蹟]

真蹟九紙完,千葉縣中山法華經寺藏。

[寫本]

「門下寫本」用靜岡縣北山本門寺藏『信傳寫本』。

 

           建治二年三月三〇日      五五歲

                                         

所忘之御持經,已令修行中之弟子帶著,隨後將派遣送還之。

昔漢土之魯哀公云「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而孔子回答云「又有好忘甚於此者,桀紂之君乃忘其身(修身)【而亡國之人也】」。夫,槃特尊者忘名,此閻浮第一之好忘者也。今常忍上人忘了持經(所攜帶的貴重的法華經),日本第一之好忘之(人)歟。大通結緣(昔於大通智勝如來之時聽聞法華經而結緣)之輩忘衣珠(忘了縫在衣裏之寶珠),經三千塵】劫而(徘徊)貧路(貧困之世界);【又】久遠下種(於久遠之昔下過佛種)之人忘【了】【佛留置之】良藥,(過)五百【億】塵點【劫】而顛倒於三途(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險峻)地。今真言宗、念佛宗、禪宗、律宗等之學者等忘失佛之本意【乃法華經】,將經歷未來無數劫(永劫)而沉淪於阿鼻之火坑。然又有比此更甚的第一好忘者,就是所謂今世天台宗之學者等與受持法華經之人等,彼等誹謗日蓮而扶助念佛者等之諸宗,就宛如背親而(從)敵,持刀而破自(斬自己)一樣。此等且置之。

夫,常啼菩薩【賣自己身上之骨肉而】向東求般若經,善財童子【遍訪五十三人

                                                       

 

                                                       

之善知識而】向南得華嚴【經】雪山小兒(雪山童子)半偈投身(為了聽聞半偈之經文而投身於羅剎),樂法梵志一偈剝皮(為了書寫一偈之經文而剝身上之皮),此等皆上聖大人(最上之聖者)也,【若】檢其迹【則】居地住(其位是得「所謂別教之十地或圓教之十住」之一分之悟之菩薩)【若】尋其本【則】等妙耳(然若尋其本地則乃具有等覺之位或所謂妙覺之佛之位)【因此】身入八熱【地獄】得火坑三昧【而不受熱苦】,心入八寒【地獄】証清涼三昧【而不受寒苦】,身心共無苦。【就】譬如放矢射虛空,握石投水【一樣,毫無任何障害】。

與此相比,今常忍殿,末代之愚者,見【惑】思【惑】未斷之凡夫也。身,非俗(既非俗人)非道(亦非僧侶)【之】禿居士(僧形之俗人)【也】;心,非善非惡【就宛如】羝羊(公羊)耳。雖然如此,但堂上有悲母一人。朝出詣主君,入夕返私宅;所營為悲母,所存孝心耳。

而上月下旬,【悲母】為示生死【無常】之理而(去)黃泉之道。為此,與貴殿共嘆云「齡既及九旬,留子而親去雖為次第(事理之順序),然仔細思案事之心,去後不可【再】來,期何月日【再會】。而國無二母,今後可拜誰呢」。離別【之悲】難忍之間,【貴殿】舍利(母之遺骨)懸頸(掛於頸),任足出大道(憑著一雙腳而上路),自下州至於甲州(從下總國來到甲斐國)。其中間【之道程】往復及於千里,而國國皆飢饉,山野充滿盜賊,宿宿乏少糧米。而貴殿之身体卻又羸弱,所從(跟隨者)既少,牛馬亦十分不足。峨峨之大山重重,漫漫之大河多多;登高山則頭插天,下幽谷則足踏雲;非鳥難渡,非鹿難越;眼眩足冷。昔,羅什三藏所越之葱嶺,(役小角,人名)優婆塞所修行之大峰山,想大概就像現在這樣吧。

然後,【好不容易地】尋入【像】深洞【一樣的身延山中】見一庵室,法華讀誦之音響【徹】青天,一乘談義之言聞【於】山中。請求引導而入庵內,於教主釋尊之御寶前安置【悲】母之【遺】骨,五体投地合掌,開兩眼拜【見】【御本尊之】尊容,【頓時】歡喜(充滿於)身,【之前的一切】心苦忽息。我之頭乃父母之頭,我之足乃父母之足,我之十指乃父母之十指,我之口乃父母之口也。就宛如種子和果實,身和影一樣【是不可分的】。教主釋尊之成道即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之得道也;目犍尊者之成佛,父吉占師子、母青提女同時成佛也。如是觀時,無始之業障(惡業之障)忽消,心性(心中)之妙蓮(妙法蓮華之花)忽開歟。然後,盡情地為佛事(營供養之佛事),平安地歸去了。恐恐謹言。

 

                                                       

 

                                                       

富木入道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