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本書由一、十二因緣圖,二、一念三千理之事〈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之事〉,三、三身之事,等三部分所構成。
第一之十二因緣,先依『俱舍論』來說明十二因緣之名目,然後就十二因緣之三世兩重〈流轉還滅〉之情形加以說明。
第二關於一念三千,示十如是、三種世間、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之構成,並引『止觀』、『弘決』、『釋籤』、『文句記』、『玄義』、『金錍論』等之文詳細地加以說明。
第三關於三身,示法身、報身而沒有示應身。未完歟,還是後欠歟。
[書名]
題名中之「理事」並非在述「1273.4.25 觀心本尊抄」以後所述之「理之一念三千」、「事之一念三千」,而是在述說「一念三千」之理論,故題名應讀為『一念三千理之事』。但「1258. 總在一念抄」以佛界、九界配於事理故,所以於此場合應當成為「一念三千理事之事」。
[年系]
正嘉二年。本書於目錄、寫本等皆見不到年次之記載。『本化高祖年譜』作為正嘉二年述,並認為本書該當於「1258.2.14 一代聖教大意」中所說的「關於一念三千,將另外詳書」。『日諦目錄』、『日明目錄』亦作為正嘉二年。『境妙庵目錄』則作為「康元之頃」。
[對告]
不明。
[寫本]
千葉縣平賀本土寺藏『平賀本』所收。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正嘉二年 三七歲
十二因緣圖(事)。
問,流轉之十二因緣者何等乎(是何事乎)。答,一、無明。俱舍【論】云「宿惑位無明(過去世之煩惱之位,無明也)」。無明者,云昔愛欲之煩惱起之事也。【即於過去世各各】男對父構瞋對母起愛,女對母構瞋對父起愛也。可見於俱舍【論】第九。二、行。俱舍云「宿(過去世之)諸業名行」。昔之造業云行也。業有二。一、牽引業也,云我等正可受生【於今世】之業也。二、圓滿業也,餘之一切造業也(云牽引業以外,決定男女、貧富等個別之差異之業也),所謂云折足斷手之先業也,是為圓滿業也(譬如,殺生為地獄之牽引業,而又更折足斷手者,是【地獄之】圓滿業也)。三、識。俱舍云「識正結生【之】蘊」。正是入母腹內時之五蘊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之肉体和心的作用之五個集合之事】也,亦云五陰也。四、名色。俱舍云「六處【之】前乃名色(名是色蘊以外之四蘊,為精神的部分;色是色蘊,為肉体的部分;是形成個体的存在之五蘊成立了之階段)也」。五、六處。俱舍云「從生眼等根【至】三和(和合認識之三要素六根、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一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二
六識[因眼識、耳識---意識而對前之六境起見、聞、嗅、味、觸、知等六種了別之作用]而起云「觸」之心之作用)前乃六處也」。六處者,云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生出也。六、觸。俱舍云「於三受因異【之事】未了知(不知苦、樂、不苦不樂等三種感覺之原因)【只是想去觸】名觸」。不知火是熱的,不知水是寒的,不知刀是會傷人之物之時也。七、受。俱舍云「在淫愛前受」。知寒熱而未發淫欲之時也。八、愛。俱舍云「貪資具【和】淫【是】愛」。云愛女人而發淫欲等也。九、取。俱舍云「為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云於今世有時【為了】營世間(生活)而貪取他人之物之時也。十、有。俱舍云「有謂正能造「牽當有之果」之業(有者,正是造「出生於未來世」之因)」。造未來又如此可受生(可受與今同樣之生)之業,云有也。十一、生。俱舍云「結當有,名生」。云未來正受生入母腹之時也。十二、老死。俱舍云「至當受(出生於來來世之前),老死也」。受「生、老、死」,云老死憂悲苦惱也。
問,要於三世兩重【之因果】來分別十二因緣的話,該如何來分別呢。答,無明、行,過去之二因也;識、名色、六入(六處)、觸、受,現在之五果也;愛、取、有,現在之三因也;生、老死,未來之兩果也。我略頌云「過去之二因〈無明、行〉,現在之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之三因〈愛、取、有〉,未來之兩果〈生、老死〉」。問,十二因緣流轉之次第如何(眾生流轉於生死之迷之十二因緣之次第如何)。答,無明緣(引起)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與】憂悲苦惱。是其流轉於生死海之方也,如此成凡夫也(如此次第起十二因緣,而流轉於生死海而成為凡夫也)。問,還滅(流轉之相對語)之十二因緣之樣如何。答,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是其(十二因緣)還滅之樣也,【亦是】佛還失(滅)煩惱之行方(所行之次第)也。我云,中夭(夭折)之人十二因緣具無之(不完全具足),又天上亦具無之,又無色界亦具無之。
一念三千【之】理【之】事。
十如是者,【第一】如是相,【屬】身也〈玄【義】二云「相以據外(相現於外),覽而可別」,【釋】籤六云「相唯在色」〉。【第二】如是性,【屬】心也〈玄二云「性以據內(性存在內心),自分(本來之心性)不改」,籤六云「性唯在心」〉。【第三】如是体,身與心【之本体】也〈玄二云「主質(主之本質)名為体」〉。【第四】如是力,身與心【之作用】也〈止【觀】云「力者,堪任為用」〉。【第五】如是作,身與心【之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三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四
作業】也〈止云「建立名作」〉。【第六】如是因,【屬】心也〈止云「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第七】如是緣〈止云「緣者,緣由助【因】業」〉。【第八】如是果〈止云「果者,剋獲(必獲得)為果〉。【第九】如是報〈止云「報者,酬因曰報〉。【第十】如是本末究竟等〈玄二云「初相為本,後報為末【全然平等也】」〉。三種世間者,【一】五陰世間〈止云「以十種陰界不同故(十界各界,色之身体也好,受、想、行、識之心也好,皆異故),故名五陰世間也」〉。【二】眾生世間〈止云「十界眾生寧得不異,故名眾生世間也」〉。【三】國土世間〈止云「十種(十界眾生)所居通稱國土世間」〉。五陰者,新譯云五蘊也。陰者,聚集之義也。一、色陰,五色(眼、耳、鼻、舌、身)是也。二、受陰,領納【色、聲、香、味、觸感】是也。三、想陰,俱舍云「想,取像為体(想是以「領納心外之諸像而思」作為其体)」。四、行陰,造作是行也。五、識陰,了別是識也。止五引婆沙【論】云「識先了別(識先了別諸物),次受領納(其次受,領納),想取相貌(想,分清物之相貌),行起違從(行,起善惡之心),色由行感(色,由行來感知事物)」。
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之事。
十界互具即成百界也。地獄〈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地下赤鐵〉(地獄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地下赤鐵)。餓鬼〈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地下〉(餓鬼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地下)。畜生〈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水陸空〉(畜生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水陸空)。修羅〈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海畔底(海之畔與海之底)〉(修羅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海畔底)。人〈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須彌四洲(須彌山東西南北四方之四個大陸)〉(人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須彌四洲)。天〈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宮殿〉(天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宮殿)。聲聞〈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聲聞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同居土)。緣覺〈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同居土〉(緣覺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五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六
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同居土)。菩薩〈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同居、方便、實報〉(菩薩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同居、方便、實報[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之三土)。佛〈眾生世間十如是〉五陰世間〈十如是〉國土世間〈十如是,寂光土〉(佛界,眾生世間與五陰世間與國土世間各有十如是,故成三十如是,住處為寂光土)。止觀五云「心與緣合則三種世間【具】。三千性相(三千如是之意,以最初之性相[如是相、如是性]來代表十如是)皆從心起」。【妙樂大師之】弘【決】五云「故至止觀正明觀法(觀心修行之方法),並以【一念】三千而為【觀法之】指南。【此一念三千】乃是【天台大師】終窮究竟極說。故【摩訶止觀卷頭之章安大師之】序中云『【此止觀】說【天台大師】己心中所行【之一念三千之】法門』,良有以也。請尋讀者(欲讀此止觀之人),心無異緣(不可認為此一念三千之法門亦為他師之本懷)」;又云「不明妙境之一念三千,則如何可識一攝一切(一切攝於一中),三千【諸法】不出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之外無也),是故唯有苦因苦果」;又云「一切諸業不出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也(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之外無也)」。【妙樂大師】釋籤二云「假即眾生(眾生世間乃五陰暫時之和合故,稱假法),實即五陰【世間】以及國土【世間】,即三世間也。千法皆三(千如之法皆通三世間),故有三千」。弘五云「於一念心,不約(不亘)十界則收事(因果之事)不遍,不約【空假中】三諦則攝理不周,不語十如則因果不備,無三世間則依正不盡(不能顯正報之眾生與依報之國土、草木之三千具足)」。【妙樂大師之】記一云「若非三千,攝則不遍;若非圓心(圓教之一念心),不攝三千【諸法】」。【天台大師之】玄義二云「但『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之行者】為難,心【法】則為易(便利於修行)」。弘五云「初引華嚴者,〈中略〉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妙樂大師之】金錍論云「實相必諸法(實相之真理具現於諸法),諸法必十如(諸法分析於十如),十如必十界(十如通於十界),十界必身土(十界亘於正報之身和依報之國土)」。
三身【之】事。
首先法身者,【天台】大師引大經(涅槃經)釋云「一切世諦(世間之真理)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但眾生顛倒【而】謂非佛法」。然則,自他、依正、魔界佛界、染淨、因果雖異,然悉皆非乖於諸佛法身之事(諸佛法身之事),則善星比丘之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七
一 念 三 千 理 事 八
不信,同於楞伽王之信心,般若蜜外道之意之邪見,不異須達長者之正見。即知,此法身之本乃眾生之當体也,十方諸佛之行願(修行與誓願)乃【為了】實証【此】法身也。其次報身者,【天台】大師【法華文句】釋云「法如如之智(合乎真實之理之智慧),乘於如如真實之道(前進於合乎真實之理之道),來成妙覺。智稱如理(智慧相稱於真實之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即報身如來。【梵語】名盧舍那,此(漢語)翻淨滿」。此即,如如法性之智乘如如真實之道,而冥合為妙覺究竟之理智法界時(合乎真實之理之智慧,步於合乎真實之理之道,終開妙覺究竟之悟,而當理與智之兩法界冥合時),理名為如,智則來也【是為佛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