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1275.7.2 大學三郎殿御書


 

[解題]

本信為漢文体之書信。開頭示除了法華經外,其他之外道、小乘經、大乘經之諸宗皆不明十界之因果。其中真言宗盜取天台之義而謂勝『法華經』,但實為全無根據之事也,而破善無畏、弘法之邪義,又合併破折令真言增長之天台宗之安然、慈覺。最後就戒之事述云,無論怎麼守世間及小大乘之戒律,但若不辨經之大小權實的話,則反而是破戒,而真實之持戒乃信受『法華經』之事也。

[年系]

真蹟末尾有「七月二日」之日期。『日諦目錄』、『日明目錄』、『高祖遺文錄』、『縮冊遺文』、『定本』、『新定』、『對照錄』年系共為建治元年。文中見不到特定年系之記述,但古來無異說,並尊重『對照錄』之文字鑑定,建治元年七月二日妥當也。

[對告]

大學三郎。依真蹟末尾收件人姓名。

[真蹟]

真蹟九紙完,千葉縣平賀本土寺藏。

[寫本]

「門下寫本」用靜岡縣北山本門寺藏日興寫本。本寫本為此篇「大學三郎殿御書」與「1278.9.9 兵衛志殿御書」、「1275.6.27 淨蓮房御書」、「1278.2.23 三澤抄」合綴之冊子本。

 

大學三郎殿御書          建治一年七月二日     五四歲

                                           

外道【婆羅門】明天人畜(天界、人界、修羅界)三善道,而三惡趣中則只論到鬼道(餓鬼界)之有無,對地獄道並未論及。【於佛教】小乘經明六道之因果,但不分明四聖,【所以】俱舍、成實、律三宗,依憑小乘經【而立之宗故】,(只)明六道是也。【大乘之】三論宗,天台宗以前即自天竺渡來漢土,立八界(聲聞、緣覺除外之八界)不明十界。【同樣是大乘之】法相宗又天竺之宗也;於天台以後之唐太宗之世渡來漢土;又立八界【而未說總之十界】。【法相宗】雖為大乘,但立五性各別(眾生先天所具之素質分為五種: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三乘不定性、無性有情),立無性有情(無本來佛性之人)永不成佛;【這樣的教】殆似外道之法,自他宗之嘆也(成為佛教諸宗共同之嘆也)。

華嚴宗和真言宗兩宗,天台以後才有之。華嚴宗成立於唐則天皇后之朝代。真言宗則是唐玄宗時,善無畏三藏自天竺渡來。但天竺並無真言宗之名。無畏三藏以大日經為宗(依大日經立宗)之故,而猥稱(隨便說)是天竺之宗歟。此二宗皆立十界。但其等乃天台宗以後之事也,偷盜智者大師(天台大師)之巧智,而號自身之才財(才

大學三郎殿御書                                                     

 

大學三郎殿御書                                                     

能)歟。

若如佛說勘之,則法華經以外之華嚴經、大集經、般若經、大日經、深密經等諸經,但小衍[小,小乘;衍,摩訶衍,大乘之意]相對(相對於小乘經而說為大乘經)也。【所以】但限法華經以「(法華經以前已說之爾前經)(今說之法華經之開經之無量義經)(未來當說之涅槃經)」【最勝之經典】而令諸經成為其之眷屬修多羅(從屬之經典)。雖然如此,但天台【大師】以前之諸師,對法華經等一切大乘經,皆以小衍相對釋之。【這就宛如】王臣無差別,上下相混;【真實之】佛法未顯,【彼等】愚痴之失有之。天台以後之諸宗,以小衍相似(摻雜小乘經和大乘經)之經經來定權實相對。盜天台之智(此只是盜得天台大師之權實教判之行式)。【無視於法華經而論權實相對之事就宛如】背日月向灯炷,【欲以】丘塚比花恒(漢土之名峰華山和恒山)是也。佛【立】十八界【時】,修羅【為了對抗而加一稱】十九界。天台【說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真言【加法界体性智而稱】五智。天台【說】九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本淨識)十識(九識再加上一切一心識),真言【說】十識十一識(十識再加上無量識)。而天台學者誑惑於之,悉思為實義,而認為「法華經為【應身之】釋尊所說,如民之萬言;大日經則【法身佛之大日如來所說乃】天子之鳳文(詔書),如王之一言」。

善無畏三藏寄事於天竺【實則盜天台之義入大日經】,謂法華經與大日經乃理同事勝(於「理」兩經相同,於「事相」則大日經勝)也,此為【第】一【之】謬言也。【今】日蓮捨論師人師之添言而專勘經文,大日經一部六卷並供養法(供養念誦三昧耶法門)一卷三十一品見聞之,【則乃就】聲聞乘、緣覺乘、大乘菩薩乘、佛乘之四乘說之。其中大乘菩薩乘者,【實為】三藏教(小乘教)之三祇(三阿僧祇劫間歷劫修行之)菩薩乘也;又佛乘【者】實【為權】大乘【之佛乘】也。【所以,大日經】不僅不及法華經,亦劣於華嚴、般若,但【只等同於】阿含、方等二經也。【因此】大日經之極理未及天台【所立之化法四教中】之別教、通教之極理也。

弘法大師於延曆二十三年〈公元八〇四年〉入唐,大同二年〈公元八〇七年〉歸朝。三年之間,值【長安青龍寺之】惠果和尚學習真言密教,歸朝之後,注「十住心【論】」、「【顯密】二教論」而流布世間。於此等之書定釋迦牟尼佛和大日如來二佛所說之教之勝劣。即第一【勝者】大日經,第二華嚴經、第三法華經,如此云其淺深之義。謂華嚴經勝法華經者,取自南北之二義(漢土南北朝時代江南江北諸家之說)也,又【亦有】華嚴宗之義也。【然而此等】南北【諸家】及弘法大師乃不見(看錯)無

大學三郎殿御書                                                     

 

大學三郎殿御書                                                     

量義經、法華經、涅槃經三經【之義】之愚人也。佛對華嚴經與無量義經之勝劣,既已【於無量義經】分明說之,何捨聖言而(隨)南北之凡謬乎。以近察遠(以近之弘法來察遠之南北諸家之說)【彼等不僅弄錯華嚴經與法華經之勝劣】,將又不知大日經與法華經之勝劣矣。大日經四十餘年之文(無量義經所說的「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之文)無之,又已今當之言削之(無法華經明示之「已說、今說、當說」之言);二乘作佛、久遠實成無之(更何況法華經獨步之教說之「二乘作佛、久遠實成」,當然亦無之)。【所以】若論法華經與大日經之勝劣,則民與王、石與珠之勝劣、高下是也。然而安然和尚(日本天台宗第四代座主安惠之弟子)【卻】粗【劣地】顯之云「雖然粗略地華嚴經與法華經之勝劣似明之,但法華、大日經之勝劣則闇之,如闇與(黑)【難區別】也。慈覺大師本雖稟傳教大師,然卻捨(根本之天台法華宗)付(枝末之真言),入唐之間,真言家之人人誑惑之之間,【遂承襲彼真言家之誤而】云大日經與法華經理同事勝矣。【慈覺大師之說,一見】似賢,但不出善無畏之僻見耳。

而日蓮居末代粗疑此義。【然而世之常習】尊遠賤近,上死下生(抬舉已亡逝之過去之人而貶低現前活著之人)。故當世之學者等不用(日蓮之主張)。設縱使是堅持三歸(歸依佛、法、僧三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瞋恚、不愚痴、不貪欲)、二百五十戒(小乘比丘所持之戒律)、五百戒(小乘比丘尼所持之戒律)、十無盡戒(菩薩所持之大乘戒,不殺戒、不盜戒、不婬戒、不妄語戒、不沽酒戒、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罪戒、不慳戒、不瞋戒、不自讚毀他戒、不謗三寶戒)等諸戒之比丘、比丘尼等,然依愚痴之失,而出來小乘經謂大乘經,權大乘經執著為實大乘經等之謬義。【此等之人人,一見似持戒者,然其實乃】大妄語、大殺生、大偷盜等之大逆罪者也。【然而世間之】愚人不知之,而尊【彼等為】智者。【另一方面】設縱使是破世間諸戒者,但為堅辨(正直辨別)大小、權實等經者,則世間破戒而佛法持戒也(從世間來看雖是破戒者,但從真實佛法之立場來觀反而是持戒者)。【所以】涅槃經【如來性品】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怠);於乘緩者(不努力於得知正確的成佛之教),乃名為緩」。又法華經【見寶塔品】云「【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即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言長故,就此留筆。事事期靈山【之再會】。恐恐謹言。

 

七月二日                                  蓮 花押

大學三郎殿御書                                                     

 

大學三郎殿御書                                                     

 

大學三郎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