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抄為前欠之書信,開頭指摘因「爾前之圓與法華之圓齊等」之邪義致令念佛者等輩出之事。次移至所謂「止觀之法門是出自法華經之迹門呢還是本門呢」此議論上,先介紹1.出自迹門、2.出自本門、3. 亘本迹二門之三個古來之說,然後以宗祖自身之意,示「先之六重妙解乃出自迹門,而第七正觀章之妙行一念三千乃出自本門」之見解。又述云作為真實順圓教之修行,在家者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智者並解一念三千之觀法。末文則觸及訴訟之事,述云聽說此裁判已從少弼殿手上移給平左衛門了,若因移交而延期判決,則覺得應是件好事,因人們會認為日蓮之申述是有道理的。
[年系]
真蹟無年次之記載。『境妙庵目錄』年系為文永八年五月初,『日諦目錄』為文永七年,『日明目錄』、『日騰目錄』為文永八年五月日,『定本』、『新定』為文永八年五月,『對照錄』為文永二年。
本書末有關於訴訟之記述,視此裁判從少弼殿移給平左衛門是件好事,而期待有好結果,此與文永八年受平左衛門壓迫之氛圍有懸隔。又止觀第五盛大講演之事為文永六年頃之時。由以上推定年系應為文永六年。〈『日蓮大聖人之思想』二‧『興風』九號五九頁參照〉
[對告]
三位房。『御書鈔』為三位殿,『境妙庵目錄』為「給三位房日行」,『日諦目錄』為日進,『日明目錄』為三位房。三位房說大略一致,但有日行、日進兩說。
[真蹟]
真蹟六紙斷簡,千葉縣中山法華經寺藏。從第三紙開始故,第一、第二紙欠損,又見不到年次之記載、收件人姓名、署名故,末尾一紙可能亦欠失。
[寫本]
山梨縣身延文庫藏日朝寫本。
十 章 抄 文永六年 四八歲
華嚴宗之主張雖說華嚴經之圓教和法華經之圓教乃一也,然而卻云法華經之圓是華嚴經之圓之枝末。法相宗、三論宗亦說自宗之依經和法華經是相同的。若天台宗同意彼等之主張,則就沒有必要提升自己而另立一宗了。譬如說,法華經和涅槃經同樣是圓教,但有所謂依先後而定涅槃經(為後說之經)尚劣之意見。依此道理,若爾前之圓和法華之圓乃一的話,則依先後,法華豈非劣乎。歸根究底,此邪義之起因乃迷於法華玄義卷二之「此妙彼妙圓實不異(法華之圓和爾前之圓共妙之義故,沒有差異)」之釋,及文句記卷一之「爾前經所見之圓教亦真實也」之釋,又法華玄義卷十之「圓頓義齊(華嚴經也好法華經也好同樣是在說圓頓之佛之智慧)」之釋,及玄義釋籤卷一之「前三為麁(四教之中,藏、通、別三教乃粗也,圓教是妙也)」等之釋文也。摩訶止觀亦引華嚴經之「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之文作為圓頓止觀之証文,又卷二所說之四種三昧中,可見到許多念佛之修行。就如所謂「源濁則流不清」,爾前圓和法華圓乃一也這樣主張之人,如果讓其向人來講解摩訶止觀的話,則所聞之人但只會變成念佛者也。但止觀之法門,自古即有「出自法華經前半之迹門」,「出自法華
十 章 抄
一
十 章 抄 二
經後半之本門」,「乃亘本迹二門」之三種不同之說法,關於此且置之。正如止觀弘決所說的「故知一部之文(止觀一部)共成圓乘開權(開會爾前諸經乃為了說真實之法華經之方便之教,和法華經並非分開之物)之妙觀」,止觀一部乃於法華經之開會上所建立之文也;所以即使引用爾前經之文,乃至採用外典之書籍,也非爾前、外典之意;雖借文然削捨其義也。止觀弘決又云「境雖寄昔,智必依圓(所觀之對境雖依法華以前之諸經所說之十二因緣等,但觀此對境之智慧必依法華經之佛智)」,故雖引用文殊問經、方等經、請觀音經等諸經來立四種三昧之觀法,然心必法華經也(其目的就只為了成就法華經之觀法也)。止觀義例所說的「雖散引諸文該乎一代文体(雖廣引諸經之文而兼備釋尊一代之經文),然正意唯歸二經(然本意唯歸法華經和涅槃經二經)」正是此意也。
摩訶止觀有十章,為大意、釋名、体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等十章也。就如第七之正觀章所云的「前六重乃依經開妙解」,從第一之大意到第六之方便之六章,說於前四卷,在述妙解迹門之心(示正確之理解故,若以本迹二門來說的話,則相當於迹門之心)。又「今依妙解以立正行」這樣云,於第七之正觀章說真實修行之十境十乘之觀法,相當於本門之心也;一念三千法門始於此正觀章。一念三千之事尚且不應許於法華經之迹門;何況爾前諸經,絕無其分也。一念三千法門之出處雖然是法華經迹門方便品之「略開三(三乘)顯一(一乘)」段之十如實相之經文,但其義乃來到法華經之本門始成立。爾前諸經乃迹門之依義判文(依法華經迹門之義來解釋其文),而迹門乃本門之依義判文(依法華經本門之義來解釋其文)也。但真實之依文判義當限本門(能夠直接從文來取其義之事,只限於法華經本門)。因此,圓教之修行形形色色也;數沙,觀大海,猶為圓之行也;何況是讀爾前之經,唱阿彌陀等諸佛之名號耶。但此等乃隨應一時一時之修行,非始終一貫之圓教之修行也。真實順圓教之修行,應常唱誦之事乃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應存於心之事乃一念三千之觀法也;此乃智者之行解也。應讓今之日本國之在家者,專心致志地來唱南無妙法蓮華經。名必有至本体之德,故若唱南無妙法蓮華經,則必能得法華經之功德。法華經有十七種名,但此等是通名也。別名,三世諸佛皆書給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即使是阿彌陀如來,即使是釋迦如來,諸佛因位之時(開悟之前之修行)必止觀也(必於心觀一念三千),吟誦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必於口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也)。
不知此等之深義之天台宗及真言宗等之念佛者,吟誦一向唱南無阿彌陀佛故,見此之在家之人人遂以為天台宗及真言宗等之修行乃念佛也。又善導及法然之弟子們
十 章 抄
三
十 章 抄
四
「哎呀,天台宗及真言宗之人人,自宗之修行難以成佛故,也在說念佛了。相較於苦勞地來學天台及真言之教、讀法華經,應該一味地唱念佛而往生彌陀淨土之後,再來悟法華經」這樣來主張。此義(指上述之主張)充滿日本國故,天台、真言之學者遂見捨於在家之人人,日本六十餘州之山寺皆亡矣。九十六種之外道起自佛慧比丘之威儀(昔佛慧比丘被惡獵人剝去袈裟裸綁在樹上之姿,及比丘自繩脫困從樹上下來而塗赤土於肌膚,並着樹皮等等之姿一一為婆羅門們所仿效,而誤思為是自生死之苦解脫之修行,此就是月氏九十六種外道之起因)。與此相同的,日本國之謗法始自所謂「爾前之圓與法華之圓乃一也」此愚蠢之義之盛行也。實在是可悲之事啊。外道立世間「常樂我淨」,佛出世辨明其誤而說世間「苦、空、無常、無我」。於是二乘執著於空觀而不向大乘前進故,佛誡云「五逆,佛之種;塵勞之疇(煩惱),如來之種;二乘之善法(沉於空理之二乘認為是善而做的修行)永不成佛」這樣來嫌給。常樂我淨之義,外道雖弄錯,然名是出色的(其名和釋尊後來所說的涅槃之四德是同樣之物也,是出色之名也)。可是為了推開外道錯誤之想法,釋尊姑且嫌忌其名。連惡都是佛之種故,何況是善,雖這麼認為,然佛為了切斷二乘對空之執著,而向二乘許惡而誡其善。與此相同的,當世之念佛者,於此國失法華經之念佛也;此故,即使念佛本身是善的,意義是得當的,但為了大善之法華經,首應厭忌其名。其故,佛法應隨國而更換故也。天竺分為一向小乘(一向信奉小乘)、一向大乘(一向信奉大乘)和大小兼學(大乘小乘一起信奉)之國。震旦亦復如是。而日本國一向大乘之國,大乘之中之一乘之國(法華一乘弘通之國)也。華嚴、法相、三論等諸大乘猶不相應(無弘通之資格),何況小乘之三宗(俱舍宗、成實宗、律宗)也。而當世流行的念佛宗和禪宗乃共源自方等部(念佛宗乃依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土三部經,禪宗則依據首楞嚴經),因此不出(並沒有勝過)法相、三論、華嚴之見。
南無阿彌陀佛限於爾前(南無阿彌陀佛之稱名念佛乃法華經以前之諸經所說之方便之教,);於法華經,非得道之行(若從真實之法華經來看的話,是不能往生、成佛之修行);開會之後可成佛因(法華經之說教,開會了「爾前諸經所說之修行皆是為了法華經」,念佛才成為成佛之因)。南無妙法蓮華經四十餘年不傳(與其相對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唱題全不見於法華經以前四十餘年之諸經),但限法華八箇年(只限於說法華經之八年間);不令開會於南無阿彌陀佛(因此不可能有因南無阿彌陀佛而被開會之事)。像這樣,法華經,能開(法華經乃開會之法);念佛,所開也(念佛乃被開會之法也)。所以法華經之行者即使一生都沒有唱南無阿彌陀佛,也同樣具備
十 章 抄
五
十 章 抄
六
南無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之功德。這就譬如如意寶珠具備一切金銀等之財寶一樣。另一方面,縱使一生繼續不斷地唱念佛,也不具備法華經之功德。就好像金銀等之財寶不兼帶如意寶珠之德一樣。譬如積三千大千世界之金銀等之財也不能換取一個如意寶珠一樣。又設即使是心得開會之法門之念佛,也還是体內之權(法華經体內之權教),不及体內之實(尚不及体內之實教之法華經)。何況當世心得開會(心得「為了法華經」之念佛)而修行之智者並不多;設即使有這樣的人,然其弟子、眷屬、所從等也果真能如此乎。假設智者是在行「為了法華經」之念佛,然愚者見此當思其為平常之念佛者,而不會將其看成是法華經之行者吧。與此相對的,若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人,則再怎麼樣的愚者也一定思其為法華經之行者。當世,相較於殺父母之人、起謀反之人,謂天台、真言之學者卻在讀善導之往生禮讚,唱法然之稱名念佛之人人,才是可怕的。摩訶止觀概略讀完後,此文可披露給講讀之席之人人,之後應歸來鎌倉。摩訶止觀若講讀完畢,請立即回來。
裁判之事,日蓮之道理強盛以上,雖認為不難簡單地解決,但人每每不管法門如何,只言裁判要勝訴故,不敢思事件會很快解決。聽說此裁判已從彈正少弼業時(北條重時之子業時,彈正少弼為官職名,司警察業務)殿手上移給平左衛門賴綱處理了。若因移交而延期判決,則覺得應是件好事。事情遲早會結束吧,又若不結束,則人人會認為日蓮之申述是有道理的,因此決不是件壞事。近來有特別多的天台、真言等之人人來鎌倉,必須辦的各種事情多故,就此止筆了。
十 章 抄
七
十 章 抄
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