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立 正 安 國 論 (五)





                文應元年七月一六日    三九歲 

【第五問答 災難之實例】
客殊作色曰「我本師釋迦文(釋迦牟尼),說淨土三部經以來,曇鸞法師捨四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之講說而一向(一心)歸淨土,道綽禪師閣涅槃廣業而(專心)弘西方之行,善導和尚拋雜行而立專修,慧心僧都集諸經之要文而宗念佛之一行;貴重彌陀誠以然矣,又往生之人其幾哉(不知其數)就中(尤其)法然聖人幼少而昇天台山(登比叡山),十七【歲】而涉【略天台大師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及妙樂大師之玄義釋籤、文句記、止觀弘決等】六十卷,並究【極】八宗具得大意。其外一切經論七遍反覆,章疏傳記莫不究看,智齊日月德越先師。雖然如此猶迷【於】出離【生死】之趣,不辨涅槃之旨。故遍覿(見)、悉鑑、深思、遠慮,遂拋諸經專修念佛。又蒙一夢之靈應(夢中出現之善導和尚之口諭)【而開始】四裔(四方)親疎(一切親疏之人人)。故或號勢至之化身,或仰善導之再誕。然,則十方貴賤低頭,一朝之男女運步【來訪】。爾來,春秋(年月)推移,星霜相積(念佛之人遍滿國中)(可是貴師)忝疎釋尊之教(卻不勝惶恐地對釋尊之淨土教等閒視之)【而】恣譏彌陀之文(肆意地誹謗阿彌陀佛之教)。何以近年之災(歸咎)聖代之時(法然在世之後鳥羽上皇之時),強毀【念佛行之】先師,更罵聖人(法然上人)。吹毛求疵,剪皮出血。自昔至今,如此惡言未見,可惶可慎。罪業至重,科條爭遁(處罰難逃)。對座猶以有恐,攜杖而則欲歸矣」。
主人笑止曰「習蓼葉之辛(好食蓼葉則習慣其辛味)忘溷廁之臭(入廁久了則忘了其臭)【同樣的,受惡影響久了】聞善言而思惡言,指謗者而謂聖人,疑正師而擬【於】惡侶。【貴殿】其迷誠深,其罪不淺。應聞事之緣起,願委談其趣。釋尊說法之內,一代五時之間,立先後辨權實。而曇鸞、道綽、善導,既就權忘實,又依先捨後,未探佛教之淵底者也。就中法然雖酌其流(淨土教三師之流),然不知其源(佛教之根源乃在法華經)。所以者何,【法然於選擇集】以大乘經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並一切諸佛菩薩及諸世天等,置捨閉閣拋之字,【侵】薄一切眾生之【善】心。是偏(此完全是)展私曲之詞,全不見佛經之說。妄語之至,惡口之科,言而無比(無可言比),責而有余。而人皆信其妄語,悉貴彼選擇【集】。故崇淨土之三經而拋眾經,仰極樂之一佛而忘諸佛。誠是諸佛諸經之怨敵,聖僧眾人之讐敵也。此邪教廣弘八荒(八方)周遍十方。抑,汝因【我】以近年之災非難往代【念佛流布】之由而強恐之,聊引先例,可開悟汝迷。止觀第二引史記云『周末有被髮袒身不依禮度者』。弘決第二釋此文引左傳曰『初平王之東遷也,於伊川見被髮者而於【曠】野祭【祀】識者(周之大夫辛有)曰,不及百年【周將滅亡】其禮【已】先亡【故也】』。爰知(由此可知),徵前顯,災後致。【又止觀續云】『又阮藉(晉朝之文人)逸才(有才華),蓬頭散帶。後公卿【之】子孫(仿效)之,奴苟相辱(以下品之言語相辱)者方達自然,撙節兢持(遵守禮儀)者呼為田舍(鄉下人)。為司馬氏(晉朝)滅相滅亡之相』以上。
又案慈覺大師之入唐巡禮記云『唐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勅令章敬寺鏡霜法師於諸寺傳彌陀念佛之教。每寺三日巡輪不絕。同二年,回鶻國之軍兵等侵唐堺。同三年,河北之節度使忽起亂。其後大番國更拒命,回鶻國重奪地。凡兵亂同秦項之代(秦末漢初之時代),災火起邑里(村里)之際。何況武宗大破佛法多滅寺塔。不能撥亂遂以有事』(以上取意)。
以此惟之,法然者後鳥羽院御宇建仁年中之僧也。彼院御事(此後鳥羽上皇於承久之亂時戰敗而被流放到隱岐之島之事實既在眼前。然,則大唐殘例(念佛帶來災難之先例)吾朝顯証(亦顯証於我朝)。汝莫疑汝莫怪,【今】唯須捨【念佛之一】凶歸【法華之一】善,塞【災害之】源截【謗法之】根矣」。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