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御 講 聞 書




              弘安三年五月二八日    五九歲

自弘安元年戊寅三月十九日連連御講,至同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因而記之畢。
                                                     日向記之
凡法華經者,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之要法也。因此大覺世尊說「時未至故」,待可說之時節。就譬如郭公(布穀鳥)送春,鷄鳥待曉而鳴也,此即待時故也。因此涅槃經云「以知時故 名大法師」。今末法弘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利生得益可有之時也。因此若此題目交雜餘事的話那就是僻事(不合理的事情)了。此妙法大曼荼羅可身持、心念、口唱之時也。依之於一部二十八品之頂上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也。

 -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之事
玄旨傳云「一切經之總要者,謂妙法蓮華經之五字也」。又云「一行一切行恒修此三昧。所云之三昧者,即法華之有相無相之二行也。以此道理讀誦法華經之行者即法具之一心三觀也」。此釋所云之「一切經」,近者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也,遠者大通佛(以)來之諸經也,本門之意則是壽量品以外之一切經也。「總要者」,是以如同云「天則日月,地則大王,人則神、眼目」這樣的意思來解釋的。(指一切經)即妙法蓮華經之枝葉也。「一行」者妙法之一行納一切行也。「法具」者云題目之五字具足萬法也。所以法華經第五卷說得很分明,三世十方諸佛、上行菩薩等、大梵天王、帝釋、四天、十羅剎女、天照太神、八幡大菩薩、山王二十一社,此外日本國中之小神大神等,當守護此經之行者。如影和身、音和響,法華經二十八品如影如響,題目之五字如体如音也。奉唱題目之音,十方世界無不屆之處。我等雖小音,然入題目之大音奉唱間,一大三千界無不至之處。譬如雖小音然入貝吹之時則遠響,雖僅手之音然將鼓打則遠響,一念三千之大事之法門者是也。這樣的吉經從海外傳來,毀謗之人何有不墮在無間的,法然、弘法等之大惡知識是也。

 - 妙法之事
妙法二字,一切眾生色心之二法也。一代說教中,法字之上置妙字之經者,無一經。涅槃經之題目亦云大涅槃經,雖有大字然無妙字。但釋籤(書名)一云「大只是妙」。然大和妙不同也。雖同為大,然華嚴經之大方廣佛華嚴經之題號之大和涅槃經之大,天地雲泥也。華嚴經之大,無得道之大也;涅槃經之大,同法華醍醐味之大也。然云「然涅槃尚劣」時乃指劣於法華經也。劣於法華經此事,涅槃經裏說得很分明。涅槃經云「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受記別成大果實,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此文分明就是在說我【涅槃經】比法華經劣也。

 - 蓮華之事    
蓮華者本因本果也。此本因本果云一念三千也。本有之因本有之果也,非今始之因果也。五百塵點之法門者在說此事也。本因之因,下種之題目也;本果之果者,成佛也。因,信心領納之事也。奉持此經時為本因,云其本因原樣地成佛,就是在云本果也。日蓮弟子檀那之肝要,乃與其以本果為(宗旨)不如以本因為宗也。無本因不可能有本果也;所以本因是慧之因,又是名字即之位也;本果是果,又是究竟即之位也。究竟即者九識本覺之異名也。九識本法之都者法華之行者之住處也。神力品云「若山谷曠野」等之說,似乎「即是道場」。法華行者之住處,豈非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涅槃之三世諸佛四處之道場耶。

- 本因本果之事
云法界悉為常住不滅之体也。所以妙樂大師釋此事時,弘決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也。故成道時(相稱)此本理,一身一念遍於法界」。此釋分明在釋本因本果也。身,一切眾生也。土,此一切眾生之住處也。一念者此眾生念念之作業也。故成道時稱此本理者,本因本果之成道也。本理和本因本果同一事也。法界者五大也。
(總之):法華經奉持之行者,「若在佛前 蓮華化生」故,「稱此本理」之成道也。稱於本理者,云(相稱)於妙法蓮華經之本理之事也。稱於法華經之本理者,云奉持此經也。「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是也。

 - 爾前無得道之事
 此法門自蓮華二字起。其故,以蓮華二字申也。其故,三世諸佛之唱言成道,自蓮華二字出也。於權教無蓮華之說,即使若云有,也當為有名無實之蓮華。指三世諸佛本時之下種名華,依此下種之華取成佛之蓮。此蓮華即下種也,下種即南無妙法蓮華經也。華,本因;蓮,本果。則不信華之本因的謗法之人,豈具足乎。經云「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矣。迷於此蓮華故,無十界具足。無十界具足,則無一念三千跡形也。一切法門自蓮華二字起。於一代說教,云無得道者,亦自蓮華二字起。可深(思案)之。


                

 - 序品之事
此事,因為教主釋尊要說給法華經,先(述說之意)瑞相顯現之事也。今入末法,南無妙法蓮華經當顯之瑞相,當勝彼百千萬倍也。其故,如雨從龍之大小,蓮華隨池之淺深而其(指外觀、大小等)不同也。

 - 云「品」之事
品者(注釋書之意)云「義類同(一樣)」。此法華經為三佛聚集判定也。三佛者釋迦、多寶、分身是也。此三佛評定: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只限法華經有之。「皆是真實」之証明(此為多寶佛之判定),「舌相梵天」之誠証(此為分身諸佛之判定),「要當說真實」之金言(此為釋迦佛之判定),此等義類同,題品字也。天竺云跋渠,此云品。釋迦、多寶、分身三佛以御口合指,同音判定我等眾生之成佛也。譬如鳥從卵內啄卵時(小鳥孵化完成欲出時,會從卵內啄卵殼),母又同樣地接著在同一處啄一樣;是即念慮感應故也。今法華經之成佛亦如是也。三世諸佛同音同時定給成佛也。故經云:「從佛口生」,「如從佛口」等。

 - 如是我聞之事
(囑咐之意)云。云如者,眾生之如和佛之如,是一如無二如也。雖是這麼說,然九界和佛界之分別,云是也。如如名不異,釋為即空之義也,云一點也不異也。所詮:法華經之意,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佛不二、迷悟一体也;(此之意)云如也。所以「如」,實相;「是」,諸法也。又「如」,心法;「是」,色法;「如」,寂;「是」,照也。「如」,一念;「是」,三千也。今經之心,文文句句一念三千之法門也。總之,「如是我聞」四字之外,全無今經之体也。「如」和「妙」同事(同一事之意)也,「是」和「法」又同事也。法華經和釋尊和我等三者全無不同為「如我等無異」,云如也。「佛,悟;凡夫,迷也」這樣云者,云是也。云「我聞」者:我,阿難也;聞者,釋為耳之主。聞,名字即也。如是二字,妙法也。以阿難為首,靈山一會之聽眾,同時聽聞妙法蓮華經之五字,所以云我聞也。因此對相傳之點云「如【者】是【也】我聞」。所詮:末法當今,可意得為我聞「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我,真如法性之我也;天台大師判為同聞眾,云聞同事之眾也。同者,妙法蓮華經也;聞者,「聞即身成佛只限法華經」之事也。

 - 如是二字之事
如是二字,約教之下來釋時,文句一云「又一時接四箭不令墮地,未敢稱捷。策鈍驢驅跛鼈,尚不得一,何況四耶」。記一云「大經云,迦葉菩薩問云,云何(什麼叫做)智者觀念念之滅。佛言,譬如四人皆善射術,聚在一處,各射一方,念言,我等四箭俱射俱墮。復有人念,及其未墮,我能一時以手接取。佛言,捷疾鬼復速是人。如是飛行鬼、四天王、日月神、堅疾天展轉疾箭,無常過此」矣。此本末之意,即使云(假設)他師對此經之「如是」付釋(加以解釋),然尚深不相合法華經之理也,義理之一、二亦不盡也。況因緣,何況破給約教、觀心之四耶。所詮:法華經以速疾頓成為本。我等眾生無常之速,比捷疾鬼還速。爰以呼氣不待吸氣。此經之如是勝爾前諸經之如是,為超八如是也。超八醍醐之如是者,速疾頓成故也。爰以妙樂大師云「若非超八如是,安為此經之所聞」。

 - 耆闍崛山之事
仰云。耆闍崛山者,靈鷲山也。靈者,三世諸佛之心法也。必留佛心於此山。鷲者鳥也。在此山之南有云尸陀林之林,捨死人之所也。鷲取食此屍而住此山也,是以云靈鷲山也。所詮:今經之心,談迷悟一体。云靈者,法華經也,是三世諸佛之心法,又是悟也。云鷲者,是畜生,又是迷也。開迷悟不二之中道即法性之山也。云耆闍崛山中者,迷悟不二、三諦一諦、中道第一義空之內証也。所以行法華經之日蓮弟子、
壇那等之住所,不管是如何的山野也,(都是)靈鷲山也;行者豈非釋迦佛乎。日本國者,耆闍崛山;日蓮等之類當為釋迦如來也。總之,一乘南無妙法蓮華經修行之處,不管是如何的處所都當是常寂光之都、靈鷲山也。此耆闍崛山中者,煩惱之山也;佛菩薩等,菩提之果也。煩惱之山之中,三世諸佛說給法華經。諸佛,法性之依地;眾生,無明之依地也。此山,壽量品說為本有之靈山,本有之靈山者此娑婆世界也,特別是日本國也。法華經之本國土妙,娑婆世界也。本門壽量品之未曾有之大曼荼羅建立之在所也。瑜伽論云「東方有小國,其中唯有大乘種姓」。大乘之種姓者法華經也,在云以法華經下種可以成佛之事也,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小國者日本國也。

 - 與大比丘眾之事
仰云。文句一云「釋論明:大者亦言多,亦言勝也。遍知內外之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今(明釋之意):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矣。又云「含容一心一切心也,故名多也」矣。記一云「言一心一切心者,心境俱【是】心【又是】各攝一切,一切不出三千故也。具如止觀第五之文。若非圓心則不攝三千故,三千之總別咸空假中也。一文既(如此,這樣),他皆准此矣」。此本末之意,釋心境義之一念三千也。止觀第五之文指「夫一心具十法界乃至不可思議境」之文也。心境義之一念三千者,從此之「與大比丘眾」之大字釋出也。大多勝三字,三諦三觀也。圓頓之行者起念之當体是三諦三觀,大多勝也。此釋所云之總者一心之事也,別者三千也,一文者大之一字也。今入末法,法華經之行者日蓮等之類,正是大多勝之修行也。法華經之行者始奉釋迦如來,悉為了大人(非指大人、小孩之大人)而敬奉也。誠以「大曼荼羅」同共之比丘眾也,本門事之一念三千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大多勝之比丘眾也。文文句句六萬九千三百八十四字,每字都是大多勝也。人法一体即身成佛也。所以釋云「大是空之義,多是假之義,勝是中之義」矣。一人之上,大多勝三義分明(清楚)具足。大者迹門,多者本門,勝者題目也。法華經之本尊,大多勝之大曼荼羅也;此豈非「與大比丘眾」乎;二界八番之雜眾,悉法華會座之大曼荼羅也。法華經之行者捨二法(小乘、權大乘)之情唯信妙法,云大也。此題目之一心含容一切心,云多也。勝諸經諸人故,云勝也。一切心,法界盡也。一心者法華經之信心也。信心即一念三千也。


         便

爾時世尊之事
仰云。世尊者釋迦如來。所詮:世尊者云孝養之人也。其故,不孝之人不云世尊。教主釋尊御座於世尊之本,令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成道。所以今經之座父母不在御座,則送法華經至方便土。「彼土得聞」者是也。但法華經之心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母摩耶夫人生於忉利天。忉利天即寂光土也。方便土即寂光土之地也。「四土一念皆常寂光」故,悉法華經之說處也。虛空會時說法華豈可漏忉利天乎。寂光土說法華豈可漏方便土乎。只要是法華經之說處,則有各種各樣的同聞眾之人。

淨飯王摩耶夫人成佛証文之事。
仰云。方便品云「我始座道場 觀樹亦經行」之文是也。又壽量品云「然我實成佛已來」之文是也。教主釋尊成道之時,淨飯、摩耶亦得道也。本迹二門之得道之文是也。此文日蓮己心之大事也。「我始」及「我實」之文可好好案之。其故,爾前經(法華經以前之諸經)之心,「父子各別」之談道也,因此成佛無之。今經之時定父子之天性,談父子一體。父母之成佛即子之成佛也,子之成佛即父母之成佛也。釋尊之我始坐道場之時,淨飯王、摩耶夫人亦同時成道。釋尊之我實成佛之時,淨飯王、摩耶夫人同時也。始本共同時之成道也。此法門除天台傳教等,知之人無有一人。入末法日蓮等之類可堅秘之法門也。譬如蓮華之華菓無相離也。然者(這樣的話),則法華經之行者,男女悉非世尊乎。藥王品云「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矣,此則非「世尊」之經文乎。「是真佛子」故,非法王之御子又世尊(世所尊敬之意)第一乎。

方便品之事   
妙法蓮華經五字者,名體宗用教之五重玄義也,所以止觀以十章釋之。此十章即妙法蓮華經之能釋也。夫,「釋名」,名玄義也;「體相、攝法」二者體玄義也;「偏圓之一」,教玄義也;「方便、正觀、果報」三者宗玄義也;「起教之一」,用玄義也(以上為十章中之八章)。始之「大意」章和終之「旨歸」二章除外。此意為止觀一部之所詮納於大意和旨歸也。無明即明之大意故也。無明即明不分別,旨歸也。今修行妙法蓮華經之五重玄義,則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開悟也。大意和旨歸當為法華之信心之事也;「以信得入,非己智分」是也。我等眾生色心之二法妙法二字也。開覺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云大意也。大,色法之德;意,心法之德也。大之字(字義之解釋)於形。今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之男女貴賤等之色心,本有之妙境妙智也;父母果縳之肉身外,別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相好;即身
成佛者(此)也。所以大之一字法界悉收故,法華經云大乘也;一切之佛、菩薩、聖眾、人、畜、地獄等之眾生之智慧具足故,云佛意也。大乘、佛意,同事也;是即妙法蓮華經之具德也。因此以九界眾生之意為佛意,以一切經之心為法華經之意;「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者是也。毀謗如此可喜可賀的法華經,非切三世諸佛之御舌乎。然此妙法蓮華經之具德,即使佛之智慧亦難計,何況菩薩之智力,不可及也。依之,大聖塔中偈之相傳云「一家之本意但以一言為本」。此一言者,「寂照不二」之一言也,或云「本末究竟等」之一言也。真實之義則「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一言也。本者凡夫也,末者佛也,究竟者生佛(眾生和佛)一如也。生佛一如之體,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 佛所成就 第一希有 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之事
仰云。佛者釋尊之御事也,成就者法華經也。「第一」對爾前(法華經以前)之「不第一」,「希有」對爾前之「不希有」,「難解之法」對爾前之「不難解」也。申此佛者,諸法實相故,十界眾生云佛也;十界眾生之語言音聲成就亦為法華經。三世諸佛出世之本懷之妙法,為優曇華之妙文故,「第一希有」也;九界之智慧所不及,則為「難解之法」也。成就者我等眾生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事也。權教之意終不成佛,則非成就。於迹門顯二乘成佛,是即成就也,(指於迹門顯二乘成佛)說為「佛所成就」也,因此於迹門顯二乘成佛。「唯佛」者釋迦,「與佛」者多寶也。多寶不湧現則難云「與佛」,可是終有出現,故「與佛」云「多寶」也。所詮,日蓮等之類之心是:「唯佛」者釋尊,「與佛」者當為日蓮等之類之事也。其故:唯佛之唯,再次於譬喻品說「唯我一人」;與佛二字,再次於至方便品之末說「若遇餘佛」。釋這樣釋:「深覺圓理,名之為佛」。是即「與佛」云者,法華經之行者男女之事也,和「唯我一人」之釋尊「與」之佛也。此二佛聚合,所「乃能究盡」之諸法實相之法体也。因此云「十如是」者十界也,十界即十如是也,十如是即法華經之異名也。

 - 十如是之事
仰云。此「十如是」,法華經之眼目,一切經之總要也。因此若開覺此十如是,則於諸法無【所謂】迷悟,於實相無【所謂】染淨。依之,天台大師止觀十章亦自此十如是釋出也,所以更無過十如是之法門也。爰以和尚授云「十大章是全十如是,若覺大意時,以『性如是』之意可分別下之玄如之圖」矣。「習十如是於十大章」之事:性如是,大意也;相如是,釋名;体如是,体相;力如是,攝法;作如是,偏圓;緣如是,方便;因如是,正觀;果報如是,果報;本末究竟如是,旨歸也。此中云起教
章為「化他利物 果上化用」也。

 - 自証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之事
仰云。於末法當今,証大乘平等法之事,限日蓮等之類。因此此經文,教主釋尊証法華經之極理,番番出世說給也。所詮:云此自証者,指三十成道之時也。其故,教主大覺世尊十九出家三十成道也,所以「自証無上道」等矣。所詮:此品之心,明十界皆成之旨也。所以,云「自証」者,說十界乃諸法實相之一佛也。地獄也好、餓鬼也好悉証得無上大乘妙法也。自者指十界也,云「恣証(隨心所欲地証)」之事也。權教,不平等之經也;法華經,平等之經也。今日蓮等之類,真實自証無上道大乘平等法之行者也。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大乘平等法廣宣流布之時也。

 -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之事
仰云。此文在說教主釋尊三十成道之時也。云觀樹之「樹」者,十二因緣之事也。所詮:說「觀十二因緣並經行」也。十二因緣,法界之異名也,又法華經之異名也。其故,樹木有枝、葉、華、菓,是即生、住、異、滅之四相也。大覺世尊觀十二因緣之流轉並經行。所詮:末法當今,「觀『一切眾生誹謗法華經必當流轉』,日蓮經行日本國弘通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事,又又如此也。法華之行者悉坐道場之人也。

 - 今我喜無畏之事
仰云。此經文在說:權教說畢而說法華經時,則喜而無(擔心)。其故,爾前之間畏一切眾生。云「思及若不說法華經,則豈非空有(空有法華經),而有深畏」之文也。那麼今無可畏之事,時節來,說之間無畏,這樣喜悅也。今日蓮等之類亦如此。日蓮亦至生年三十二有畏,若不弘此南無妙法蓮華經則有畏。今即無此畏,既末法當時(今時),於日本國弘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之間,無畏。終,一閻浮提廣宣流布之事必為一定也。



 - 我聞是法音 疑網皆已除之事
仰云。法音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疑網者云最後品之無明也,在說奉持此經則悉除也。此文,乃舍利弗領解「三重之無明 一時俱盡之事」也。今日本國之一切眾生,雖云聞法華經之法音,可是未能信,豈疑網皆已除乎。不除則入阿鼻獄無疑也。疑字,元品無明之事也。斷此疑云信也。釋云「無疑曰信」。身子,無此疑故,成華光佛。今日蓮等之類,信受題目之法音故,更無疑網;因為「如我等無異」,所以很容易成為和釋尊同等之佛,這樣的事無疑也。云疑網者,於色心二法有惑障也。疑,於心法有之;網,於色法有之。【此文在】云「奉持信此經,則色心二法之煩惱共悉除」之事也。此皆已之已字,指「身子尊者,廣開三顯一」云已也。今領解之文段也。身子(又指舍利弗)聽聞妙法實相之理,而心懷大歡喜也。所詮:如舍利弗尊者之程度之智者,法華經來才成華光佛,令斷除疑網。何況末法今時之權人(信奉權教之人)謗法之人人,若不(值遇)此經(指法華經),有成佛之事乎。

 - 以本願故 說三乘法之事
仰云。此經文在說身子尊者(即舍利弗)成道之國離垢世界,雖非惡世,然身子本願故,說三乘法。云其本願者:身子立菩薩之行時,眼為乞眼婆羅門所乞取,其時菩薩行退轉;過去立此菩薩行百劫,而今完成六十劫尚不足四十劫;此時因【乞眼婆羅門之】乞眼而眼被(挖出之意),其時菩薩行退而立「願成佛日 開三乘法」之願也。「上品淨土不須開漸」故,雖更不須說三乘法,然「以本願故」之故說三乘法也。此行,禪多羅佛所立也。此事,因身子六住退,乃大事情也。重重之義勢(義理之意)有之,難輕易心得之事也。或「欲怖地前」之心,或權者退。所詮:云六住退者,云於六根六境取菩薩之行之事也。以之思之,末法當今修行法華經,必為如身子之退轉也。所詮:身子眼被取走,菩薩智慧之行被取走也。今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之眼奉持,被謗法諸人所障礙,豈非眼被抉取乎。所詮:彼乞眼婆羅門之乞眼,為令身子之菩薩行退轉而乞之,踐踏而捨也(乞眼婆羅門乞到眼之後,又嫌而踐踏之而捨棄也)。全非以菩薩供養之(這一方、這一事之意)為本而乞眼也,只為令退轉也。身子一念,立菩薩之大行,而值(如此之意)事;說了「今後不可立菩薩行,可立二乘行」【這樣的話】,令身子尊者後悔,此故,成佛日說三乘法也。所詮:不堪乞眼婆羅門之責故也。法華經之行者,堪忍三類之強敵,不可捨妙法之信心也。以信心為眼也。

- 有大長者之事
仰云。於此長者,天台大師有三長者之釋。一者世間之長者,二者出世之長者,三者觀心之長者是也。此中以出世、觀心之長者為此品之長者。長者者釋迦如來之事也。觀心之長者時,一切眾生也。所詮:法華經之行者,男女共長者也。文句五有詳細之釋。末法當今所說之長者,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者也。因此釋三長者時,文句五云「(第二),標位號為三:一世間之長者,二出世之長者,三觀心之長者也。(世間之長者)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又云「出世之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無極,法財萬德悉皆具滿,十力雄猛降魔制外,一心三智無不通達,早成正覺久遠若斯,三業隨智運動無失,具佛威儀心大如海,十方種覺所共稱譽,七種方便而來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長者。三觀心(觀心之長者)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也;三惑不起,雖未發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三諦含藏一切功德;正觀之慧,降伏愛見(貪愛權教之邪見);中道雙照,權實並明;久積善根,能修此觀;此觀出於七方便上,此觀觀心性,名上定,則三業無過;歷緣對境,威儀無失;能如此觀,是深信解相,諸佛皆歡喜,歎美持法者;天龍四部恭敬供養。下文云,佛子住是地,則是佛受用,經行及坐臥。既稱此人為佛,豈不名觀心之長者」矣。此釋分明為釋觀心之長者十德具足也。所謂引証之文,引分別功德品之「則是佛受用」之文也:經文有「佛子住此地」,「此」字改為「是」字也;經行若坐臥之「若」替為「及」字也。又引法師品之文。所詮:佛子者法華經之行者也,此地者實相之大地也。「經行若坐臥」者,法華經之行者之四威儀所作之振舞悉佛之振舞也。我等眾生振舞之當体,佛之振舞也。此當体之振舞正是長者也。所以觀心之長者,我等凡夫也。因此末法當今之法華經之行者外,無觀心之長者也。今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者,非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之長者乎。「既稱此人為佛」六字可留心案之也。

 - 多有田宅之事
仰云。田宅者長者之財寶也。所詮:田云命也,宅者身也。文句五,田宅釋為身命。田,米也;米,續命也。宅,宿身,是家也。身命二者安穩外,無財寶也。約於法門,則田乃定,宅乃慧也。所以,定如田地,慧如萬法。我等一心之田地起諸法之萬法。「可知法華一部乃方寸(方寸之心)也」這樣釋,八年之法華經亦開一心乃三千也。所詮:田,定故,乃妙之德;宅,慧德故,乃法之德;又本迹兩門也,止觀之
二法也。教主釋尊以本迹兩門之田宅助一切眾生。田宅者我等眾生色心之二法也。奉
值法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時,体達「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豈非多有田宅之長者乎。云「多有」之意乃:心法具足之心數,色法具足之所作也。因此「多有田宅」之文,一念三千之法門也。其故,一念者定也,三千者慧也。釋既云「田宅,別譬也。田能養命,譬:禪定之(資助)般若。宅可(棲)身,譬:作為實境之智之所託」矣。此釋分明也。田宅,身命也;身命即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奉持此題目者,豈非多有田宅之長者乎。今入末法,日蓮等之類,多有田宅之本主之如說修行之行者也。

 - 等一大車之事
仰云。此大車,直至道場之大白牛車,其疾如風。所詮:南無妙法蓮華經云等一大車也。云「等」者諸法實相也,「一」者唯有一乘法也,「大」者大乘也,「車」者
一念三千也。所以,「等」字,釋這樣釋「子等車等」。子等之等,同「如我等無異」之等也。車等之等,「平等大慧」之等也。今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者,男女貴賤共持「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之金言者也。智者愚者無區別共即身成佛也。疏五云「一等子二等車。以子等故,則心等;譬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第二車等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訶衍,摩訶衍同故,等是大車也。而言各賜者,各隨本習也;四諦、六度、無量諸法,各於舊習開示真實。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訶衍也,故言大車」。

 - 其車高廣之事
仰云。此車南無妙法蓮華經也,即我等眾生之体也,法華一部之總体也。高廣者佛知見也。因此,此車,方便品時說為諸佛智慧也。稱歎其智慧甚深無量。歎言,歎甚深無量也。(於是),說其車歎高廣也。因此,文句五云「其車高廣以下,譬如來知見深遠。横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故言高廣也」矣。所詮:此如來者一切眾生之事也;既為諸法實相之佛故也。知見者色心之二法也。知,心法;見,色法也。色心二法云高廣也。高廣即本迹二門也,此即南無妙法蓮華經也。

 - 是朽故宅 屬于一人之事
仰云。此文,文句五云「明失火之由」。此宅,三界之火宅也。火云煩惱也。因為此火和宅屬于一人,所以是釋迦一佛之御利益也,非彌陀、大日等諸佛之救護也。教主釋尊一佛之御化導也,「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是也。卷五提婆品重說此屬于一人之經文云「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妙樂大師釋此屬于一人之經文時,記五云「咸歸長者。一色一香一切皆然也」這樣判。
既釋為咸歸長者,則可釋為法界有在之一切眾生所受之苦惱,歸于釋尊一人之長者。一色一香一切皆然者,法界之千草萬木、飛花落葉之樣子,是皆見無常遷滅之(本質)而歸佛道,亦屬于一人之利益也。此利益之本源乃為了令引入於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內証也。所詮:入末法,屬于一人之利益者,日蓮身當也。日本國之一切眾生所受之苦惱,悉日蓮一人之屬于一人也。教主釋尊「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日蓮一人能為救護也。文句五云「是朽故宅屬于一人以下第二有一偈,明失火之由。三界是佛化應之處,發心已來誓願度脫,故云屬于一人」。此釋「發心已來誓願度脫」之文,豈非日蓮之身乎。

 -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之事
仰云。云諸鬼神等者,親類部類等云鬼神也。我等眾生死時,妻子眷屬聚集悲歎云揚聲大叫也。文句五云「諸鬼神等以下第四一行半,明被燒之相,或云,親屬為鬼神,哭泣為揚聲」。

 -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之事
仰云。此經文,明我等眾生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其故,文句五云「此因無易故云直至」。此釋之心:爾前之心乃捨煩惱厭生死,別求菩提涅槃;法華經之意乃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直和即同事也。所詮:可心得為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者之住處即寂光土也。因此,乘此寶乘忽至妙覺極果之位云直至道場也。云「直至」之文意乃四十二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之佛道修行)此時極也。此直之一字乃地獄即寂光、餓鬼即寂光土也。法華經行者之住處,即使山谷曠野也,直至道場也。道場者究竟之寂光也。所以「乘此寶乘」之上之(習萬乘之乘),法華之行者也;於此品之意則中根之四大聲聞也;總之一切眾生之事也;今入末法則日蓮等之類也。寶乘之乘,大白牛車之妙法蓮華經也。因此,【乘此寶乘,】上之乘,能乘;下之乘,所乘也。寶乘者蓮華也。釋迦、多寶等諸佛亦乘此寶乘也。此於提婆品重說時云「若在佛前 蓮華化生」。釋迦、多寶二佛,我等之己心也。奉值此己心之法華經而顯成佛,釋迦、多寶二佛並座而顯給「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此乘,車也;車,蓮華也;此蓮華之上之妙法,我等生死二法、二佛也。直至之至,非由此至彼之至,云「住處即寂光」方是所云之至也。此寶乘之寶,七寶之大車也。七寶,即頭上之七穴;七穴,即末法之要法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此題目之五字,為我等眾生:於三途之河,則為船;於紅蓮地獄,則除寒;於焦熱地獄,則為涼風;於死出之山,則為蓮華;渴時為水;飢時為食;裸時為衣;為妻為子為眷屬為家;施無窮之應用,利益一切眾生;「直至道場」者是也。所以,此身取不直居寂光土云直至道場也。直字可留心案之。

 -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之事
仰云。此經文之意為:若不信「小善成佛」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文句五云「今經明小善成佛,此取緣因為佛種。若不信小善成佛,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也」。爾前經之心,小善成佛不明也。法華經之意,一華一香之小善若歸法華經則成大善。縱令法界充滿大善也,但若不值此經則不成善根。譬如,諸河水若入大海則成鹹味,不入則本水(本來之水)也。法界之善根若不歸入法華經,則不成善根也。因此釋云「斷一切佛種者,淨名以煩惱為如來種,此取境界性也」矣。此釋之心為:淨名經之心,我等眾生一日一夜所作之罪業,起八億四千之念慮。余經之意皆說三途之業因;法華經之意,明此業因即佛。因此云「以煩惱為如來之種子」者此義也。此淨名經之文正是「文在爾前,義在法華」之意也。云此「境界性」,末師釋時,判為「能生煩惱 名境界性」。我等眾生眼耳等六根起妄執也,是云境界性也。權教之意在說捨此念慮吧。法華經之心則為此境界性外無三因佛性之種子;是則在說可成三身圓滿之佛果之種性也。此種性,信權教之人不知之;謗此經故,亦不知凡夫即極之義;故斷一切世間之佛種也。所以六道之眾生亦具足三因佛性,終可顯三身圓滿之尊容,【然】誹謗此經故,斷六道之佛種也。因此妙樂大師云「此經遍開六道佛種,若謗斯經,義當斷也」矣。所詮,日蓮之意:「一切」之言指十界,謗此經,斷十界之佛種也。因此誹謗二字,大論云「口謗言誹,心背云謗」矣。所以經由色心三業謗法華經之人,入阿鼻獄無疑也。所謂弘法、慈覺、智証、善導、法然、達磨等大謗法者也。今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豈非繼三世諸佛之佛種者乎。



-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之事
仰云。惡知識者在世(佛在世時)則善星、瞿伽利、提婆等是也,善友者迦葉、舍利弗、阿難、目連等是也。於末法當今云惡知識者,法然、弘法、慈覺、智証等之權人謗法之人人也。申善知識者日蓮等之類之事也。總之於知識重重有之:外護之知識、同行之知識、實相之知識是也。所詮:實相之知識者,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知識者云知形、知心也。是即色心二法也。捨謗法之色心可顯法華經之妙境妙智之色心也。惡友,謗法之人人也。善友,日蓮等之類也。

 -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之事
仰云。於此無上寶聚,一,釋尊之因行果德之萬行萬善之骨髓云寶聚,二,妙法蓮華經之事也。不求者,中根之四大聲聞任運自在地得如此之寶聚也;「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之故也;總地來說,一切眾生之事也。云自得者:自,十界之事也,此和自我得佛來之自同事也;得又同事也。入末法自得者日蓮等之類也;自者法華經之行者,得者題目也。得之一字含師弟(師匠及弟子)也;含「與和得」之義也。不求者:入佛法有修行覺道之辛勞;釋迦如來往來娑婆(娑婆世界)八千(返)之御辛勞而求功德,然後成今之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之行者,不求而受得此功德,所以說自也。此自之字一念也;得,三千也。又自,三千;得,一念也。又自,自也;得,他也。總之自得二字盡法界也。所詮:此妙法蓮華經從(自己)得也。自,釋尊也;釋尊即我一心也;從一心之釋迦受得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日蓮生年三十二自得題目也。


藥 草 喻 品

 - 藥草喻品之事
仰云。藥者是好良藥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也。為妙法頂於頂上之草故,云非藥之事無也。草雖是中根之聲聞,然總言之一切眾生也。譬如澆藥於土器;我等眾生澆南無妙法蓮華經之藥於父母果縛之肉身;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教此分申喻也。釋云「喻者曉訓也」矣。云提婆、龍女畜生、人、天帝、羅漢、菩薩等悉非藥草之佛之事無也。末法當今之法華行者日蓮等之類,既是藥草又是日本國之一切眾生之藥王也。

 - 現世安穩 後生善處之事
仰云。所詮:聽聞此妙法蓮華經云共現世安穩共後生善處。上既說「聞是法已」也。聞,名字即之凡夫也;於所聞妙法,聞即身成佛也。「若有能持 即持佛身」是也。聞故,奉持,奉持故,三類之強敵來,以「來」而現世安穩之記文顯,為法華之行者之事無疑也。似乎法華之行者必值斯大難,以值大難決定後生善處之成佛。是豈非為現世安穩乎。後生善處分明地說於提婆品。所詮,現世安穩者:信奉法華經,則離三途八難之苦,甚至連善惡上下之人皆得教主釋尊同等之佛果,而顯自身本覺之如來也。自身之當体,妙法蓮華經之藥草故,現世安穩也。開(指上述現世安穩之事),云後生善處也。云妙法蓮華經者,妙法之藥草也。所詮:現世安穩,色法;後生善處,心法也。開覺十界之色心妙法云「現世安穩 後生善處」也。所詮:以弘法華經申「現世安穩 後生善處」也。

 - 皆悉到於 一切智地之事
仰云。云一切智地者,法華經也。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之土地、草木、人畜等皆備於大地,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悉歸入法華也。「皆悉」二字,善人惡人、迷悟、一切眾生之惡業善業,其外藥師、大日、彌陀及地藏、觀音,横十方竪三世,所有諸佛之具德,諸菩薩之德行,總十界眾生之善惡業作等說「皆悉」也。(此)令歸入法華經,(云)一切智地之法華經也。因此文句七云「皆悉到於一切智地者,地者實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切;寂而常照,故名為智;從無住(無始常住之意)之本立一切(法界),故名為地。此圓教之實說也。凡有所說皆令眾生到此智地」。此釋(委細)判「一切智地」四字也。「一」云究竟,「切」釋廣博,「智」云「寂而常照」,地判「無住之本」。然而「凡有所說」指約教,「皆令眾生」納機緣也。指「十界眾生」云「切」,指「凡有所說」云「究竟非二 故名一也」。「一」者云
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法界也;其上有人畜等,地也。記七云「切訓眾」矣,所以一切二字法界盡。諸法,切也;實相,一也。所詮:法界,實相之妙体、照而常寂之一理,而云十界三千非一法性之事無也;是說為一也。那麼三千諸法己己本分故,切之義也。(這樣的話),則一,妙;切,法也。妙法二字一切二字也。無住之本,妙之德;立一切法,法之德也。一切智地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一切智地即一念三千也。今入末法,弘通一切智地,日蓮等之類是也。然而一者一念,切者三千也;自一心起松呀櫻呀,切也;(此)約心法之義也。色法,則手足等,切也;為一身,一也。所詮:色心二法,既是「一切智地」又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也。

 - 一切智地四字之事
此一切智地四字收法華經一部八卷文文句句。此一切智地者三諦一諦、非三非一也。約於三智則空智也。這樣說來,三諦難云(難說明)。雖這麼說,然乃三諦一諦之中之空智也。因此,於三諦有三三九(三三得九之意)箇之三諦。首先,於空諦云三諦時,呼出空諦,則假諦成為空諦,是空諦也,不二是中道也。三諦同如此,可心得也。所詮:此一切智地可心得為九識法性也。九識法性,迷悟不二、凡聖一如故,云空也。無分別(知十界無分別)智光云空也。此九識法性指如何處之法界乎。法界者十界也,十界即諸法也;此諸法之當体,本有之妙法蓮華經也;為了迷於此重之眾生,一佛出現分別說三,乃立出此九識本法之都也。那麼終將引入於本九識,夫云法華經也;一切智地者是也。一切智地,我等眾生之心法也。心法即妙法也;一切智地者是也。

 - 根莖枝葉之事
仰云。釋云此文為「信戒定慧」。此釋之心,草木以此根莖枝葉云增長也。佛法修行亦又如是。所詮:我等眾生信奉法華經如植根。如法華經之文,以「是名持戒之戒体」為本,而成為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是戒也。託付法華經之文相而修法華三昧,是定也;奉唱題目,是慧也。所謂,法界悉生住異滅,是信;己己本分,是戒;為三世不改,是定也;顯各各之德義,是慧也。是即法界平等之根莖枝葉也;是即真如實相之振舞也。所謂戒定慧三學,妙法蓮華經也。信此云根也。釋云「名三學俱傳曰妙法」。

 - 根莖枝葉之事
仰云。此我等一身也。根者心法也,莖者我等從頭至足也,枝者手足也,葉者毛也。此四者說為根莖枝葉也。云法界三千不具足此四者之事無也。是即信戒定慧之体,
亦是實相一理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体也。法華不信之人徒有根莖枝葉而無法增長,當成枯槁之眾生。

 - 枯槁眾生之事
仰云。奉持法華經者非枯槁之眾生也。既受持法華經之種子故也。謗法不信之人,無下種故,枯槁之眾生也。因此妙樂大師云「不以餘教為種」矣。

 - 等雨法雨之事
仰云。等者平等之事也。云對善人、惡人、二乘、闡提、正見、邪見等者,不惜妙法之雨,平等地雨之事也。因此云(令降)法雨時,成大覺世尊令降也。那麼【雨法雨】讀成下法雨時,本來「實相平等」之法雨就是「常住本有」之雨故,非今始可下也。因此諸法實相,譬喻品之時譬為風月;妙樂大師釋為何隱何顯;常住也,實相之法雨乃三世常恒,又更無隱顯也。所詮:「等」之字,讀為「一律、全都」時,釋迦如來之平等之慈悲也;那麼讀為「相同、相等」時,平等大慧之妙法蓮華經也。一律全都(令降)法雨者名「能弘」也;讀為「下相同相等之法雨」時,所弘之法也。所詮:法云十界之諸法也;雨者十界言語音聲之振舞也;下者自在也,又地獄熾燃猛火乃至佛界上所作之音聲說為「等雨法雨」也。此「等雨法雨」之法体,南無妙法蓮華經也。今入末法日蓮等之類弘通之題目,「等雨法雨」之法体也。此法雨,至地獄之眾生、餓鬼之眾生等,同時下之法雨也。為日本國一切眾生付囑之法雨,乃題目之五字也,所謂日蓮建立之御本尊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於方便品云「本末究竟等」,於譬喻品云「等一大車」,重說此等字也。或云「如我等無異」也。此「等」字和寶塔品之「如是如是」同也。所詮:「等」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令降)法雨者云「從今身至佛身持乎否乎」之受持之言語也。

 - 等雨法雨之事
仰云。此時,妙法實相之法雨,於「十界三千,下至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横十方,竪亘三世」降妙法之功德,云等也。那麼下雨者,一切眾生之色心妙法蓮華經三世常住地下也。一義云,此妙法之雨,九識本法之法体也。然而是一佛現前所說出之妙法故,云(令降)法雨也;其故,云(令降)者云自上向下降雨也。所以為從果向因之義也。約佛,則於自第十之佛果向九界(令降)之法体上,下雨處(指九界)和雨處(令降雨之處,指佛界)皆真如之一理也;於識分上,則向八識下雨也。因此今日蓮等之類,令南無妙法蓮華經雨於日本國一切眾生之頂上,云(令降)法雨也。


授 記 品

-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膳之事
仰云。此文在云:中根之四大聲聞,法華來事,譬如從飢國來而值大王膳一樣的歡喜也。因此若如此文,則法華以前之人,餓鬼界之眾生也;既說飢國來也。大王膳者醍醐味也。中根之聲聞,法華來,得一乘醍醐之法味,忽備法王之位。「忽」字,相對於爾前迂廻道之機云忽也;速疾頓成之義云忽也。縱令唱言「外用八相」之事也是為了讓所化進入佛道也。所詮:入末法,謗法之人人,餓鬼界之眾生也;奉值此經,奉值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事,悉大王膳也。忽遇之遇字肝要也;釋云「成佛非難,值此經為難」;不輕品云「復遇常不輕(常不輕菩薩)」;嚴王品云「生值佛法」;值大王膳也;以南無妙法蓮華經最可信受也。若如此經文,則法華以外之一切眾生,無論其是如何高貴之人,(都是)餓鬼道之眾生也。十羅剎女雖為餓鬼界之羅剎,受持法華經故,餓鬼即一念三千也。法華不來者,則一切當成餓鬼飢饉之苦。所詮,中根之聲聞必須領解之言:我身(類似)餓鬼之事,乃餓鬼雖云法界有食,但不得而食也;雖有諸法實相一味之醍醐妙法,但終不能開覺間,四十餘年飢於食也。一義云。從序品、方便品顯諸法實相之甘露,雖有南無妙法蓮華經,但迄廣略二重之譬說段若不悟,則如餓鬼雖有滿滿之食事而不得食也。所詮:日本國之一切眾生,餓鬼界之眾生也;大王膳者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遇之字納人法也,所以末了云「如飢須教食」也;云,如同雖飢但待大王之教而【後得】食醍醐也。今雖有南無妙法蓮華經,但不受從今身至佛身之受持,則不可能有成佛也。教者,「爾前無得道,法華成佛」之事也。不受此教,雖讀誦法華經,然不可能有登大王膳之事也。醍醐,題目之五字也。


化 城 喻 品

 -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埸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之事
仰云。此經文在說一切眾生之「本法流轉」;因此(注釋書)判為出世以前。此是在云「雖大通佛出世,但十小劫之間不說一經」之經文也;所以佛法不現前故,云「不得成佛」也。然而見釋,云「出世以前」時,此經文是如何之事呢;(此經文)乃在說「本法之(習五重相對之重)」也。一佛出世則成流轉門;一佛無出世時,本法不思議之体也;無迷悟,無生佛,無成佛、無不成佛也;所以云「不得(成為)佛道」。(發語詞)申本法者:若水是熱的,火是冷的這樣的話,則當成為流轉門;水總是冷的,火總是熱的,地獄皆是火焰,餓鬼皆是飢渴,此外,萬法己己之當位成當位之原樣不改,云本法之体也。【此經文乃】顯說此重(本法之重)之經文也。此本法之重,法華經也。權教,流轉也。為了將此流轉之眾生引入於本法之重,佛出世也。云其本法者此經也。所詮:此經文之本法者大通智勝佛也;云大通智勝佛者我等眾生之色心也。云十劫者十界也。云坐道埸者,十界之住處其原樣不改,道埸也。道埸故寂光土也。法界寂光土,而十界眾生悉諸法實相之佛故,非一佛可現。無「迷之眾生」則無可說之法,所以云「佛法不現前」也。「不得成佛道」者,「云始覺、本覺之成佛」之事無也;既是本法不思議之体又是萬法本有也。依之,(注釋書)(解釋)為出世以前。然者(這樣的話)那麼其本法之体者,所詮:南無妙法蓮華經也。為引入於此本法之內証,佛四十餘年誘引,終說第五時之本法。今入末法,奉弘上行所傳之本法南無妙法蓮華經;雖云日蓮世間出世,但至三十二歲不唱出此題目,佛法不現前也;弘此妙法蓮華經,終引入於本法之內証也;日蓮豈非大通智勝佛乎。正因為日本國之一切眾生十劫坐道埸,故向十界原樣不改之本法南無妙法蓮華經引入也。所詮:可出信心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者也。


五 百 弟 子 品

 -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之事
仰云。此珠者一乘無價之寶珠也,貧人者下根之聲聞也,總而說一切眾生也。所詮:入末法,此珠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貧人者日本國之一切眾生也,此題目奉唱者心大歡喜也。因此所云「見寶塔品」之見與此珠(見此珠之見)同事也。所詮:此珠者我等眾生之一心也,一念三千也;此經奉值時,開一念三千云見珠也。此珠廣為一切眾生之心法也;此珠,体中(眾生体中)有之財用也;於一心具足「三千具足」之財也。此珠方便品又說為「諸法實相」,譬喻品則「大白牛車」、「三草二木」、「五百由旬之寶塔」,共皆一珠之妙法蓮華經之寶珠也。此經文在說色心之實相歡喜也。「見此珠」之見,色法也;云「其心大」者,心法也。色心共歡故,云大歡喜也。所詮:云此珠者,我等眾生之心法也,所以為一念三千之寶珠也,所謂妙法蓮華經也。今入末法,顯此珠之事,日蓮等之類也;所謂未曾有之大曼荼羅正是一念三千之寶珠也。見之字,日本國之一切眾生,廣則一閻浮提之眾生也;雖如此,然云「其心大歡喜」時,指日蓮弟子檀那等之信者也。所詮:体達「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心大
歡喜也。因此,我等眾生失五百塵點下種(於久遠之釋尊之昔下種)之珠,輪廻五道六道而成貧人;近者捨三千塵點(指大通智勝佛之時)之下種而備輪(備,習備嘗痛苦之備;輪,輪廻)諸道,依之而成貧人。今奉值釋尊找得此珠而如本取得,此故,心大歡喜也。於末法當今受持妙法蓮華經之寶珠而(觀看)己心時,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寶珠分明具足也;而(此)皆末法之要法,題目也。


人 記 品

 - 如甘露見灌之事
仰云。甘露者天上之甘露也。所以妙樂大師云「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矣。此釋之心:譬諸法實相之法体為甘露,並云甘露乃不死之藥也。所詮:妙者不死之藥也。此心不死者指法界也,其故,歎森羅三千之萬法不思議也。生住異滅之當位當位三世常恒,云不死也。本法之德:水下而冷,火上而熱。此云妙也,此即不思議也。此重云不死也。甘露與妙同事也。(這樣的話),(擱置)法界之原樣不改說為妙法也,亦云為本法、甘露也。火息於水既是本法又是不死也。十界己己之當位當位之振舞,常住本有,云甘露、妙法、不思議、本法、止觀也。所詮:入末法,甘露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見灌者受持之一行也。


法 師 品

 - 若有惡人 以不善心等之事
仰云。惡人者,在世,提婆、瞿伽利等也;不善心者,說以惡心罵詈佛之事也。滅後(指釋迦佛滅後之末法時代),惡人者,弘法、慈覺、智証、善導、法然等是也;不善心者謗言也,書寫此謗言之十住心等、選擇集等之謗法之書(共不善心)也。入末法善人者日蓮等之類也,善心者法華弘通之信心也,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寶 塔 品

 - 如是如是之事
仰云。釋云「如法相是,如根性是也」。如法相是者,重說諸法實相為如是也。如根性是者,說九法界也。因此証明機法共如釋迦如來之所說之真實也。始之如是,教一開會也。次之如是,人一開會也。權教之意,嫌惡諸(法界之意)為妄法,乃隔別不融之教也;於根性,性欲不同故,種種說法;所以人不成佛。今經之心,諸法實相之御經故,十界平等所授之妙法也;雖根性不同,然同為如是性之一性也。所詮:今入末法之「如法相是」,塔中相承之本尊也;云「如根性是」者,十界宛然之尊像也。法相,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根性,日本國之一切眾生,廣一閻浮提之眾生也。

 -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之事
仰云。於末法當今,云釋迦如來真實之御子者法華經之行者也。其故,上文說「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也。來世者末法也,云讀者,法華經如說修行之行者也。弘法、慈覺、智証等,善導、法然等讀云「第三劣、戲論之法、捨閉閣拋、理同事勝」等,如此讀乃謗法也,非切三佛之御舌乎;何況持乎。傳教大師云「雖讚法華經 還死法華心」是也。今日蓮等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之人,讀持此經之人也;豈非是真佛子乎。淳善地非寂光土乎。「是真佛子」之子字,十界之眾生也。所詮:此子字,限法華經之行者。「悉是吾子」之子,不分別孝不孝之子也。「我等皆似佛子」之子,說中根之聲聞似佛子也。「為治狂子故」之子,忘久遠之下種故,沉迷於物之子也。所以釋尊之御子也有沉迷於物之子,也有不孝之子,也有孝養之子。所謂法華經之行者,真實釋尊之御子也。在釋迦、多寶、分身、三千三百萬億那由他世界充滿之諸佛之御前,定置孝不孝之子也。以繼父業為子也;三世諸佛之業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法師品說「行如來事」也。法華經,母也;釋尊,父也;我等眾生,子也。無量義經云「諸佛國王、是經(指法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矣。菩薩者法華經之行者也;法師品云「在家出家行菩薩道」。


     提 婆 品

非口所宣 非心所測之事
仰云。「非口所宣」,色法;「非心所測」,心法也。云以色心二法於大海(意指生死之大海)所教化之眾生【乃】非【可】宣測也。【所以】至末了說「廣導諸群生」。



 -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之事
仰云。世間法者全不染貪欲等,譬如蓮華雖從水中生但不染淤泥。云此蓮華者,譬地涌菩薩也。地者法性之大地也。所詮:法華經之行者如蓮華之不染泥水,但唯以弘通一大事之南無妙法蓮華經為本。世間法者,即使從國王大臣給所領、給官位,也不被其所染,以不受謗法之供養云不染世間法也。所詮:蓮華離水則不能生長,水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本化之菩薩如蓮華,過去久遠已來本法所持之菩薩也;蓮華在水是也。所詮:此水者我等行者之信心也;蓮華,本因本果之妙法也;於信心之水,妙法蓮華生長。地者我等眾生之心地也。涌出者,廣宣流布之時,一閻浮提之一切眾生可成法華經之行者,云涌出也。

 -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之事
仰云。此文彌勒菩薩等,為了末法當今,對【本品中】「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之言,奉請演說令開解之經文也。依此請文,壽量品顯也,五百塵點久遠之法門是也。開解者,對教主釋尊於御內証抑住此分(即「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請願開示,亦請解同一會之大眾之疑也。對此開解之語,【釋尊】於壽量品又「汝等當信解」這
樣誡。若不開解,則見到於「大眾皆法華經」【之事】當生疑惑。若生疑則必墮三惡道,此彌勒菩薩既申也。【所以】此時壽量品若不顯的話,則「即當墮惡道」也。壽量品之法門之所以重要,(此)也。其次,於此開解之開有二:迹門之意乃會諸法為實相之一理,一旦開見諸法為實相,則「開十界悉妙法實相之一理也」說為「開佛知見」;那麼本門之意,開十界本有(十界悉本有常住之佛,故煩惱之身即菩提之智,本有之生死即究竟之涅槃)而(解開)始覺(始成正覺之成佛)之羈絆,申此重為開解也。所以,演說二字,釋尊;開解兩字,大眾也。此演說,壽量品之久遠之事也。終於,釋尊說壽量品而破一切大眾之疑惑。



 - 譬如良醫 智慧聰達之事
仰云。良醫者教主釋尊,智慧者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也。聰達者了達三世也。藥者妙法之良藥也。那麼壽量品之意談十界本有,因此此藥師者一切眾生之事也。智慧者,萬法己己之自受用報身之振舞也;聰達者,自在自在地振舞云聰達也。所詮:為了末法當今之壽量品故,法華經之行者之上之事也。此智慧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聰達者云本有無作之三身也之事也。元品無明之大良藥,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智者一切眾生之力也,慧者一切眾生之言語音聲也。故偈頌云「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分 別 功 德 品

 - 一念信解之事
仰云。此經文,納一念三千寶珠之(盒子之意)也。(此),現在(佛在世之意)四信之初之一念信解也。那麼,滅後五品之初之十心具足初隨喜品,亦是積一念三千之寶之函也。法華經之骨髓,於末法修行法華經之相貌分明也(意即法華經就是要給末法之眾生修行的)。所詮:信和隨喜,(意)同也。隨喜,信心也;信心,隨喜也。一念三千法門納於信心隨喜之函也。又此函者,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又此函,我等一心也。此一心,萬法之總体也。總体,題目之五字也。(如同)云一念三千,亦有云一心三千的。釋云「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又寶函者我等色心之二法也;本迹兩門生死之二法,止觀之二法也。所詮:入於信心之篋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函也。



 - 見佛聞法 信受教誨之事
仰云。此經文,一念隨喜之人可(具備)五十之功德;所以具足「見佛聞法」之功德也。於隨喜功德品說此五十展轉之五十人之功德;所以世世生生之間備「見佛聞法」之功德也。所詮:入末法,見佛者壽量品之釋尊,聞法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教誨者日蓮等之類所教化之諸宗無得道之教誡也;信受者,法華經之行者也。所詮:「壽量開顯之眼」顯,則此之見佛,無作三身也;聞法者,萬法己己之音聲也;「信受教誨」者,本有隨緣真如之振舞也。是即色心之二法也;見聞者色法也;信受者,信心領納故,心法也。所謂備色心二法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藥 王 品

 - 若復有人 以七寶滿 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於佛 及大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是人所得功德 不如受持 此法華經 乃至一四句偈 其福最多之事
仰云。此經文在說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來供養四聖,【其人所得功德】比受持法華經一偈還劣。天台大師以生養成榮四義來釋法華經之功德。所詮:入末法,題目之五字即是也。此又妙法蓮華經也。此五字,萬法能生之父母也。生養成榮亦復如是也。所以(書名)釋為「以法為本」。三世十方諸佛以妙法蓮華經為父母;此故,比起供養四聖,持法華經乃勝也。七寶,世間之財寶也。四聖,歸於滅之佛、菩薩、羅漢也。那麼妙法之功德,「一得永不失」故,不朽失之功德也;此故,勝也。



 - 妙音菩薩之事
仰云。妙音菩薩者十界之語言音聲也。此音聲悉慈悲也。菩薩是也。


普 門 品

 - 爾時無盡意菩薩之事
仰云。此菩薩,空假中三諦也。意一字一切法門攝得也。云意者中道之事也,無者空諦也,盡者假諦也。所謂云意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一切諸經之意,三世諸佛之意,題目五字也。所詮:法華之行者,以信心為意也。

 - 觀音妙智力之事
仰云。妙者不思議也。智者隨緣真如之智力也,森羅三千之自受用智也。觀音,圓觀也;圓觀者一念三千也。觀音者法華之異名也;「觀音和法華乃眼目之異名」這樣釋之間,【觀音乃】法華經之異名也。觀者,圓觀;音者,佛機也。所以觀音二字,人法一体也。所謂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是也。

 - 自在之業之事
仰云。此自在之業者自受用報身之智力也;云指森羅三千之諸法之作業也。一如其所作之原樣,法華經之意乃在說「不思議自在之業」也。此自在之業之本,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之事
仰云。妙法蓮華經陀羅尼者「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也。五字,体也;陀羅尼,用也。妙法五字,我等色心也;陀羅尼,色心之作用也。所詮:陀羅尼者呪也;以妙法蓮華經來呪「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也。日蓮等之類,以受持南無妙法蓮華經云呪也;作為「若有能持 即持佛身」之呪語也。釋判云「陀羅尼者諸佛之密號」。所詮:「法華折伏破權門理」之義,「(阻擋之意)惡持善」之義也。

 - 六萬八千人之事
仰云。六者六根也,萬者六根所具之煩惱也;八者八苦之煩惱也,千者八苦具足之煩惱也。是即奉值妙法蓮華經,顯六萬八千功德之法門也。所詮:日蓮等之類南無妙法蓮華經奉唱外,無六萬八千功德之法門也。


嚴 王 品

 - 妙莊嚴王之事
仰云。【妙莊嚴王】邪見即正之範本也。所詮:森羅三千之萬法,以妙來莊嚴之王也。妙者稱歎語也,莊嚴者色法也,王者心法也,歎諸法之色心不思議也。然者,「妙莊嚴王」之言,三千諸法、三諦法性之當位也。所詮:日蓮等之類以南無妙法蓮華經莊嚴色心也。此莊嚴者非特別去巧打扮,乃當位即妙之莊嚴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



 - 華嚴、大日、觀經等凡夫得道之事
仰云。彼等之眾雖似皆各各其經經得道(各各於其所宗之經經得道),然真實則法華之得道(於法華經得道)也;所謂三五下種(於三千塵點劫之昔之大通佛之時或於五百塵點劫之久遠之昔之釋迦如來之時下過「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佛種)之輩也。經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妙樂大師云「雖(得解脫)在現(在釋迦佛在世之時),【然】(皆)(習騰於空中之騰)本種」。本種云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 可作為「以題目之五字下種」之証文之事
仰云。經云「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妙樂大師云「不以(餘)教為種」。無量菩薩者,開會日本國之一切眾生為菩薩而教題目也。畢竟者,題目之五字畢竟也。住一乘者「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是也。下種者下種子也。種子者成佛之種之事也。上之經文「教無量菩薩」之教之一字,下種之証文也。教者題目授時之事也。教「權教無得道,法華得道」云下種也。入末法不可能有離出此經文之人也。確為塔中相承之秘文也。下種之証文可秘可秘。

 - 題目五字限末法當持之事
仰云。經云「惡世末法時,能持是經者」。此經者題目之五字也。留心能一字,
可思案之。云「末代惡世日本國之一切眾生【當】持」之經文也。

 - 天台云「是我弟子 應弘我法」之事
仰云。我弟子者上行菩薩也,我法者南無妙法蓮華經也。權教乃至始覺等,隨他意故,他法也。而此題目五字,五百塵點已來証得之法体也,故釋為我法。天台云「此妙法蓮華經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三世如來之所証得是也」。

 - 色心云心法之事
仰云。玄十云「受【彌勒菩薩之】請說時,只是說於教意。教意是佛意,佛意即是佛智也。佛智至深,是故三止四請。如此艱難,比余經,余經則易」。此釋之意分明也。教意、佛意、佛智歸根結底同事也。教,二十八品也;意,題目五字也。總之,佛意者法華經之異名也,以法華經為一切經之心法也。又以題目五字為一代說教、本迹二門之(魂魄之意)也;經云「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是也;以此題目五字為三世諸佛之命根也。那麼云「諸經之神法華經也」之証文者,題「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是也。

 - 云「無作之應身 我等凡夫也」之事
仰云。釋云「凡夫亦得三身之本」;此本字應身之事也。因此,本地無作本覺之体乃以無作應身為本;所以【為】我等凡夫也;應身,應物(假於物)之身也;加上又唱出壽量品之題目,乃真實應身如來之慈悲也。

 - 諸河無鹹之事
仰云。此無鹹之事譬諸教無得道。大海之映鹹譬法華經之成佛得道。又諸經無一念三千之法門,如諸河無潮水之趣味,如死人般。法華經有一念三千之法門,如有潮水之大海,如活人般。法華經淺信,如泡沫之潮水;深信,如海水。泡沫容易消失,海水不會消失也。如說修行最為重要也。雖諸經之大河亦極深,然不具足大海之泡沫、海潮之趣味。權經之佛,劣於法華經理即之凡夫百千萬倍也。

 - 妙樂大師之釋「末法之初 冥利不無」之釋之事
仰云。此釋之意乃云「於末法,迹化之眾當有冥之利益」也。此釋乃藥王品「此經即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之文也】。此經文之意含於底而釋也。妙樂云「然後五百且從一往。末法之初冥利不無。且據大教可流行時。故云五百」。所以本化之菩薩,顯之利益;迹化當為冥之利益。

 - 爾前經瓦礫國之事
仰云。法華經第三云「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六卷云「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我淨土不毀」。此兩品之文之意:權教悉瓦礫之旅國也。誤思為本國,誤思為都之事,迷之故也。一往住了四十二年之國故,眾生皆思為本國。【然】本國,此法華經也。信解品云「遇(從前、過去)本國」。指三五下種之所,云本國、淨土、大王膳也。下種之心地即受持信解之國也。

 - 無明惡酒之事
仰云。云醉於無明之惡酒之事,弘法、慈覺、智証、法然等之人人也。云無明惡酒之証文,勸持品云「惡鬼入其身」是也。惡鬼和惡酒同事也。惡鬼之鬼,第六天魔王之事也。惡酒,無明也;無明即魔王,魔王即無明也。「其身」之身者日本國謗法之一切眾生也。入和吞同事也。此惡鬼入之人,入阿鼻。而法華經之行者,能看見「入佛知見道故」而入佛道,亦說「得入無上道」也。一定要切記無明惡酒當恐也。

 - 日蓮己証之事
仰云。壽量品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地涌千界之出現,轉達「末代當今別付囑之妙法蓮華經五字」給一閻浮提一切眾生之佛勅使上行菩薩也。轉達(日文:取次)者:「取」者,從釋尊取至上行菩薩之手,而上行菩薩又轉達給末法當今之眾生,是云轉達也。廣則末法萬年之轉達轉達也,是說為「無令斷絕」。又申為結要之五字也。上行菩薩轉達之秘法,所謂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 釋尊之持言秘法之事
仰云。持言秘法之經文者,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之文是也。每之字,三世常住也;是念之念者,不忘失而內証具足也;故持言也。秘法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可秘可秘。

 - 日蓮門家之大事之事
仰云。此門家之大事,涌出品之前三後三之釋也。無此釋則無法有本化、迹化之不同,像法付囑、末法付囑,迹門、本門等之起盡。「止善男子」之止之一字幾乎就是日蓮門家之大事也。可秘可秘。總之,止之一字正是日蓮門家明鏡中之明鏡也。可秘可秘。口外無詮。除上行菩薩等,總之,餘之菩薩悉以止之一字來裁決也。

 - 日蓮弟子臆病(膽怯之病)則經不起(經不起他宗之責難)之事
仰云。此意:問答對論之時,亦不可用爾前迹門之釋尊也。此,臆病則會想用釋尊歟故也。連釋尊都不可用,何況其以下之等覺之菩薩乎,況於謗法之人人乎。所謂應當出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大音聲來對治諸經諸宗也。「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是也。

- 妙法蓮華經五字云眼之事
仰云。法華第四云「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此經文之意:法華經乃人、天、二乘、菩薩、佛之眼目也。弘此眼目,日蓮一人也。此眼有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有(挖出)此眼而入別眼(裝入別種眼睛)之人,所謂弘法大師是也;(止住、關上)法華經之一念三千、即身成佛之諸佛之開眼而云真言經(有一念三千、即身成佛之法門),是豈非抽法華經之眼之人乎。又有(關閉)此眼之人,所謂法然上人是也;捨閉(法然唱言法華經捨閉擱拋吧)之閉之文字,非閉眼之義乎。所詮:約能弘之人,則日蓮等之類「世間之眼」也;隨所弘之法,則此大乘經典是諸佛之眼也。所詮:眼之一字,一念三千法門也;六萬九千三百八十四字,此眼之一字納也。此眼字顯並(觀)的話,則「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也。今入末法,眼者所謂未曾有之大曼荼羅也;此御本尊外無眼目也。

 - 法華經之行者【有】水火之行者之事
仰云。總之,信奉此經之人有水、火之不同。其故,如火之行者多,如水之行者希也。如火者:聞此經之因由,雖如火炎之燃起覺得尊貴殊勝而信,然不久就消失了。此雖當座(一時)似乎是大信心,然其信心之灯火易滅。而申如水之行者:水,晝夜不退地流也,一點也不停止;如其(像這樣)信心法華經云水之行者也。

 - 女人、妙、釋尊一体之事
仰云。女人,生出子;此生出之子又生出子;如此展轉生出無數之子。此生出之子有善子,有惡子;有端嚴美麗之子,有醜陋之子;有身材矮小之子,有高大之子;有男子,有女子。所詮:從妙一字萬法生出。有地獄,有餓鬼,乃至有佛界;有權教,有實教;有善,有惡;生出諸法。又從釋迦一佛之御身一切佛菩薩等悉生出。阿彌陀、藥師、大日等,悉自釋尊之一月於萬水所浮之萬影也。(這樣的話),則女人、妙、釋尊三者全無不同也。妙樂大師云「妙即三千,三千即法」。提婆品云「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是也。

 - 置不呵責之文之事
仰云。於此經文,日蓮等之類當恐之文字有一字;若不恐此文字,則縱一時無事,未來也會有無間之業;然,則【此文字】當成為引入無間地獄之獄卒。夫「置」之一字是也;此置之一字會成為獄卒。雖見到雖聞到謗法不信之(過錯),但置之不說,必墮在無間地獄。所以置之一字,會成為獄卒阿防羅剎。尤以當恐者置之一字也。所詮:當恐此經文內獄卒一字也。此獄卒一字可深思之。日蓮恐此字故,自建長五年至
今弘安年中在在處處申宣也,只完全為了脫離此獄卒也。法華經亦說「若人不信」,亦說「生疑不信者」。即使開悟法華經之文文句句,開悟涅槃經之文文句句,但置不云,則不能成所願也。此置一字外無獄卒也。

 - 無異念靈山淨土可參之事
仰云。異念者不信之事也。若縱我心出來不信之意,然應(轉瞬間)住於信心。所詮:不可以不信之心為師,應以信心之心為師匠。應「淨心信敬」來奉修行法華經也。因此說「能持是經 能說此經」來說給能之字也。靈山在此,「四土一念皆常寂光」是也。

 - 不可失本心之事
仰云。云此本心者法華經信心之事也。申失者:云為謗法之人所騙而出來捨棄法華經之心也。因此天台大師云「若值惡友則失本心」。此釋:惡友者謗法之人之事也,本心者法華經也。云法華經為本心之意:諸法實相之御經故,十界眾生之心法申法華經也。然而換此本心而(執著)於迷妄之法故,失本心也。於此本心,三五下種之法門也。若值善友時,所失之本心忽地得見也;所謂迦葉、舍利弗等是也。善友者釋迦如來,惡友者第六天魔王、外道、婆羅門是也。所詮:入末法,本心者,日蓮弘通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惡友者法然、弘法、慈覺、智証等是也。若失於此題目之本心,又得經三五塵點也;必當成為「但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失者醉於無明之酒之事也,所以云失本心也。喚醒此醉者云令捨權教也。

 - 天台大師魔王障碍之事
仰云。此事非常之秘藏也。其故,天台大師欲顯說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之觀法,則父母住左右之膝來困擾障碍也。是即第六天魔王現父母之形來障碍也。【然】終不為魔王所障碍,而摩訶止觀之法門起。何況今日蓮所弘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乃三世諸佛成道之師,十方薩埵得道之師匠也。又,正像二千年之佛法乃爾前迹門故,即使魔王自身不為障碍,亦可成障碍(指單是爾前迹門之權法就足以成為障碍)。今末法之時,所弘之法乃法華經本門之「事之一念三千」之南無妙法華蓮華經也;能弘之導師當為本化地涌之大菩薩。因而魔王自身不下來障碍則不能遂願也。所以自身下來之事分明也;所謂道隆、良觀、最明寺等是也。雖如此,然諸天善神等合力於日蓮故,連龍口都勝矣。其他之大難亦脫除也。今魔王不敢再嘗試,然日蓮死去之後,殘党們當起軍歟;故不可讓其得逞也。其故,雖第六天魔王之眷屬,日本國四十九億九萬四千八百二十八人也,然今降服於日蓮之事多分(多數)也。經云「惡鬼入其身」是也。此交戰之起,所詮南無妙法蓮華經(歸根到底為了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廣宣流布)也。於魔王,有体之魔王,用之魔王。体之魔王者,法性同具之魔王也;妙法之法是也。用之魔王者,由此生出之第六天魔王也;用之魔王為障碍。然而(同樣都是)「体用同共」之諸法實相之一理也。入唯有一門之智慧門,必成無明法性一体也。所謂摩訶止觀之大事之法門是也。勝法華經之一代說教者,此故也。一念三千是也。法華經第三云「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 法華經極理之事
仰云。於迹門則二乘作佛,於本門則久遠實成,指此云極理也。但是未達極理。迹門極理之文,「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之文是也。其故,受此文,文句三釋云「竪徹如理之底,横窮法界之邊」矣。而云本門之極理者,「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之文是也。所詮:日蓮之意云,法華經之極理者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聚取「一切之功德法門,釋尊之因行果德二法,三世十方諸佛之修因感果,法華經文文句句之功德」而成此南無妙法蓮華經也。爰以釋云「總結一經唯四而已,攝其樞柄而授與之」。授與上行菩薩之題目外無法華經之極理也。

 - 妙法蓮華經五字之藏之事
仰云。此意,妙法五字中有一念三千之寶珠。定五字為藏,天台大師玄義一所判也,所謂「此妙法蓮華經者,本地甚深之奧藏也」。法華經第四云「是法華經藏」。妙︿華嚴〉法︿阿含﹀蓮︿方等﹀華〈般若〉經〈涅槃〉。又云「妙〈涅槃〉法〈般若〉蓮〈方等〉華〈阿含〉經〈華嚴〉」已上。妙法蓮華經五字有十界三千之寶珠。三世諸佛從此五字之藏中,或取出華嚴之寶,或取出阿含、方等、般若之寶,作種種說法。不僅如此,論師、人師等之疏釋亦悉自此五字中取出而給與一切眾生也。此等雖皆自五字中取出,然並未持妙法蓮華經之袋。所詮:五字,上行菩薩之付囑,更非迹化之菩薩、諸論師所可擺弄之題目也。所以上行所傳之南無妙法蓮華經,藏也;金剛不壞之袋也。此袋原封不動地給與日本國之一切眾生也。應以信心受取此財寶也。今入末法,日蓮等之類所受取之如意寶珠也。

 - 我等眾生之成佛云金剛不壞之成佛之証文之事
仰云。經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之文是也。我等凡夫即極,金剛不壞之成佛也。所謂所不求自得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故也。

 爾前(爾前經)法華(法華經)比能之事
仰云。爾前經無十惡、五逆等成佛之能。今法華經十界皆成分明也。云爾前經無
能之証文者,方便品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之文是也。而云法華經能之証文,「諸法實相」之文是也。今入末法,第一之能,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

- 授職法体之事
仰云。此文,唯佛與佛之秘文也。不可輕易就說之法門也。十界三千之諸法以一言所授職之秘文也。其文者,神力品云「皆於此經 宣示顯說」之文是也。是五字即十界同時所授職之秘文也。「十界己己之當体,本有妙法蓮華經也」這樣授職之秘文也。

 - 末代讓(陳述事實或記錄事跡之文字,可習獎狀之狀)之事
仰云。末代者末法五百年也。讓狀者手繼之証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此讓有二義。一者讓跡,二者讓寶也。一,讓跡者,釋迦如來之跡讓與法華經之行者也;其証文云「如我等無異」之文是也。次云讓財寶者,釋尊之智慧戒德讓與法華經之行者也;其証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之文是也。而此題目之五字,讓狀也。

 - 云本有止觀之事
仰云。云本有止觀者以大通來習也。久遠實成道之佛、大通智勝佛〈止觀〉、釋尊等三佛,如次(如順序)習為佛法僧三寶也。此故,大通,本有之止觀故,定為即三世諸佛之師範也。所以大通佛習為法,此法妙法蓮華經是也。所以証文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之文是也。十劫即十界也。

 - 入末法四弘誓願之事
仰云。四弘誓願於一文口傳也。其一文者,所謂神力品云「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此經文,始自法華經序品而終於說四弘誓願之法門,而付囑妙法蓮華經於上行菩薩時,結四弘誓願於妙法五字而說於結句。(滅度)後者末法之初之五百年也。「眾生無邊誓願度」者,「是人」之人字也;誓願者,入地涌本化之上行菩薩之誓願,此即佛道二字,度脫也。雖煩惱無邊,然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來体達;入佛道更無煩惱也(此句即「煩惱無邊誓願斷」)。受持斯經處,「法門無盡誓願智」分明也。云「無上菩提誓願証」者,定為「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四弘誓願分明也。教主釋尊入末法四弘誓願此文也。上行菩薩之四弘誓願亦此文也。當深思案之。

 - 云四弘誓願應報如理之事
仰云。眾生無邊誓願度,應身也。煩惱無邊誓願斷,報身也。法門無盡誓願智,智法身也。無上菩提誓願証,理法身也。所詮:云誓願者,題目弘通之誓願也。釋云
「為彼除惡即是彼親」是也。

 - 本來之四弘之事
仰云。諸法之當体,本來四弘也。其故:眾生云法界也。所詮:法界具足理、智、慈悲三者也;應報法三身,諸法之自体也。以無作之應身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也。無作之報身備智德斷德之二德也;以「煩惱無邊誓願斷」定為本有之斷德,以「法門無盡誓願智」為本有之智德。以「無上菩提誓願証」云無作之法身也。所詮:四弘誓願中,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肝要也。今日蓮等之類,以南無妙法蓮華經來度眾生,總之此外無也;「速成就佛身」是也。所詮:四弘誓願,一念三千也。而四弘之弘者何物呢,所謂上行所傳之南無妙法蓮華經也。釋云「四弘能所(滅)」,此釋,止觀是釋前三教(指法華經以前之權教)也。「能」云如來也,「所」者眾生也。能所各別乃權教之故也。法華經之(意)乃能所一体也。云(「四弘能所泯」之泯)者,權教之心乃機法共一同故,云能所泯也,並非云「能所一同成佛」為【能所】泯也。今入末法,法華經之行者乃「四弘能所感應」之即身成佛之四弘也。

高祖大聖人御講聞書〈上三帖內〉
                                             日向記之

自弘安元年〈戊寅〉三月十九日至同三年〈甲辰〉五月廿八日連連記之畢之
御講聞書終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略本]
             (廣本可參考2014.11.1之日蓮正宗之源流)

由此可知,日興上人乃大聖人血脈付法之弟子也。
其後日興上人於「大石原」之地興建寺院、僧坊作為日興門流的根本道場,號為「多寶富士大日蓮華山大石寺」,待他日廣宣流布之時,再依照遺命公稱為本門寺。如此,好不容易地,七百多年來,大聖人之妙法才得以令法久住、弘通流布。而於公元一九一二年(日本大正元年)第五十七世法主日正上人時,正式將宗名定為「日蓮正宗」。這就是今日「日蓮正宗總本山大石寺」的由來。
但不幸的,公元一九七九年(日本昭和五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大聖人血脈相承第六十六世法主日達上人御遷化之後,提不出任何相承之証據的阿部日顯師,不遜地居於猊座,宛如七百多年前之日向。不僅如此,阿部師為了利用創價學會的政治力和經濟力來鞏固自己之地位,竟勾結創價學會一同彈壓活動家僧侶。本來對創價學會之錯誤最須強烈加以糾正的,應該就是日蓮正宗總本山大石寺了,但阿部師卻自己進前來閉日蓮正宗之所有僧俗之口,猶如謗法之叡山第三之座主慈覺,本應守城之人卻成了破城者,遂使得創價學會的謗法更為變本加厲起來。此等之種種不禁讓我們覺得,大聖人之尊靈是否還在大石寺呢。然而慶幸的,翌年的公元一九八○年,守護大聖人之正法正義的活動家僧侶們結成了「正信會」,為了大聖人之妙法得以令法久住、弘通流布,對未反省的創價學會和擁護犯錯的創價學會的阿部師進行更強烈的批難,就猶如七百多年前的日興門流[註]。
今我我正信會之僧俗,在我我正是日蓮正宗之僧侶也、信徒也之自負下,直至「日蓮正宗」恢復本來之日蓮正宗之信仰之前,都將繼續努力活動下去。

註: 日達上人於昭和五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在大石寺舉行的「第二回日蓮正宗全国檀徒総会」上致辭時,對指摘、導正創價學會之非的活動家僧侶們有如下的稱讚、感謝之辭:    
「僧侶們對學會指摘其錯誤,而今團結於此和各位共同組成檀徒,這種當護日蓮正宗之誠意,本人由衷地認為,誠然就是為了廣宣流布日蓮正宗之根本精神』之深厚之赤誠也」。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