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閻浮第一之法華經之行者
亡國之悲,亡身之嘆,所以當捨身命而顯露此事。國主應保國之安穩的話,若對現有之情況覺得有疑問,則應尋問其緣由才是,卻只採用謗法之人人之讒言,而對日蓮加種種之危害。而應守護法華經之梵天、帝釋、日月、四天、地神等從昔以來雖認為謗法是不可以的,然無特別需要糾彈之人故,有時如許一子之惡事而假裝不知道,有時又會稍微懲罰而令其明白。今幕府等不懲罰謗法者,反而採用之,甚是不可思議之事也,偶而有稀少之諫曉之人,還加迫害,而且非為一日二日、一月二月、一年二年而是長達數年之久。像這樣,日蓮所受之迫害,勝彼不輕菩薩之值杖木之難,超覺德比丘之及殺害之難。而此度,梵釋二天、日月、四天、眾星、地神等發種種之怒, 雖度度起天變地夭等而制止之,然國主及謗法者們卻越發加危害故,於是天作出御處置,指示鄰國之聖人懲罰此國,又將大鬼神送入國內而迷惑人心,令自界反逆。付吉凶,瑞(前兆)若大,則當來之事物及災難亦大,此道理也,所以佛滅後二千二百三十餘年之間,未現之大長星,未震之大地,都出來了。從古至今,漢土、日本智慧勝、才能巧妙之聖人雖度度有,然像日蓮一樣,作為法華經之股肱,而於國土多儲(積聚)強敵者尚無也。大致以眼前之事,當可知日蓮乃閻浮第一之法華經之行者也。
佛法傳入日本七百餘年,一切經五千七千,宗八宗十宗,智者多如稻麻,弘通之法繁似竹葦。然而今,佛就阿彌陀佛,諸佛之名號如彌陀之名號那樣廣播的無也。若謂弘通此彌陀名號之人是誰,則首先惠心僧都造往生要集而勸念佛,於是日本國三分之一之人一同成為彌陀念佛者;接着永觀造往生十因及往生講之式而勸念佛,於是扶桑三分之二之人一同成為念佛者;最後法然造選擇集而勸念佛,終於本朝一同成為念佛者矣。所以今日本國唱彌陀名號之人人,並非如所宣傳的全是法然一人之弟子。此之謂念佛者,唱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之淨土三部經之題名之阿彌陀佛之名之事也。權大乘之淨土三部經之題目之念佛之廣宣流布,非實大乘之法華經之題目之流布之序(序幕)乎。有心之人可推敲此矣。若權經流布,則其後實經必當流布也。所以若權經之題目之念佛流布,則接着實經之題目之南無妙法蓮華經又當流布也。自欽明天皇佛教流布以來至今帝七百餘年,尚未聞尚未見:「南無妙法蓮華經」唱吧這樣勸他人,自己亦唱之智者。日出則星隱,賢王來則愚王滅;相同的,實經流布則權經止,智者「南無妙法蓮華經」唱則愚人隨此之事,猶如影之隨身,響之應聲也。以正嘉(年號名)以來之前兆及度度之法難等來推,日蓮為日本第一之法華經之行者之事不必疑。又非只日本,漢土、月支也好,一閻浮提之內也好,並肩之行者無可有吧。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創 價 學 會 之 逸 脫
創價學會是昭和(日本昭和年代)時才新誔生的信徒團体。乘著戰後之高度成長期之波,用功德(=現世利益)和罰論增加會員數,最後成了輕蔑法華講的一個團体。持著強大組織力的創價學會,使日蓮正宗(=宗門)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第三代會長池田大作氏,提倡學會獨自之路線,而背離了日蓮大聖人之教義。
所謂學會獨自之路線又稱「五十二年路線」,即創價學會於昭和五十二年所提出的獨自之路線。其犖犖大者如下:
「『人間革命』(池田氏著)就是現代之御書」
「在現代,創價學會的會館就是寺院」
「以流佈佛法為生活的話,則雖是在家之身也可受供養」
「對評論創價學會之非的活動家僧侶,發動學會員展開集体批鬥之事件」
「御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商標登記未遂事件」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理應是日蓮正宗之信徒團体的創價學會,卻開始任意變更「日蓮正宗」之教義,最後竟然以池田大作氏為本佛,而用「池田教」這個違悖的新教義在「日蓮正宗」之名下開始謳歌,成了既非鳥亦非鼠的蝙輻鳥,進而混淆了社會大眾對日蓮正宗的認知。
為了糾正創價學會的謗法行為,將其導向正確的信仰之道,而有「正信會」僧俗(=僧侶和信徒)」的奮起,其僧俗所展開的運動就是「正信覺醒運動」。
因正信會僧俗的奮起並日達上人的全力支持下[註1],覺醒運動於全國各地快速地擴展開來,迫使創價學會不得不反省其種種的謗法行為。然而不幸的日達上人御遷化後[註2],拿不出正式相承的証據,也沒有遵照儀式,詐稱法主的阿部日顯師卻擁護創價學會,使得創價學會的謗法更為變本加厲起來。
註1:日達上人於昭和五十四年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在大石寺舉行的「第二回日蓮正宗全国檀徒総会」上致辭時,對指摘、導正創價學會之非的活動家僧侶們有如下的稱讚、感謝之辭:
「僧侶們對學會指摘其錯誤,而今團結於此和各位共同組成檀徒,這種當護日蓮正宗之誠意,本人由衷地認為,誠然就是為了『廣宣流布日蓮正宗之根本精神』之深厚之赤誠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