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 泊 御 書 文永八年一○月二二日 五○歲
今月<文永八年十月>十日自相州愛京郡依智鄕(今神奈川縣厚木市依知)本間重連之官舍出發,到達武藏國久目河之宿(今東京都東村山市),然後經十二日到達越後國之寺泊港。自此亘(橫越)大海(日本海),欲至佐渡國。然而順風不定(不易得順風),不知其期(發船之日期)。道間事(途中之事),心莫及(非想像所及),又筆不及(非筆墨所能書)。但暗可推度(指收此書信之人只能自己暗中推量)。又一切之難,本來存知(覺悟)上,始非可歎(事到如今無嘆故),止之(就不再多言)。
法華經第四卷之法師品云「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第五卷之安樂行品云「一切世間 多怨難信」。又涅槃經第三十八卷云「爾時一切外道眾 咸作是言 大王○今者 唯有一大惡人 瞿曇沙門○一切世間惡人 為利養故 往集其所 而為眷屬 不能修善。呪術力故 調伏迦葉及舍利弗、目犍連等」。此涅槃經之文:「一切外道之我本師二天(摩醯首羅天、毘紐天)三仙(迦毘羅、漚樓僧佉、勒娑婆)所說之經典被佛佗(釋尊)所毀,怨故所出之惡言也」。與此相對的,前述法華經之文所見之怨語則不同於涅槃經,非怨佛(指釋尊)之經文也。妙樂大師受天台之意云「執
寺 泊
御 書
一
寺 泊
御 書
二
著於小乘之悟之一切聲聞、緣覺及樂近成(樂於依賴始成正覺之佛)之菩薩們皆為怨(怨法華經)」。不欲聞、不欲信、不當其機(不容受者),縱使不出謗言,皆定為法華經之怨嫉者了。以在世(釋尊在世之情形)來思惟滅後,今之一切諸宗之學者等皆如釋尊在世時之外道也。彼等云一大惡人者當為日蓮也;一切惡人集之者日蓮弟子等是也。彼外道於過去世,先佛之說教流傳之後謬之(誤解之),而以後佛(指釋尊)為怨敵;今諸宗之學者等亦復如是。總之,雖依佛之教,然誤解故而起邪見;猶如轉目者(頭暈目眩者)欲轉大山(認為大山在轉)一樣。今八宗(南都六宗加天台、真言二宗)十宗(又加淨土、禪二宗)等,分為多門流故,導至諍論,完全是因同樣之理由(即「雖依佛之教,然誤解故而起邪見」這個理由)也。
涅槃經第十八卷有申「贖命重寶」之法門。天台大師了見(了解)云「命者法華經也,重寶者涅槃經所說之藏、通、別之前三教也」。但這麼說來,涅槃經所說之圓教又如何了呢。此,法華經所說之「佛性常住」之道理於涅槃經重說之,令歸本(令涅槃經歸依於法華經之圓理[即佛性常住之道理])故,涅槃經之圓常(常住之圓理)攝於法華經了。涅槃經之得分(功德)但限藏、通、別之前三教。天台法華玄義第三云「涅槃贖命重寶(涅槃經乃贖法華經之命之重寶也),重抵掌耳(再度拍手贊同法華經之圓理耳)」之文。妙樂玄義釋籤第三云「今家之引意(天台家引用贖命重寶之法門之意),指大經之部以為重寶(乃在指涅槃經為「保護法華經之命」之重寶)」。天台大師申四念處之文,引法華經方便品之「雖示種種道,然為引導至法華一乘教之方便也」之文,又定五味內之華嚴、阿含、方等、般若之前四味為保護法華經之命之重寶了。若爾者,則法華經前後之諸經為贖法華經之命之重寶也。然世間之學者想云「此天台一宗之義也,諸宗不用之」。我日蓮思案之云「八宗十宗等皆起自佛滅後論師人師之所立;不能以滅後之宗之宗義來猜測(穿鑿附會)現在之經(釋尊所說之經之內容)。唯天台之所判,能合乎一切經之佛意,上述贖命重寶之判屬天台一宗故,不可棄之」。諸宗之學者等執自師之誤故,或寄事於機(接受教化之眾生之能力問題),或讓前師(辯解乃先哲之主張),或語賢王似付隨我方,結果最後惡心強盛而起鬥諍,對無失者(意指日蓮大聖人)損之為樂。諸宗之中真言宗殊至(最是)僻案(錯誤)。彼之祖師之善無畏、金剛智等想云「一念三千,天台之極理,一代之肝心;若可總結顯密二道(釋尊之顯教和大日如來之密教)之心地三千(一念三千)且置之,則除此一念三千之外,真言密教所說之印相及真言陀羅尼乃佛教之最要也」。其後之真言師等寄事於此義,無「印及真言」之經經皆下之,鄙視如外道之法。或者云,大日經乃釋迦如來之外之
寺 泊
御 書
三
寺 泊
御 書
四
大日法身佛所說之經;或者云,大日經正是教主釋尊第一之說;或者,現(顯現)為釋尊而說顯經,現(顯現)為大日如來而說密經。彼等不得佛教之道理,而無盡之僻見起之。譬如不辨牛乳之色者,雖作種種之邪推(錯誤之推測),然不合本色。又如象之譬(指眼睛不方便之人無論怎麼探象之形,也是不能得知真正之形)。今汝真言師等應好好地知悉。大日經等法華經以前之經的話,則如華嚴經等;法華經以後所說之經的話,則如涅槃經;總之,無非是為了守護法華經之命之重寶也。又天竺法華經原典有印相及真言陀羅尼,但譯者鳩摩羅什略之名妙法經,後善無畏加印、真言而名大日經歟;譬如雖同為法華經,然有正法華經、添品法華經、法華三昧經、薩云分陀利經等異譯一樣;然真的是這樣的嗎。佛滅後,於天竺得此詮(諸經之輕重正確得知)之人龍樹菩薩也,於漢土始得之者天台智者大師也。真言宗之善無畏等、華嚴宗之澄觀等、三論宗之嘉祥等、法相宗之慈恩等,名雖依自宗,然其心落(歸伏)天台宗;其門第等不知此事,如何免謗法之失乎。
或人非難日蓮云,不知機立粗義(而強行折伏),故值難;或人云,如勸持品者深位菩薩義(忍難弘經乃高位之菩薩之所作)也,違安樂行品(像日蓮之低位者應依安樂行品所說的安易之修行方法來修行,而說我違背此安樂行品);或人云,我存此義(意得法華經正確之流布方法)但不言;或人云,唯教門計也(日蓮之主張始終為教相判釋,然重要的是:所謂「眾生本然之一[中道法性云一也]念具備三千諸法」此理具三千之法門也),而理具我存知(我[指非難日蓮者]充分會得此法門也)。昔漢土之卞和因對國王之忠心不被理解而被切兩足,清丸(日本之和氣清磨)因想要斥退竊思皇位之道境之野望而被給予穢丸之名並欲及死罪;對此,時人笑之。雖然如此,但留名後世的卻是卞和及清丸。今汝等邪難日蓮亦當同此也。勸持品云「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日蓮當(符合)此經文,汝等何不入此經文。「及加刀杖者」,日蓮以身讀此經文,汝等何不讀此經文。「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過」,「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誹謗說我惡」。「惡口而顰蹙(嫌惡) 數數見擯出」,數數者度度也。日蓮擯出眾度,流罪二度也。法華經,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也。因此過去威音王佛之時之不輕品,成今釋尊之勸持品之教;又今之勸持品,未來之佛之時成過去之不輕品也;今之勸持品,未來可為不輕品的話,則其時以身來行今之釋尊之勸持品之我日蓮即可為於過去實踐折伏、逆化(「令結逆緣」之教化)之「下種行」之不輕菩薩。今之法華經由一部八卷二十八品所構成,然天竺之御經(法華經之原典)據聞展開約有長達四十里左右之量,且應定有數品(種)之經本。而今傳漢土、日本之二十八品,略之中之
寺 泊
御 書 五
寺 泊
御 書
六
要也(非常之簡略且只取其中之要點也)。法華經迹門之正宗分置之(過後),至流通分,於寶塔品,佛勸滅後弘經之三個勅宣令被(令被授予)靈山及其虛空之大眾。為回應此三個勅宣,於勸持品來集之二萬、八萬、八十萬億等之大菩薩之滅後弘經之御誓言,其真正之文意以日蓮之淺智不及(無法量知)。但「恐怖惡世中」之經文乃指末法之始也。而勸持品之次下之安樂行品云「於末世」;同本異譯之正法華經云「然後末世」,又云「然後來末世」;同樣異譯之添品法華經云「恐怖惡世中」。時當惡世末法之今世,勸持品所示阻撓法華經弘通之三類之敵人有之,但立誓不屈服於強敵,一樣要弘教之八十萬億那由佗諸菩薩不見一人。雖似乾潮之不滿,月虧之不滿(圓),然此當非本來之事也。水清則浮月,植木則棲鳥。日蓮作為八十萬億那由佗諸菩薩之代官(代理)而申之(弘通法華經)故,應可請求彼諸菩薩之加被(加護)者也。
此入道(人名),佐渡國可為御共之由申之(遵從貴殿[指對告眾富木常忍]之吩咐,說要跟我同行至佐渡國),又亦有費用之事,然種種關照之事有故,歸還之。貴殿之御志(盛情厚意)始不及申之,改日再謝。希望如是申傳此旨給一同之人。但(只是)囹僧等(被關入牢獄之弟子),懸心也。便宜之時(若有機會的話),早早可聽之(願快快讓我知到安否)。
十月二十二日酉時(午後六時頃) 日 蓮 花 押
土木殿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日興門流正信會,將日蓮正宗回歸至日興門流之清淨之教,為了救濟現宗門(由詐稱法主之阿部日顯師和其後繼者早瀨日如師所帶領的教團)之法華講員和創價學會員,以及寄心於錯誤之信仰的人們,而日夜精進。「為了眾生全体之幸福,努力流布日蓮大聖人之正確之教」,此正是我們日興門流正信會的責任和祈願。(譯自正信會官網之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